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8章 祝寿
说话的女生穿着蛋黄的长裙,披肩的长发,脚踩水晶高跟鞋,身高一米七左右,身材苗条,是个实打实的美女。
如果只是看外观,这个女生的长相和气质,都算是上等的。
只不过她说话时语气有些尖酸刻薄,却有种故意针对郑倩倩的感觉。
这时,郑家的青年才俊们凑了过来,他们一个个像是看动物园里的宠物似的打量着吴忧。
其中一个染着红头发,看上去放荡不羁的俊俏青年说话更是很直接:“倩倩,你这男朋友看上去比你大不少呢,做什么的呀,有钱吗?”
“他叫吴忧,和两个朋友开了一间清吧。”郑倩倩有些尴尬,吴忧从事的是特殊行业,她不好直接介绍。
而那家清吧,虽然当初吴忧他们三个花了不少钱,可这些和郑家的产业比起来,那可真的是九牛一毛。
“呵呵,我说倩倩,你可真是白瞎了这副样貌,竟然找了这么一个穷光蛋男朋友。”
“开清吧的一年累死累活能赚多少钱?还是我家杜亮厉害,人家一年就可以销售上千万的酒,当初把你介绍给杜亮他弟弟,你却嫌弃人家,我还以为你能找到一个多有能耐的人呢?”
郑优优抱着双手,鼻孔朝天,说话时眼神鄙视了郑倩倩几眼,至于吴忧,她甚至都没有瞧他一眼。
“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就喜欢吴大哥。”
郑倩倩也没有给郑优优好脸色看,挽着吴忧的手就走进别墅。
“嘿,这死丫头,没爹没妈的贱货,嚣张什么?”
郑优优狠狠的咬着牙,目光阴狠的看着郑倩倩,也不顾还有别的人在这里,直接就骂了起来。
“你这个姐姐,看上去不太和善呀。”走进别墅的时候,吴忧小声说道。
“她才不配当我的姐姐呢,要不是今天是奶奶的八十大寿,我才不稀罕回来见他们这帮臭嘴脸。”
郑倩倩吐槽了一句,领着吴忧来到一个满面红光,慈眉善目的老太太面前。
老太太便是郑倩倩的奶奶,如今的郑家掌权人,名叫杨佳凤,因为郑家在江市声望极高,人们便给了老太太一个尊称,称她为郑老太君。
来的路上,郑倩倩给吴忧说起过这个郑老太君,此人是十足的女强人,她中年丧夫,一个人拉扯着三四个子女不说,还在江市打拼下了一份基业。
经过多年的经营,郑家在江市囊括了建筑、互娱、销售等多个行业,即便如今老太太已经八十高龄,可是身体硬朗,头脑清醒,还掌管着郑家的大权。
老太太下面,有三子一女,郑倩倩的父亲排行老三,不过多年前因为一次意外,她的父母都出车祸死了。
没了父母,郑倩倩兄妹在郑家受到排挤,所以郑小波才十几岁就带着郑倩倩离开了郑家独自去外面闯荡,一直到他当了兵回来,才带着郑倩倩回到郑家来。
可即便如此,兄妹两人在郑家,还是被青年一辈的当做外人,所以除了特殊的日子,郑倩倩是不回郑家的。
“奶奶,倩倩回来看您来了。”郑倩倩过去在老太太脸颊上亲吻了一下,一副俏皮可爱的样子,又给老太君介绍了吴忧。
“我的倩倩呀,你都快一年没回来了吧,你可知道奶奶有多想你吗?不过现在好了,我的乖孙女有归宿了,我放心呀。”
郑老太君打量着无忧,神色中先是一丝惊讶,继而又满意的点了点头,在吴忧身上,他看出了踏实、稳重、成熟。
“奶奶,倩倩也很想您。”郑倩倩也心肠软,见郑老太君哭了,她眼泪也控制不住,跟着哭了起来。
“呵呵,装吧,要是你想奶奶,那怎么一年到头都不回来一次呢?你就是故意卖乖,要我说呀,最有孝心的,还是我们家杜亮,他可是三天两头的就和我回来看望奶奶,嘴上说一万句,不如行动一次。”
郑优优走了进来,跟在她身边的,还有一个寸头青年。
这寸头青年比郑优优还要矮一点儿,皮肤黝黑,目光猥琐,脸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痘坑痘印,说实在的,和郑优优站在一起,怎么看都不般配。
吴忧想不明白,郑家既然如此有钱,那郑优优的眼睛是瞎了吗,怎么会看上这么个家伙。
“你们两个呀,和小时候一样,一见面就吵,今天是奶奶的八十大寿,你们就消停点儿吧,你们谁有孝心,奶奶最清楚。”
郑老太君呵斥了两人,这时候,郑小波也赶了过来,郑家的人几乎已经到齐,他们很自觉地排成两队,开始准备贺寿环节。
普通家庭,过寿一般就吃个团圆饭,弄个蛋糕,可是作为郑家这样的大家族,祝寿的名堂可就多了。
就说接下来郑家青年才俊们贺寿这一点,其中就大有门道,寿礼的价值、是否能够引得郑老太君高兴,这都关系着未来在老太君仙逝后能够多分到一份财产。
“奶奶,这是我特地从云省那边托人带来的百年普洱,说是能提神醒脑,防止老年痴呆呢,孙儿祝您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排在最前头的是刚才说话藐视吴忧的红毛,他叫郑小勇,是郑优优的亲哥哥。
“小勇子这份孝心,奶奶心领了,奶奶谢谢你。”郑老太君满意的点点头,给旁边的人使了个眼色,有人立即上前把普洱茶收下。
“奶奶,这是我亲自去高原弄来的虫草,希望您身体健康,与天同寿。”
“哈哈哈哈,与天同寿,那我岂不是成了老妖精了。”老太太笑了起来。
“奶奶,这是我从海外购得的熊掌,大补之物,希望奶奶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郑小波把一个装着熊掌的精美盒子递了过去。
郑老太君满意的点点头,心疼的看着郑小波,亲手接过礼物,“小波,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奶奶对不住你们兄妹两个,你的心意,奶奶谢谢你了,以后可得多回来看看奶奶,挑起郑家青年一辈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