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库移民:为『大水缸』建设,1.3万人离开故土
文成县移民安置办公室原主任 季巧华
我曾经是文成县移民安置办公室主任,现在退休在家,关于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中珊溪水库的情况,我简要地介绍一下。珊溪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是142米,正常的年平均发电量是3.5亿千瓦时,库容是18.04亿立方米。
珊溪水库建设涉及移民,在文成县关系到13 749人,涉及的范围6个乡镇、32个村。

一、服从工程建设,涉及1.3万多村民的移民安置
移民这件事从头来说,已经过去28年了,从1995年的5月开始成立文成县移民安置办公室,下半年开始移民。首先我们在坝区有试点村,坝区涉及3个村,珊溪镇的坦岐村、牛坑村和蔡宅村。
蔡宅村其实不是库内,也不是坝区,但公路运输一些设备要经过那里,有三四十人移走了。1997年大坝要围起来,所以移民要走在前面。
移民总共分4期。坝区和试点村算第一期,东龙乡是第二期。东龙乡涉及8个村,需要移民的有项埠村、林岸村、支坑村、黄坦坑村、龙斗村、东湾坑、东民村、松根些村。到了1998年,第一期移民全部移完。
汇溪乡和双溪乡两个乡也有移民,汇溪乡有8个村,包括蟾宫埠村、南向村、河背村、小溪口村、西北山村、库头村、河垟村、排前村;双溪乡包括岭脚村、石户村、峃作口村、下尾村、严阵村、龙井坑村、岩门村7个村。
这么多的村,移民范围很广,整个范围包括6个乡镇,涉及30个村,都为了珊溪水库的建设。
除珊溪水库外,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还涉及赵山渡水库,那里是两个乡镇移民,人口不多,也就是523人,涉及两个村。
我们进村发动移民的时候,可以说举全县之力,工作难度是很大的。在20世纪90年代,村民钱不多,出去就是背井离乡,以后生活出路怎么办?抵触情绪很大。我们住在库区里面,移民办组成工作组,白天下去做工作,晚上开会,夜以继日。
移民办共28个工作人员,我们都到村里去,做到每一个镇都联村,县里、市里的单位和村组成对口支援。县里第一期有59个单位派人下去,加上对口支援单位,人数不少。但有一些移民不相信我们移民办的人,我们经常被堵路,群众把我们围起来,还好没有出现群体性的事件。
我们开会经常到半夜,村民们的主要诉求点是想知道把他们安置在哪里,这是他们最关心的。而他们最担心的,是出去能干什么。很多移民长年在山沟里面,汇溪乡有一条公路土路,双溪乡各个村都有点土路,搬迁的时候,都要靠肩扛出来,用竹筏弄出来。群众还担心出去了怎么办?有没有田?能不能打工?那是切切实实的问题。
再一个,到发达地方去,村民考虑到怎么融入。我们的解释是,小家要服从国家的建设需要,反反复复地跟他们沟通。群众信任对口支援单位,他们也一起做工作。我们则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真正地一碗水端平,这不是开玩笑的。工作人员有什么私心,有什么开后门的,稍微有一点点,那都过不去。
我举个例子,有个家庭,岳父跟女婿盖的是一样的房子。我们核定量房屋的时候,房顶上有个盛稻谷的仓库,在顶上本来不应该作为建筑面积,可量房屋的人跟这位岳父的外甥是同学,把这几个平方米算进去了。最后,岳父跟女婿的房子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听到这个情况,我们就把楼顶谷仓的几个平方米去掉,一定要做到公正,不允许谁手里面乱弄,没有随随便便。
安置主要有几种方式。一个是定向安置,就是要给土地;再一个自谋职业,自谋出路,自愿后靠,这个自选;还有农业安置,是政府指标下去,没得商量,我们根据讨论结果定给移民;再一个就是特殊安置,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的特殊安置。
我们宣传是比较到位的,包括政策宣传,我们跟村民说明移民对工程建设的意义。第一个是要保障人民的吃水问题,第二个是发电,第三个是灌溉和防洪,第四个是旅游的作用,过去没有太多考虑到旅游,主要就是这么4大功能。我们反复宣传,珊溪水库好在什么地方,从欠发达地方到发达地方去,大家都比较愿意。但如果说就地安置,那就不一样了。
水库移民,移出去之后通过这么多年跟当地村民磨合,现在可以说99.9%没什么“后遗症”。文成县定了主要到两个县实行农业安置,一个是瑞安,一个是平阳,他们的安置点,都选择在靠近104国道的平原。瑞安那时安置了5888人,平阳是4076人,瑞安涉及12个乡镇。
跨区域安置难度不大。移民到发达地方去,也比较愿意。安置区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农民让出土地来,用什么方法让出来?以农转非换取土地承包权,农业户口转到非农业户口。根据各地村里的人均土地,比如说人均一亩地,那么你的一亩地拿过来给村里,村里给一个农转非指标,这样,工程建设也节省了很多钱,原来预算是41亿,最后算下来是38亿。
文成县也有一部分安置,富强新村在珊溪镇是自谋职业的,安排了477人。再一个,就是后靠,零星后靠有839人。在水位线以下的村民房子淹没了,就往高处移,零零散散的。还有一部分就是自谋出路,集中在温州市区、瑞安县和本县。
二、不同安置方式,让村民移出去安得下来
先说农业安置。农业安置是统一的,是政府行为。给移民地基,房屋自己建。一个人按照政策补助,补助大概是3000多块钱,包括搬迁费等。
再一个是自谋出路,它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有这个能力,因为政府不管后续安置了,土地没了,就等于自己去谋一个出路,能赚钱,去外面经商办厂;第二个硬条件,要有房子,你在外面已经有房,在温州或在其他城市已经买了房子。有这两个硬条件,那么给你农转非,转成城市户口。当时农转非还是挺吃香的,可以进城,给的补助是5000多块钱。自谋出路最远的有一户是5个人,在杭州建德,其他的基本在本市或者本县。移民要提供依据,比方说经商开什么店,要有房产证,自己申请,户口迁到那边去。
关于补偿安置,我也测算了一下,总量不多,除了实物补偿,其他七七八八地算起来,人均11 600元,以三口之家算,一共3万多块钱,去建房的话,一间房子要4万多块钱。我这个是平均数,实际上,差距是很大的,有的人补助很高,有的人补过去才几千块。因为1994年有一个通告,说是1994年1月22日以后建起来的房子,都不给补贴,所以这个条件是很严格的。
我们工作最困难的时候,是在试点村第一期。因为大坝建起来了,水满上来了,就强令移民要搬出来。原来我们的口号提出来,是要具备什么条件,其中有一点,是他们到移民点建房,起码要有一层,人在那边住,还可以将就。
移民在春天搬迁,春天的雨水多,文成移民的贡献真的很大,是冒雨搬出去的。有的哭哭啼啼,有的携家带口,有老人有小孩,下面都是些塑料布,搭临时棚在那里建房,确实不容易。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时间很紧。
试点村是1997年开始搬。1998年第一期就是东龙乡;第二期是双汇溪乡,在1999年;最后剩下赵山渡,是2000年。试点村和一期最难,后面可以准备的时间长一点。
所有的搬迁,我们都能做到公正公平,安置都是抽签的。平阳和瑞安有一定的差距。平阳本身基础差一点,移民都愿意到瑞安去。抽签我们也都有出实施细则的,经过和移民反复讨论,起码要做一两天的工作,约好了统一去。抽签抽到瑞安的,杀猪宰羊庆祝。抽到平阳的,虽然不高兴,但那都是抽签的结果,大家也就不闹了。
在实物核对的时候有过一些矛盾,主要是农业安置。移民最担心的是村和村之间不平衡。各个村的条件不同,比方说我是乡政府所在地,移到偏远一点的地方,这有什么理由?抵触是比较大的。实物量的核定就是房屋核定的等级、结构,村民也有说法。这个问题倒不大,我们反正有公示,也有充裕时间纠正,比如说等级定错了,那么我们还可以去复核。
移民中的关键问题,就是他们到哪里去安置?瑞安产业多,赚钱相对容易。平阳稍微落后一点,移民一般做手工活,也有做生意的,去哪里就很要紧。
所以抽签就是要保证公平公正。首先搞一个抽签实施办法,很详细,我们县里下达指标,瑞安多少人?平阳多少人?实施细则要经过村民的同意,村民大会要开起来,而且所有人都要到。
根据移民的实物登记,实物登记排在第一户的先抽,先抽出的签还不是决定你到哪里去的签,是顺序签。第二次根据顺序签,再抽决定到哪里去。我们也很担心,怕签弄错,当时签是我做的,我有时候睡到半夜还起来,看看错没有,错了就不得了。万一出现重复签,就不好解决。
签是打印出来的,纸折起来,放在桶里面,不透明,让他们按顺序抽,经过两次抽签,大家不满意,那也没办法。农村讲究抽签最公平,你到差一点地方去,也只能怨自己运气不好。抽签规定得很严格,比较细致,也比较有可操作性,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下去做的工作,每天强度是非常高的,我们都分配下去,遇到疑难问题,就集中下去办,给移民开个会,可以说是千言万语,千家万户,一户一户登门去做工作,也可以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我们待在里面,吃在里面,白天晚上连轴转。
三、移民融入当地,婚宴置办两套酒席
移民办一直工作到对移民后期的帮扶,到2021年左右撤了。移民办以前是独立的,2007年开始进入后期扶持。
珊溪枢纽的最后一批移民工作是2000年,是赵山渡水库,合计523人,他们的迁移比较平稳。但赵山渡的关键问题是有一个水位线划分,高22米,它的线就画到那里,哪怕房子高几十厘米,也没办法搬,村民对此意见很大,说移出去的人在外面很好。
大垟口移民的安置点也比较好,在瑞安县和鹿城区、龙湾区,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后靠的。总体来说,珊溪水库移民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条件比较苛刻,但最后都平平安安移出去了。
移出去之后,在瑞安有工业,可以打工。其他地方,刚去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做,土地也没有。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后靠的补助相对高一点,正常的每人每月有70多块钱,老人勉勉强强到后面搭一点房子,有的甚至房子也没搭,有的实际是跟儿子走了,也到瑞安、平阳去了。后靠的总共839人,我估计一半左右是跟儿子出去了。
有一半留在上面后靠的,比较艰苦。早些年砍树卖钱,这几年树木也不值钱了。养点家禽,养一两头猪,就这样过日子。后来水库畜牧业不让搞,原来的一点产业,可能也影响到了。
移民后续的产业发展,办企业的可能不多,主要还是从事一些来料加工,开个小商店、小卖部。以前有的靠租房,很多移民点的外地工人过来多,租金收入还是可以的,这几年可能会差一点。产业应该还可以,像瑞安那边,听说还是发展得比较好的。我最近多年没过去看了,他们在那里过得不错。移民自己发展产业的不多,主要是依托当地的产业。
在外面他们的口音都变了,回来都说温州话、瑞安话,我说你是谁?是移民?口音都听不出来,都变化比较大。
应该说,移民最开始移出去,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后来慢慢融入当地,现在跟当地基本差不多。一户移民家里娶媳妇,叫我去吃酒席。他那里摆了两套喜酒,一套是文成菜,一套是瑞安菜,搞起来特别多,堆起来像小山似的。我说你行,现在发财了,还搞两套,怎么吃得了?他说高兴,叫你们过来,热闹一下,庆祝一下。
不管怎么样,比文成原来好,比以前好。我们作为移民办的干部,也都觉得高兴。当干部的时候去搞移民工作,现在发展得这么顺利,这么好,没有后顾之忧,应该是高兴的。我们当时也很担心,他们怎么办?有些人没有手艺,也没有一技之长,怎么靠劳动或者其他方式过生活?现在从温州珊溪水库移民的整体来看,确确实实比其他地方都好。
在移民工作中,也发生了危险的事情,因为下乡,主要是靠步行,靠竹筏,有一次刚下过雨,竹筏在两条江交汇的地方翻了,那里有一个漩涡,我掉下去了,手机、BP机都报废了,回想起来还是很危险的。
当时交通不便,到水库里面去,都是靠走,或者靠竹排。移民第二期,两个乡都是我在里面负责,我当时是副职,具体由我在那里操作,每个星期到乡镇就靠步行走过去。
搬迁的村里,有一些民俗文化,有一些古物,也考虑到保护传承。一些老旧器具,甚至连祠堂都移出去了,移到县城边上就有个邓家祠堂。在库区里面先拆了,修了一条搬迁路,搬到公路上来,再把它重新组装。这几处属于文物,该移的移,该保护的保护,都要列入一个项目里。
我自己做这项工作,感悟就是珊溪水库移民为温州的“大水缸”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水库主要是供水,保证温州人民吃水,这个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全市,也可以说文成全县也受益,所以意义非凡,这个水库工程在全市来说,也是比较大的规模,对我们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时的各级领导干部、全市人民,付出的代价也是大的,不是某个人的功劳,也不仅仅是动迁区、移民的牺牲,安置区也有很大的贡献,用那么多的土地接纳移民。现在,水库发挥它的效益,我们感觉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