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治理扶贫:对精准扶贫实践逻辑的案例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小云

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转型和社会的不平等一直是发展研究关注的重点,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键就是消除贫困。贫困问题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共同难题。然而,贫困的性质和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贫困的定义上,从最初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转向偏整体结构性的相对贫困,再到基于缺失维度所理解的能力贫困等,就本质而言,贫困永远不会被消除,而是会长期存在下去,即使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数量的贫困人口,消费贫困、工作贫困等新贫困(new poor)问题不断出现。国际上的贫困治理模式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个人进取模式”的个体主义脱贫模式;另一种是北欧和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一方面,由于贫困文化理论并不能对同一文化背景国家的内部社会分化给出有效解释,出于对个人进取模式的修正,有学者提出了“贫困陷阱理论”,并指出外部力量的发展干预是摆脱贫困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福利国家模式由于其带来的“福利依赖”问题而受到批评质疑。在实践层面,消除贫困成为世界上所有负责任政府的共同行动,无论是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的“向贫困宣战”(War on Poverty)、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还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推行的“减贫战略计划”(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lans)等,其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外部干预对减贫的重要性。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贫困治理呈现的是一种“政府行政主导”的逻辑。中国的行政主导比任何西方国家的政府干预都要强化得多,并展现出了对于传统科层行政的超越。从时间上看,在经历了基于市场的发展型贫困治理阶段、基于权利的保护型贫困治理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开启了脱贫攻坚的治国理政新实践。精准扶贫是一种“超越行政”的贫困治理,在贫困治理体制、机制方面,采取政府行政主导、“五级书记挂帅抓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定点帮扶、对口协作等方式,打破了部门壁垒,促进了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集中,在短短的五六年内使得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精准扶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强度最大的一场民生运动,这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治理实践,精准扶贫关注贫困人口经济上的脱贫,其政策影响包括对地方政府的形塑、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以及对自由市场的反向影响等。中国的精准扶贫实践正是一场全国范围的贫困治理运动和试验,为研究者观察贫困治理与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而对于以精准扶贫为代表的中国扶贫模式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层面的现实意义,而且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中国本土化扶贫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中国的扶贫经验是道义性、技术性和革命性的三重交织,所以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需要基于扎实的田野调研而非简单的统计数据,才能够准确把握其内在复杂的多重逻辑。

我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从事政策研究期间就开始关注农村扶贫领域,当时我写的一个关于农业技术增产减贫的调研报告还得到了杜老的高度评价。再后来搞参与式扶贫、参与式村级规划和国际发展援助研究,以及精准扶贫之后我在云南勐腊县开展“河边扶贫试验”,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更加认识到贫困问题以及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贫困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和发展问题,并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而我们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也只有对贫困产生的根源、历史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多重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理解和阐释之后,才能够针对贫困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我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后,一般我会根据其学术兴趣和学科背景差异,为他们指定国内农村发展研究和国际发展研究两个大方向。国际发展研究注重全球治理与比较发展知识等领域的训练,回应的是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逐渐从“客体”向“主体”的身份转变,及由此带来的发展理论与话语的重塑。而国内农村发展研究主要以农村减贫和贫困治理为主要抓手,关注的则是中国转型过程中贫困农村与贫困群体在纵深维度上的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发展干预与农村社会内生自主性之间的交织互动问题。

汉泽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他秉性敦厚、勤奋好学,在读博之前就开始关注城乡贫困关联问题,并跑到北京郊区的城中村进行社会调研,后来参与了“河边扶贫试验”,之后在我的指导下他又到全国多个贫困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年轻学者的蓬勃生气。还记得每次调研之后他发给我的调研报告,他总是第一时间汇报他的发现,这些并不是以完成具体项目为目的的调研才能够真正有助于学生对农村发展形成整体性的认知以及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读博期间,他对我国当下进行的以“精准扶贫”为代表的贫困治理进行了深入调研,他在贫困村长期蹲点调研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国家治理角度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基层实践进行学术叙事与理论阐释,并就此主题发表了不少高水平学术论文。

这是汉泽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此书虽然在概念使用和具体行文中还有很多稚嫩与不足之处,但是就其回应的研究问题和论证基础来看实为难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术志向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因此这也不失为一项优秀的学术研究。总的来看,《行政治理扶贫:对精准扶贫实践逻辑的案例考察》一书详细阐释了党政主导下的行政治理扶贫逻辑,呈现了精准扶贫科层化与逆科层化的双重影响,并从微观上说明了贫困治理从目标到效果保障的制度性机制,详细描述了党政主导下的贫困治理与乡村社会之间的调适及其治理再造的过程,不仅对中国扶贫也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总结。此书在农村发展、政治社会学、经济管理等领域均有十分重要的创新,特此向大家推荐!

李小云

2020年3月26日于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