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个案分析:萨尔斯贝里勋爵案

与一般人长相近似,可能对生活毫无影响。但与名人长相近似,就不同了。当年希特勒留着一瓣小胡子亮相政坛,就是因为这个形象与红遍欧美的卓别林的银幕形象相似,在选举中给人印象深刻,容易讨巧,吸引选票。这意外方便了卓别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一部讽刺希特勒的喜剧影片《大独裁者》。现在流行多年的电视模仿秀节目,利用的都是与名人外貌相似的优势。不幸的是,如果与某个罪犯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和近似的外貌,也许就要倒霉。

在英国,有一个自称“萨尔斯贝里勋爵”、长着白发白须的50岁左右的男人,诈骗多名单身女士后逃匿。“萨尔斯贝里勋爵”的作案手法是:伪称“萨尔斯贝里勋爵”“威尔顿勋爵”之类名门望族身份;风度优雅,设法结识单身女人,骗取对方财宝;得手以后,立即溜之大吉。在1894年之后的一年多,他以这种方式作案达22人次。

1896年12月16日,一名受害妇女在街头拦住了阿道夫·贝克,向警方指控他诈骗。阿道夫·贝克是个小企业主,长着白发白须。随后在“苏格兰场”(英国刑警总局)进行列队辨认,从大街上请来的十几个男人与阿道夫·贝克并排站在一些受害妇女面前,由她们辨认,辨认的结果是,几乎所有妇女都肯定贝克就是那个骗子。阿道夫·贝克的自我辩解和举证,变得毫无效果,警方认定贝克就是自称“萨尔斯贝里勋爵”的诈骗犯,后来他被判7年监禁。阿道夫·贝克多次上诉,直到1901年7月,他才获得保释。1904年4月,阿道夫·贝克在街上被一个少妇扭送到了警局,声称他骗取了她的财物,随后又有4名妇女闻讯而来指控贝克,贝克再次被关押。

审判之前,警察偶然抓获一个名叫威廉·托马斯的销赃者——一个同样白发白须的人,外貌与贝克极为相似。警局再次让受害妇女辨认,这些受害妇女张皇失措地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萨尔斯贝里勋爵”!她们尴尬承认上次辨认错误。她们还从威廉·托马斯身上发现了一度忽视的诈骗犯的特征:耳下有一个疤痕,行过“割礼”。

真正的罪犯抓到之后,阿道夫·贝克的冤屈终于昭雪,但这已经是铸成大错7年以后的事情。该案一经披露,轰动全国,英国政府为此特别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进行调查。“苏格兰场”因此案一时声誉急降,灰头土脸。

有些错误总是重复来、重复去,由目击者错误指认造成的冤案比比皆是。在美国和英国,导致错误有罪判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击证人的错误辨认——这样的错误往往并非出于恶意。有美国学者指出,除了研究者的资料库的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外,在回收的调查问卷当中,有八成的被调查者勾选了目击证人错误这个选项(主要是目击证人的错误辨识),认为它是导致错误的有罪判决的最常见的因素。其他一些研究也强调目击证人的错误起到的关键作用。有学者估算,美国每年7500起重罪的误判中,大约有4500起是由误认造成的,这还是保守的估计。阿道夫·贝克冤案就是这样一起案件。

在其他国家,辨认错误也是错案发生的经常原因。法国著名律师弗洛里奥警告说:“诚然,某些人有十分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能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后,提供出使人惊讶的某些细节。……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能辨认出乍看起来面目模糊的人。……无论如何,我想,像这种不受错觉影响、有天赋的人,只是一种例外。”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有过在大街上从背后认不出某个人的经历吧?轮廓的相似是不能证明什么的。电影艺术家常常在影片的惊险镜头中,利用风度、举止都很相似的替身来代替那个电影明星,而任何观众也看不出这种‘欺骗’”。在司法活动中,“要特别当心,有的证人在相隔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又轻易地‘认’出了他们实际上只见过一面的人”[27]

如果你与别人长得像,究竟是好运还是霉运,没遇到幸运机会或者摊上倒霉事情之前,有谁说得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