未来杂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重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终将跨越地球的束缚,迈入星际文明的新纪元。当我们在宇宙中播撒文明的种子,建立起一座座星际定居点时,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悄然浮现:它并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与水,也非移居星球与恒星间恰到好处的距离,而是重力——这一塑造生命形态的根本力量。在不同重力环境下成长的人类,或许将面临分化为两个物种的风险,这是我们在星际移民征途中不得不正视的挑战。

我们先看看在低重力环境下生活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首先,骨密度会降低,骨骼由于不需要像地球那样支撑身体重量,骨骼中的钙会被分解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骨密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而且血液中过多的钙容易形成结石。不得不令人警惕。

其次,肌肉萎缩。在太空低重力环境下,身体不需要克服重力,肌肉无需调用,长期得不到训练的肌肉就会发生萎缩,我们能看到现在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会损失10%-20%的肌肉质量。很多宇航员在刚回到地球后甚至无法直立行走,需要别人用担架抬着。

除此之外,还有视力下降,心脏问题,等就不一一赘述,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火星,这颗火红的星球,长久以来被视为人类星际移民的梦想之地。然而,火星的重力仅为地球的0.38倍,试想首批火星婴儿在低重力环境中茁壮成长,他们的身高或许能突破两米,但骨密度与肌肉量却大打折扣。当他们返回地球时,将深切体会到地球重力带来的沉重负担,即便是与同龄人玩耍时轻微的碰撞,也可能导致骨折。

这时,人们可能才恍然大悟,地球的一倍重力是何等宝贵。然而,改变一颗星球的重力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它仅由星球的质量和半径决定。为此,人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选择一颗重力略低于地球的星球作为起点,通过合并其他天体(如彗星、小行星、大行星的卫星等)来增加其质量,直至其重力与地球相当,再着手进行环境改造与移民定居。

人类对于太空移民另一个巨大的误解就是太执着于移居星球与恒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宜居带,其实大可不必,这种执着会让我们能选择的移居星球变少,而且并不是每颗恒星都如我们的太阳一样温柔慈祥,也不是每个星球都有磁场和臭氧层的保护,未来人类更倾向于选择距离恒星更遥远的星球移民,大致相当于现在太阳系柯伊伯带甚至更遥远的奥尔特云的位置,因为这里受恒星的影响比较小,拥有很多富含水的彗星作为合并的材料。可是有些朋友不禁会问,万物生长靠太阳,距离恒星那么远,我们难道要在黑暗中挨饿受冻吗,答案是否定的,未来的人类已经有能力自己创造一个太阳,他们把巨大的托卡马克装置放在天空上,通过可控核聚变的能量滋养着人类的新家园,而第二代人造太阳更是用反物质作为能源,利用正反物质湮灭产生100%的质能转换率,让光明与温暖洒满星际。

更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是地球、改造后的冥王星,还是在遥远的仙女星系——通过人造太阳的技术,我们都能拥有相同的重力环境和精确的24小时昼夜周期,让星际文明在和谐与统一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