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从逃跑将军到开国太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0章 牛栏军逼近宋境

七月十日,当刘延庆带着宣抚副使蔡攸、副都统制何灌领着两万禁军慢慢悠悠来到了雄州,新胜捷军的十万兵额总算是凑齐了。

倒不是刘延庆不想快点走,但是实在是这两万人根本没有急行军的能力,刘延庆很担心行军速度太快,走不到雄州就要丢掉一半兵马。

但是不管怎么说,两万人还是安全无虞抵达了雄州。

胜捷军人马到齐之后,刘光世清点了自己的右厢兵马,自己从老胜捷军中带出来的一千多亲兵,前次伐辽东路军剩下的两万西军,前次伐辽西路军里扒拉出来的一万军士,再补充上一些东京城来的老禁军,算是凑出了东厢五万兵。

剩下的东京城新募来的的地痞流氓、各路上来的地方乡勇和弓箭手全都被刘光世划拉给他哥老实人刘光国了。

刘光世的右厢自然成了胜捷军的主力,这五万人是赵宋此时最强的战斗力,刘光世也正计划着带领这五万人在这次伐辽大战中逆转宋军在良乡和燕京城下的两次大溃败。

刘光国的左厢主要就是用来维持战线了,左厢真打起来还得靠刘光国和帐下诸将的亲兵,剩下的大头兵自然是胜了能跟着将军们的亲兵上去捡人头,败了则必然是跑得最快的一帮人。

但是两军对战,如果没有这么几万喽啰站在后方以壮声势,自然也是不行的。而且只要能在军中多混些日子,能经历几场战斗,哪怕溃败几次之后没有逃回老家、没有被击溃战斗意志,也能成为有战力的老兵。

除了军士的结构有了巨大的调整,宣抚司的帅帐里,常来常往的人也大变样了。

如今的帅帐,主持会议的自然是官衔最高的、名正言顺的伐辽一把手刘延庆,何灌和蔡攸作为左右手列席会议。但是蔡攸对军事并不感兴趣,每次会议也都是闭目养神,偶尔点点头示意自己在听。

刘光世和刘光国是刘延庆的儿子,又是当下左右两厢的统制,刘锜是官家钦点的军事参谋,因此这三人也是帅帐的实际决策群体。

而童贯倒台之后,辛兴宗和王渊等人自然是沦为一般统制,与杨可世等人一样,只在确有需要的时候叫来帅帐参谋意见。

七月十三日,马扩差人送来的一封密信便让刘延庆等人聚集在衙门,召开了胜捷军的又一次军事会议。

刘延庆先是当众念了一下马扩密信上的内容。

首先是关于劝降,经过马扩数日的游说,郭药师和手下张令徽、刘舜臣、甄五臣、赵鹤寿等人已经有明显动摇。尤其是郭药师手下诸将投降的倾向要更加明显,而郭药师本人还略有摇摆。

其次是关于常胜军的防区,八千常胜军全部聚集在涿州城内,易州附近只有一千多契丹牛栏军和数千乡社丁勇在牛栏军监军萧遏鲁的节制下组织防线,萧遏鲁似乎正在组织军队渡过易水向广信军方向靠近。马扩建议大军一旦整备完毕,而郭药师投降倾向还不明朗,则大军可以先渡河击溃萧遏鲁,借大军兵锋所向进一步让郭药师下定决心来降。

最后是马扩汇报了他在前往涿州的路上,与董庞儿的反辽义军取得了联系。董庞儿的义军自涿州、易州之间的涞水起家,后来被辽军击败,将大本营转而安置在了大同府和应州一带的山中险要处,但是还是经常派出义军部队袭扰辽军。马扩了解到董庞儿现在聚众不下万人,希望宣抚司能够派出一位大员,与董庞儿的义军进行沟通,最好能将董庞儿的义军招安。

马扩的信无疑是给众将打了一针兴奋剂。原本对军事并不关心的蔡攸高调地开始了提前庆功。

“好啊,好啊。马宣赞不愧是上好的使者,前次前往辽廷能说动耶律淳下降书,今次去寻郭药师,又能为我大宋劝降八千常胜军。如果马宣赞书信中所说皆属实,涿易二州唾手可得了!”

刘锜则明显要谨慎一些,他相信马扩是不会夸大成果的,但是目前来看马扩所汇报的内容并不是已经落地的成效,而仅仅是一个倾向。

“蔡宣相,马子充书信中所说三件事在刘某看来还都需要再好生经营才能见成效,怕是不能这么快就下结论。”

蔡攸不过是宣抚副使,并无宰执的身份,因此刘锜称呼蔡攸为蔡宣相,自然是往高了吹捧蔡攸。这是刘锜这几年在东京城被这帮达官贵人裹挟着学会的招数。而蔡攸听见自己被称作宣相,自然是心花怒放,对刘锜的质疑倒是不恼。

“刘四厢如何看马宣赞这封信,不妨说来。”

刘锜拱手答复:“关于常胜军来降,信中说得明白,郭药师是还在摇摆的。可能还和六月我军大败于白沟河有关,郭药师或许会担心归附我朝之后,我朝并无足够的实力作为其靠山。因此马子充才会建议我军先击溃萧遏鲁的牛栏军。”

蔡攸听刘锜说得在理,但是他确实不懂军事,便顺着话往下问道:“既然如此,刘四厢以为出击牛栏军是否可为呢?”

“若是马子充书信中所言不错,易州只有一千多牛栏军,剩下数千是地方乡社丁勇,无需主力尽出,点一员统制大将,率军五千必能得胜而归。但是既然此战是再次伐辽的首战,除了要给郭药师展示我军军威,还要提振胜捷军的士气,刘某建议出精锐一万五千,点三员骁将,突袭牛栏军!”

蔡攸听完摸着胡须点点头,听着挺有道理,但是他确实不明白其中的一二三四,只好扭头看向刘延庆和何灌。

刘延庆眼神征求了一下何灌的意见,看何灌并没有什么话要说,他随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四厢所说十分在理,可以按刘四厢所言行事。至于人选嘛,左厢兵员大都是刚到雄州不久,还需整顿、训练,此战我看还是由右厢出兵。”刘延庆说着就看向了刘光世,“平叔你看谁去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