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三天,闯王李自成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7章 反诗

“奴才参见王爷~”

家奴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

一旁的李济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是拱拱手:

福王背后的几个王室卫队眼眉一挑,似是要教教这个不懂规矩的家伙,却被福王用眼神喝止。

“明计礼?寡人倒是觉得……”

说到这里,福王看向身旁的几人,示意他们退下。

待到众人都已经退去,福王才继续说道:

“你这名字应该倒过来念,李济民,对吧?”

听到这话,李济民不由得汗毛倒竖,额头上浮现出汗珠。

艹,这货怎么知道我的真实姓名?

眼神中带着质问,李济民警惕起来。

手伸进口袋,匕首坚硬的触感传来,李济民才勉强安下心来。

若福王真的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李济民不介意临死拉个垫背的。

“放松,李济民,你打算攻占洛阳城?”

福王微笑着示意李济民淡定,可嘴里说出的话却让李济民惊骇万分。

不但知道我的真实姓名,还把我身份和起义军的计划也提前察觉到,你这家伙……

后退几步,李济民准备现场与福王拼命。

原主是个书生,前世也没打过架,但今生历经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的李济民确信自己的武艺比起眼前肥硕的福王强悍不止一星半点。

“寡人说过,不必紧张,动手对你和寡人都没好处。”

坐在咯吱作响的椅子上,福王的表情中带着和他的相貌完全不同的冷静。

“洳为亲王,值此天灾人祸之际,不肯拨款分毫以赈济百姓,实在难逃一死,我李济民战败,还有张三李四王五,普天同怨,永不停息。”

不清楚福王究竟要做什么,但李济民肯定他不是来称赞自己诗词写得好,所以先彪出垃圾话肯定没错。

听了这话,福王不怒反笑:

“好,你有种,寡人问你,你有是什么东西!”

猛地从椅子上坐起来,终于解放了的椅子发出一阵清脆的声音恢复原状。

福王走到李济民面前,朗声说道:

“寡人略读经史,自知国人暴动被平,周亡于秦;大泽乡起义被平,秦亡于楚;黄巾之乱被平,汉亡于魏……”

套娃一段时间后,福王眼神一冷,盯着李济民:

“洳就不怕毕生心血,为建州蛮夷与东海倭寇做嫁衣?”

被福王这么一说,李济民竟有点意外:

眼前的福王与前世那个饭桶完全不同,不但情报发达,自身的学识也不差!

面对福王的疑问,李济民坦然道:

“的确,但是国人暴动失败后,有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失败后,有黄巾之乱,朝廷由贱民所创,而非贱民受朝廷恩惠。”

前世那个男人说过的话让李济民记忆犹新。

福王和前世那个饭桶不一样,但他的学识比起那个男人,还是差的太远。

“朝廷若不知体恤百姓,百姓必然要另立明主,即便我没能坐稳江山,新的朝廷也比你大明更知道善待百姓。”

说这话的时候,李济民的心里是打着问号的。

前世明清两朝基本都是一个德行,硬要说,各个朝代都有亿些黑点。

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互相比烂,李济民对此也很不解。

同样,也有那么一群人,每个朝代都不看好。

这群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喜欢大秦的,祝你被拉去无偿修驰道、长城和秦始皇陵;喜欢大汉的,祝你在汉武帝治下缴纳高昂赋税。”

对李济民来说,研究历史没问题,但是像饭圈追星一样魔怔问题就大了。

真要穿越,大概率想我一样是个平民。

咳咳,扯远了。

见福王不说话,李济民继续道:

“朝廷为了镇压起义,为了对抗建州蛮夷与东海倭寇,决定再苦亿苦百姓,但是但有一线之路,这些朝廷的心腹大患又怎会雄踞一方!”

说完这些,李济民拱了拱手,向福王告辞。

走到门口的时候,福王的话语从后方传来:

“依寡人之见,世事如环,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人自当抛却改天换地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享受当下。”

听到这话,李济民忍不住冷笑了一下。

享受当下?

你让人相食的贱民们怎么享受当下?

“抱歉,福王殿下,我们这些连饭都吃不饱的贱民根本没办法享受我们的当下,我们只知道不改天换地就只有死路一条。”

说罢,李济民径直走了出去,走出很远后,李济民还能隐约听到福王在说什么,但那都不重要。

回到座位上,李济民那张写词的纸已被送还,只是有些皱皱巴巴,应该是被许多人传抄过。

“总指挥,你可回来了,王爷那边……”

“没事。”

淡淡地回了一句,李济民坐回位置上平复心情,在福王眼下发生的反转太多,李济民一时间有些不适应。

察觉到李济民的情况有些不太对,王冲之赶紧说道:

“总指挥,你刚刚离开的时候,王某从周边的几个来找你的人中收集到不少有用的情报,要不咱们……”

“好,那就回去罢。”

摇摇头,李济民提起笔在写《青花瓷》的那一篇纸上写下另外几句诗词转身离去。

夜已深,纸醉金迷的诗会还远远没有结束,下一个环节是才子们互相结交,自由发挥的阶段。

凭借一首《青花瓷》名声大噪的“明计礼”自然是无数才子争相结交的对象。

“明公子,小生……”

几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围拢上来,却见李济民早已离去,只留下《青花瓷》旁边墨迹未干的七言诗一首。

“明公子已经离去?”

在宴会上不辞而别本是极为无礼的表现,然而在这群喜欢装13的读书人看来,这种行为便被美其名曰“高洁傲岸、不慕名利”。

一时间,明计礼在士绅中贤能隐士的高人印象更为巩固。

几个书生好奇地结过那张纸,把上面的文字读出了生来。

一开始还很坦然,但片刻后顿时瞪大了双眼:

“纵有罄竹亦难书,掩耳塞口遮双目。”

“由记故周揭竿事,沙奸乌里扬诺夫。”

“昔黄巾太平要术,难抵黄金青州戍。”

“黄巢死不读八股,闯军弗保顺国主。”

这是一首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