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节令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反思近代至现当代海内外学者关于节令的研究,大都以节令文化为主要关注对象,其具体情况可参据萧放、吴静瑾《中国岁时节令民俗研究综述》(1983—2003)[31]。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的研究趋向发生变化,单纯的节令民俗考证渐渐转向以节令文学为主的研究。研究者立足于文学层面,视节令文化为外围因素,从文学作品出发探讨节令民俗、节庆情感及由节令文化而引发的文学嬗变等。

专著中较早涉及节令文学探讨的是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此书是国内断代研究民俗与文学的专书,该书在《岁时节令篇》中联系文学作品论述唐人的节令感受,以此巧妙表现唐人的精神风貌,例如“七夕和唐人七夕诗文”一节特别提到“七夕节与文学的渊源”,并剖析“七夕诗文之本题:渴望与愁怨”,最后得出作品创作中“以儒家伦理反民俗”的反题思想[32]。尽管节令文学分析只是该书的一小部分,但作者却率先指出一条将文学与节令民俗相结合进行综合研讨的思路。

又如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和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均以文学为基点透视节令文化,分别叙述小说、词两种文体创作和节令的联系。前者为专书,上篇又分《寒食考辩》《上巳杂说》《端午新考》《七夕溯源》《重九试解》五个大的板块,归纳岁时节令和古小说的内涵、创作与传播、意象的转化等,视野别具一格;后者在一定篇幅里谈及词作中呈示的多个节令现象。博士论文方面,已有学者将节令剖析和文学研究相结合,如朱红《唐代节令民俗与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张丑平《上巳、寒食、清明节令民俗与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整体上看,目前研究宋代节令文学的专书总体数量较少,有的只是在有限的篇章中概论性地提及节令写作,且在文学体裁的选择上多择以宋词,而对节令诗歌的关注则非常少。专论宋代节令文学尤其是节令诗词的博士论文尚不多见。

探论节令文学的期刊文章数量则较多,这些文章对宋前和宋代的节令文学皆有论述,以诗歌为例,宋前节令诗研究,如罗时进《〈寒食即事〉诗寓意辩误——兼论唐代寒食清明风俗及其文化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董乃斌《唐人七夕诗文论略》(《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罗时进《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杨挺《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嬗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王青《关于杜牧〈清明〉诗鉴赏的一点商榷》(《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杨挺《唐代七夕文学初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李定广《韩翃〈寒食〉诗正解》(《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李金坤《一曲〈清明〉千古新——杜牧〈清明〉诗的接受方式》(《文史杂志》2009年第2期),郭建勋、张伟《先唐七夕诗歌的形成与演变》(《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景圣琪《“改火说”与唐代寒食诗的兴盛——中国古代民俗与文学关系的个案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等,诸作皆以节令民俗文化为背景,重点剖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旨趣及艺术手法。此类研究不胜枚举,兹不赘述。

硕博论文方面,已出现数篇关于宋前节令诗或通论古代节令诗的论文,如下页表所示。

和上述研究情况相比,宋代节令文学研究多以节令词为关注对象,而对节令诗并未给以充分的重视。研究者大都集中性地针对某些重要节令如元宵、重阳等进行词学层面的解读,分析这些节令词的主题、情感、艺术形式等,如易蓉《民俗风情画卷的展示——浅论宋代节序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张荣东、逯雪梅《试论宋代元宵词的情感意蕴及时代特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余敏芳《守望与抉择——对宋代重阳词的一种生命解读》(《五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等。研究亦就某个作家某一篇、某一类型经典节令词予以深层次的意旨赏析与考辨,如顾之京《一首最好的“七夕”词——论秦观的〈鹊桥仙〉》(《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马茂洋、彭林峰《浅析苏轼中秋词四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陈元锋《每于元夕忆京华——读刘辰翁〈宝鼎现〉》(《文史知识》2002年第3期)、徐海梅、刘尊明《宋南渡词人周紫芝中秋词论略》(《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1期)等,这类研究着重从“知人论世”的视角还原节令词的创作背景,联系词人生平经历加以解读,旨在挖掘作品的内部深意。

总而论之,研究者对宋代节令诗的探论尚待深入,探讨节令诗的期刊文章数量远不及节令词研究,且主要就某一著名诗人的节令诗作进行赏析,如木斋《苏东坡的春节诗》(《文史知识》2003年第2期)、余祖坤《一腔孤寂 满纸悲凉——苏轼〈寒食诗二首〉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3期)等。

近年来国内相继涌现出一批研讨宋代节令诗词的硕博论文,从这些论文选择的文体来看,仍是节令词远多于节令诗,节令词研究情况如下所示:

相较节令词,节令诗的剖析则要少得多,经检索仅查到吴邦江《宋代节令诗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况晓慢《宋代诗歌与端午节》(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吴婷《宋代寒食诗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马贤《南宋元宵诗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等数篇,研究者的这种文体选择和宋词的通俗性与纪实性不无关系,同时也预示着节令诗研究的薄弱和有待深化。

以上所述诸成果皆清晰地反映出国内节令文学研究的上升趋势和这类课题所蕴藏的研究空间,以文学为中心打通节令文化这条理路无疑是很好的学术构想,具有跨学科互动的积极意义,然而在具体论述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而论之,当前学界节令文学的研究困境可概述为三点:一、过分罗列文学材料而缺乏文学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整体上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而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以上述硕士论文为例,大多数论文在写作时大都先谈时代背景、思想风潮,接着叙述现实社会中的节俗活动,继而转向列举文学中的相应节令描写,使节令现象和文学诗词一一对号入座,总体上表现出重文字材料组合、语言表述趋于描述性的弊端。

二、文学仅作为民俗学、考古学研究的印证材料与附庸工具。由于前期研究较多偏向于节令考据,即使题名为节令诗词研究,仍难免出现讨论节令文化为主、文学考查为辅的现象。节令成为关注的核心对象,而学者对节令文学的存在则有所忽视。

三、节令文学研究在文体择取上有所侧重,偏重节令词的探讨而对节令诗的关注程度较低。诗词写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鉴于文体之别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而过度重视节令词研究往往使人对节令诗写作独特的意旨内涵与艺术形式视而不见。

另外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难点,由于节令随时代发生嬗变的同时也保持着巨大的稳定性,至宋时许多流传已久的节俗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指向如寒食与追忆介子推、端午与纪念屈原、七夕与男女相思、中秋与思乡怀友等,已趋于稳定化、模式化,这就导致研究者难以跳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去挖掘节令文学中的新生情愫与审美特征。怎样突破学术上的困境与难点,值得研究者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