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文佛经文体影响下的日本上古文学(研究卷)
序编 日本上古文学佛经文体研究方法论 第一章 文体学研究
本书由《汉文佛经文体影响下的日本上古文学》(研究卷)和《汉文佛经文体影响下的日本上古文学》(资料卷)两大部分构成。研究卷有7编19章,约82万字;资料卷是研究卷文献资料的来源和论证材料的依据,采用断代专书词典的形式,网罗本书从日本上古文学作品中析出的佛教词语及出自佛典的词语4960余条,182余万字。资料卷附有日语索引。
序编分作三个部分,从文体学研究、佛经东传考、独自方法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本书研究文体学研究定位、文献学背景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文体学研究方面,为本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从朝鲜半岛的佛教文化,佛教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汉文佛经的读诵、抄写和研习,举国体制与经典功能四个方面,对佛经东传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考察,为本书研究提供深广的文化背景和文献学意义上的确凿材料。序编依据上古文学作品中“言说类”四字语句,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本书对日本上古文学佛经文体研究的独自思考:作为方法论的出源论及其触角,具有两套系统的文献资料及其语言特色,涵括三种类型的文体及其位相表征。所谓具有两套系统的文献资料及其语言特色,具体指传统的中土文献和后起的汉文佛经尽管两者在文体上存在悠久的承继关系,但更多地在语体色彩、词组结构和内容表述上体现出巨大差异。当具有这样一种双重性格特征的中国文献不约而同地传入日本时,势必对尚未有本国文字的奈良时代的言语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上古文学作品中,普遍地存在三种类型的文体及其位相表征,亦即受到中土文献影响的传统表达、源自佛经文体浸染的佛典表达、在传统表达和佛典表达基础上敷衍出的自创表达。自创表达仅属于日本上古文学本身。当我们将其纳入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视阈中去审视时,会发现它彰显的是日本上古文学自身的特质。
本书旨在全面论述日本上古文学[1]与汉文佛经的影响关系,内容由序编、《古事记》文体与佛经文体、《日本书纪》文体与佛经文体、《万叶集》《怀风藻》《风土记》文体与佛经文体、佛典句式考释(上下)、终编7编19章构成,基本涵盖了日本上古散韵两类文体的代表性作品,分别从佛典词语、句式和表达及其变体的角度论证了汉文佛经对日本上古文学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国西方文体学研究、日本上古文体学研究、汉文佛经文体学研究和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等相关的研究领域之中,有关文体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模式和研究范围的见解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了文体学与相关学科的密切程度。鉴于本书所涉及的对象、范畴及时代因素,我们拟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方法的观照下,特别将日本上古文学文体分类和汉文佛经文体学研究作为梳理的对象,为本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文体学”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格式、体制等形式特征的研究。现代意义上的“文体学”,是现代语言文学研究中相对独立的领域,是最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兴的学科,是语言学、文艺学、翻译学、图书分类学、编辑学、比较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