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哟,这不是姜组长嘛
龙阳军工厂,06号车间。
当姜晨站在那扇巨大的、油漆斑驳的铁门前时,心中百感交集。
他并非第一次来到这里。
就在几天前,他还只是一个穿着普通工装、在厂区内“闲逛”的大学生。
怀着对这个时代工业基础的好奇与一丝来自未来的优越感。
悄悄打量着这个车间。
而现在,他是是肩负着军区首长命令、负责1000支改良型63式步枪试点生产任务的技术负责人。
虽然这个项目只是暂时的,但至少在名义上,他是这里的“组长”。
门口站岗的卫兵自然认识这张在靶场上名动一时的年轻面孔。
当姜晨走近时,卫兵猛地挺直了身板,抬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姜组长好!”
“辛苦了。”
姜晨简单回了个礼,不等他伸手,卫兵便帮他推开了那扇沉重的铁门。
“嘎吱——哐当!”
铁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仿佛一头沉睡的老兽被惊醒。
扑面而来的,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气息——浓烈的机油味、金属切削的焦糊味、汗水与灰尘混合的特殊气味。
以及略显压抑的时代的沉闷感。
车间内部极其宽敞,高大的穹顶上,几排功率不足的白炽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芒,将将驱散角落的阴影。
光线透过布满灰尘的天窗,投下几道浑浊的光柱,空气中飞舞的细小尘埃在光柱中清晰可见。
地面是坑洼不平的水泥地,常年被油污浸染,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黑色斑块。
墙壁上刷着早已褪色的石灰,露出底下斑驳的红砖,上面还残留着一些极具时代特色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只是字迹也已模糊不清。
与姜晨记忆中2045年龙国那些窗明几净、高度自动化、机器人手臂灵活舞动的智能工厂相比,眼前的景象简直像是工业文明的史前遗迹。
那时的龙国,凭借着无与伦比的工业制造能力傲立世界之巅。
但此刻,这个未来的工业巨擘,尚在蹒跚学步的萌芽阶段,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和原始。
他的目光迅速扫过车间内的设备布局。
超过四十台大小不一的机床零散地分布着,大部分都呈现出一种饱经风霜的墨绿色或深灰色。
这些机床体型庞大,结构相对简单粗犷,充满了苏式重工业的美学——或者说,是傻大黑粗的实用主义风格。
机器运转时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是各种频率的轰鸣、嘎吱、哐当声交织成的工业交响乐,工人们必须扯着嗓子才能交流。
姜晨走到最近的一台机床前。
这是一台典型的卧式车床,型号铭牌上的俄文字母依稀可见——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大哥”援助时期的产物。
比如经典的1Л61或者更老旧的型号。
机床的导轨上布满了划痕和油垢,操作手轮被磨得锃亮,露出了金属的本色。
旁边的冷却液管道接口处,似乎还有渗漏的痕迹,一小滩浑浊的液体积在地面。
更远处,还有几台立式钻床、牛头刨床和几台同样老旧的铣床,无一例外都带着岁月的印记和频繁使用的磨损。
【星际军工系统日志】在他脑海中适时浮现,冰冷的蓝色文字在视野边缘闪烁:
【扫描目标:苏制C616型卧式车床(仿制改进型)】
【制造年代:约1958-1962年】
【当前状态:严重磨损,精度下降超过45%,核心部件老化,故障率高】
【升级潜力评估:极低。基础设计落后,材料疲劳严重,不具备升级改造价值。建议:报废处理。】
【扫描目标:苏制6H82型立式铣床】
【制造年代:约1960年】
【当前状态:传动系统异响,工作台精度偏差增大,部分齿轮磨损严重】
【升级潜力评估:极低。维护成本高昂,性能无法满足精密加工需求。建议:报废处理。】
……
日志的评估结果与姜晨的判断基本一致。
这些堪称古董的机床,别说升级,能维持运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想要用它们来生产精度要求相对较高的改良型步枪零件,不如想办法从老刘那里再抠来1000块钱容易。
“妈的,又卡死了!这破丝杠,早说了该换了!”
不远处,三四个穿着油污工装的老师傅正围着一台同样老旧的铣床,一边比划着,一边大声讨论着。
那个身材粗壮、络腮胡子的师傅用力拍了一下机床的操作台,震得上面的扳手都跳了一下。
“换?上哪换去?仓库里早就没备件了!上次申请报告打上去快半年了,屁都没见一个!”另一个瘦高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师傅没好气地回应,手里拿着个卡尺,却不知测量什么。
“老张,你再看看,是不是冷却液堵了?我听着声音不对,像是过热卡死的。”一个年纪稍长、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师傅蹲下身,试图查看机床底部。
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完全没有注意到旁边多了一个姜晨。
或者说,注意到了,但并没放在心上。
对于这些在车间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老师傅来说,各种领导视察、技术员指导早已司空见惯。
而姜晨这张过于年轻的面孔,以及他那“大学生”的标签,在他们眼中,更多的是理论派、是外行。
尤其是关于姜晨在靶场“大显神威”然后被火速提拔的消息,已经在厂里私下传开,伴随着惊叹的,也有不少质疑和隐隐的不服。
姜晨定了定神,走了过去。
“几位师傅,这是怎么了?机床出问题了吗?”姜晨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和,没有丝毫领导的架子。
络腮胡子师傅上下打量了姜晨一眼,眼神中带着明显的审视和一丝不耐烦,粗声粗气地说道:“还能怎么?老毛病又犯了,铣刀卡在工件里,进给系统动不了了。”
瘦高个眼镜师傅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了起来,打量着姜晨:“你是……新来的那个大学生,姜……姜组长?”
他刻意在“组长”两个字上加了点音量。
“是的,我是姜晨。”姜晨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卡死的铣刀和工件上,大脑快速分析着可能的原因,“如果不介意的话,能让我看看吗?或许我能帮上点忙。”
这话一出,场面瞬间安静了几秒钟,只剩下远处其他机床单调的轰鸣。
几个老师傅互相看了一眼,眼神交流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惊讶、怀疑,还有一丝被冒犯的恼怒。
“你看?”年纪最长的花白头发老师傅,姓王,是车间里资格最老的技术骨干之一,他缓缓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灰尘,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老资格特有的傲慢,“小姜同志,我们捣鼓这机器几十年了,什么毛病没见过?这不是你在学校里看图纸、算公式就能解决的。这是硬碰硬的活儿,得靠经验,靠手感。”
“没错。”络腮胡子师傅也帮腔道,嘴角撇了撇,“我们几个老家伙都束手无策,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看出什么门道?别不是想在我们面前显摆一下你这‘组长’的威风吧?”
话语间的不信任和不服气,几乎是赤裸裸地甩到了姜晨脸上。
他们或许佩服姜晨改良枪械的“奇思妙想”,但对于操作和维修这些他们赖以为生的“老伙计”,他们有着绝对的自信和领域意识。
一个乳臭未干、靠着“歪门邪道”一步登天的大学生,突然成了他们的顶头上司。
还要对他们的专业领域指手画脚?
这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到抵触和排斥。
他们更愿意相信,姜晨的成功不过是运气好,或者是理论上的投机取巧,真要论起实际操作、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还得靠他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车间里的空气似乎变得有些凝滞。
其他正在工作的工人也似乎察觉到了这边的异样,有意无意地放慢了手上的动作,目光悄悄投向这边。
姜晨站在那里,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和怀疑。
他看着眼前这台卡死的铣床,又看了看几位老师傅脸上那混合着固执、怀疑的神情。
“各位师傅误会了,”姜晨的语气依旧平静,甚至带上了一丝微笑,“我没有任何显摆的意思,只是觉得既然遇到了问题,多一个人多一种思路总是好的。而且,我对机械原理确实下过一番功夫,或许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所在。当然,最终怎么处理,还是要仰仗各位老师傅丰富的经验。”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那台纹丝不动的铣床上。
他的眼神变得专注而锐利:“这台机床,如果我没看错,问题可能不单单是丝杠或者冷却系统那么简单……让我仔细检查一下,如何?”
几位老师傅再次交换了一下眼神。
那位王师傅沉默了片刻,最终哼了一声,侧身让开了一点位置,双手抱在胸前,用一种近乎等着看好戏的眼神看着姜晨:
“行,姜组长既然这么有信心,那就请吧!我们几个老家伙也正好学习学习,看看大学生的‘新思路’,是怎么让这台老骨头重新动起来的!”
话音里,嘲讽的意味,毫不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