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辛亥革命以后,在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市场环境刺激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发展高潮,但全国各区域因市场基础、地理位置等不同,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路径方面出现明显差异。与南方相比,北方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原始资本积累,同时因邻近政治中心,聚居大量军阀官僚特权富豪群体,形成依靠特权富豪资本发展的典型模式。
清末民初,官场腐败,政治动荡,法度败坏,清朝遗老与北京政府各级官僚军阀,肆意贪污中饱。另外,经济近代化转型中出现的新式资本主义投资机会大量存在,又使得军阀官僚资财膨胀速度与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集地主、资本家、高利贷商人于一体的新式权贵富豪阶层。在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原始资本积累的北方地区,特权富豪阶层手中握有巨额资财,成为当时最大且唯一拥有投资大型企业能力的群体。以地域与政治势力为标准,北方地区官僚富豪群体可分为三大派系:由京津地区北京政府军阀官僚及清贵胄群体组成的京津系资本集团;东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资本集团;山西省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资本集团。其投资区域包括东北三省,华北区域之北京、天津、直隶、山西全省(市)以及山东西南部与河南北部地区,史称“华北财团”。
华北财团投资兴起于1918年前后,之后投资规模逐渐扩大,依恃雄厚的资本优势与特权保护,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已形成覆盖大部分工矿业门类、各类金融领域的庞大资本群体。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华北财团因政治经济形势变化逐渐出现分化,京津系资本集团多因北京政府政治失势,丧失特权,向普通私人资本转化;奉系资本集团则因政治地位稳固而愈益膨胀,且呈现公私混同、以私控公的发展趋势;晋系资本集团因阎锡山公营思想而逐渐向官办方向衍化。
研究发现,华北财团对北方民族资本主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成为北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导资本形式,为北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本积累。同时,华北财团投资领域集中于金融、工矿及大型轻工业企业等普通私人资本不具备投资能力的领域,与普通私人资本投资形成互补关系,排挤作用有限。依恃资本优势与特权保护,企业经营聘用新式管理人才,购置新式机器,采用先进技术,对北方经济近代化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其依靠特权保护获得超市场经营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民族企业以“不法”方式对不完善市场机制的一种修正与自我保护。在外商资本压制、市场与法规机制不健全、政府缺乏必要保护的环境下,孱弱的民族资本很难获得发展空间,华北财团依恃特权,获取税收减免与其他经营便利,方能获得与外商资本接近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华北财团依恃特权甚至强权强占市场的行为,本身又形成对市场健康发育的破坏,对普通私人资本形成排挤,从而造成对北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影响,其中经验教训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