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口腔全瓷修复材料
一、概念及发展史
以陶瓷材料制成的全冠或固定桥称为全瓷冠(桥),制作全瓷冠桥的材料称为全瓷修复材料。全瓷修复材料之所以区别于普通烤瓷修复材料主要在于全瓷修复材料的强度更高,在适合性的控制上也有较高要求。实际上最早使用的口腔陶瓷修复体均为全瓷修复体,如Land制作的瓷甲冠(porcelain jacket crown)等。但早期使用的全瓷材料强度和适合性都较差,后来被逐渐淘汰。
自从Land于1886年制作出第一个瓷甲冠以来,由于陶瓷的色泽美观、自然、生物相容性好,已和金属、高分子材料一起成为口腔修复的三大支柱材料。但由于陶瓷的脆性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广泛使用的陶瓷修复体仍是采用金属增强的烤瓷熔附金属修复体。金属底层的使用在增强金属-陶瓷修复体强度,改善适合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美观问题(透光性差、龈缘黑线等)、金属毒性与过敏问题、牙体组织磨除较多、金-瓷匹配性问题等。为了克服金瓷修复体的不足,以满足患者和医师对修复体美观的要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既美观、强度又高,又便于制作的全瓷修复材料。
1965年Mclean采用含50% Al2O3颗粒的高铝瓷制作核冠(Vitadur-N Core),强度较瓷甲冠提高了约50%,挠曲强度为110MPa。
1973年Southan和Jorgensen开发了一种名为Hi-Ceram的瓷甲冠,第一次采用了在耐火代型上直接烧烤铝瓷的技术,提高了瓷甲冠的强度和适合性,其氧化铝含量超过50%,挠曲强度为140~180MPa。
1975年Mclean指出,用于制作全瓷桥的口腔陶瓷的强度必须在300MPa以上。
1984年Corning和Dentsply公司推出Dicor铸造陶瓷,通过微晶化处理后,玻璃基质中的云母结晶相互交错,使该瓷强度提高,挠曲强度为115~150MPa。
1989年,德国Vita公司对法国人Sadoun的粉浆涂塑技术进行了部分改进后正式推出In-Ceram渗透铝瓷全瓷修复系统(In-Ceram Alumina),挠曲强度可达350MPa以上,可用于制作全瓷桥。1994年后该公司又相继推出渗透尖晶石瓷(In-Ceram Spinell)和渗透锆瓷(In-Ceram Zirconia)材料,可分别用这些材料修复前牙和后牙。
1993年,Andersson和Oden介绍了采用高纯超细氧化铝致密烧结的Procera Allceram系统。
2002年,Cercon smart ceramics氧化锆陶瓷推出,挠曲强度大于1 300MPa。氧化锆全瓷材料是目前口腔陶瓷中抗弯强度最高的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全瓷冠、桥的修复。
二、全瓷材料的分类
全瓷材料按材料及制作工艺的不同,一般分为铸造玻璃陶瓷(castable glass ceramic)、渗透陶瓷(infiltrated ceramic)、热压铸陶瓷(pressed castable ceramic)及氧化锆陶瓷(zirconia ceramic)等。
本书将21世纪以前出现的强度较低的全瓷修复材料称为传统全瓷修复材料,这类材料目前已基本不用于临床,但它们在全瓷修复的历史进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全瓷修复材料是指21世纪后逐渐推出的,目前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具有较高强度的各类全瓷材料,现代全瓷修复材料是当前全瓷修复的主流。下面两节将分别对传统和现代两种全瓷修复材料加以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