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1895—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流变及其文学书写(1895—1945)

第一章 1895—1916: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发生与文学表现

1895—1916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阶段,也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生期。虽然直到1901年才由梁启超移植来了“民族”和“民族主义”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近代没有民族主义性质的思想,尤其是随着晚清中西文明的碰撞,曾国藩和康有为的言论已显露出民族主义思想雏形,这就是从“天下观念”到“世界意识”的进步,而他们的卫道保教思想也具有文化民族主义的意味。梁启超则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位枢轴式人物,他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完整体系。相比较而言,章太炎的排满革命思想主张恢复汉制,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而孙中山则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其民族主义思想并将其纳入“三民主义”建国纲领之中,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总体看来,晚清到民初具有民族主义性质的思想运动主要有四种表现形态:一是曾国藩为先导的“变器卫道”的中体西用说;二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维新改良说;三是梁启超的国族主义思想;四是章太炎等资产阶级“国粹派”的民族革命说和孙中山的“大中华”民族主义思想。他们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也促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使中国文学在题旨、技法、文体和语体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