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大学汉学机构与汉学学者
在美国众多的知名高校中,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及研究起到重要推动的研究机构,首当其冲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哈佛是最早开办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校,由终身致力于汉学研究的美国费正清教授创立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将西方汉学研究模式从东方主义向中国中心观转变,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汉学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哈佛大学目前的中国研究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中国资料》(Paper on China)、《哈佛东亚研究》(Harvard East Asia Studies)、《哈佛东亚系列》(Harvard East Asia Series)等,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为美国各大高校的汉学的发展输送了研究人才,对当代美国的汉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下设的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Michigan)是美国中国学研究颇具影响的研究中心,是“美国最杰出的研究和了解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人文和资源中心之一”[2]。该中心创办了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刊物《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被收录进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该刊物以较高的学术标准,刊发了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作品及评论文章,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当代小说的节选或评论文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予以批判的解读,帮助西方民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形态等问题,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的出版机会。翻译了余华、叶兆言、张大春等多个中国当代小说作品的美国汉学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负责该刊物的翻译工作,在能够准确地把握刊物的翻译质量的前提下,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谙熟进一步提高了刊物的办刊质量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该研究中心的威廉·巴克斯特(William Baxter)、林书福(Shuen-fu Lin)、大卫·罗尔斯顿(David Rolston)、肯尼思·德沃斯金(Kenneth DeWoskin)、色·凯乐(Se Kile)等研究者的研究范畴都集中在中国当代文学上。其中大卫·罗尔斯顿教授还参与了《西游记》的英语翻译工作,并出版了有关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著作《中国本土小说批判传统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Native Fiction Criticism Tradition)、《中国传统小说和小说评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距离》(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tion Commentary: Reading and 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简称加州大学),是一个由10所公立大学组成的大学行政系统,被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公立大学行政系统”。绝大多数的公立大学都开设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东亚语言文化或文学系,这些系部基本都下设了与中国文学相关的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了享誉全美且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汉学研究机构。每个研究中心都拥有图书馆和电子资料库,这些学术资源通过校级之间的共享系统,形成了美国最大的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另外,加州大学既在1872年创立了美国最早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研究的加州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A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s 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又涌现出对美国汉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主要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和文化系(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 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李欧梵(Leo On-fa Lee)、胡志德教授,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 Studies 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的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系(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 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学系张英进教授等。这些学者们撰写了多部对美国汉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如李欧梵教授参编的、被视为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张英进教授的《多中心世界中的中国: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China in a Polycentric World: Essays in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nre),其中也不乏一些有关中国当代小说翻译研究的著作,如胡志德教授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Reading Short Stories in Modern China)、李欧梵教授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选》(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等。
此外,美国一些高校的汉学研究机构还通过建立网站、文化交流活动来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东亚语言文学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 Ohio State University)专门从事中国小说和文学批评研究的邓腾克(Kirk Denton)创立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资源中心的数据库(MCLC Resource Center)被堪称收录了世界上最全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本书目,收录了王蒙、张贤亮、张洁、贾平凹、莫言、残雪、马原、格非等大量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另外,该网站开辟了专门用于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学术论坛(MCLC List),还有着丰富的现当代中国文学、影视媒体资源、视觉艺术、教育、文化的英文书目资源。美国爱荷华大学亚洲与斯拉夫语言文学系(Asian and Slav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University of Iowa)于1967年在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和她的丈夫美国中西部著名本土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的主持下,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后期该项目得到美国国务院的资助。该项目邀请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家在当年的9月至12月来爱荷华大学交流学习,不但给外国作家提供了解美国文学动态的交流平台,也给外国作家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文艺创作,这同时也将世界各国文学带入了美国的大学课堂。自项目设立以来,已有来自15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作家参与到项目中,其中邀请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家跨越了两个世纪,数量达到70余位,包括老中青数代人,这些作家的创作作品足以构成一部缩略版的中国当代小说史。从1980年中国小说作家王蒙首次受邀参与到此项目开始,之后每一年都有中国作家加入其中,主要的小说作家有丁玲(1981年)、刘宾雁(1982年)、王安忆(1983年)、冯骥才(1985年)、汪曾祺(1987年)、北岛(1988年)、残雪(1992年)、刘索拉(1993年)、苏童(2001年)、莫言(2004年)、迟子建(2005年)、胡旭东(2008年)、格非(2009年)、金仁顺(2010年)、张悦然(2011年)、王家新(2013年)、池莉(2014年)、毕飞宇(2017年)、冯进(2017年)、蔡天新(2018年),等等。张新颖在《谈话录》中用较多的篇幅谈到该项目对王安忆创作的重大影响,称这是王安忆写作生涯中的一个“关节口”[3]。王安忆参加该写作计划后,在给聂华苓的信中也写道:“这次去美国,对于我的创作,对于我的人生,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世界很大,而我们的互动空间和时间都那么有限……我实在从心里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不仅可以认识美国,还可以认识西欧、东欧、亚洲。”[4]王蒙在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期间对美国及其他民族社会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他的艺术想象和创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在此期间完成了其著名的中篇小说《杂色》。此外,参与到此项目中的苏童、余华、迟子建等都对此项目给予肯定并从中有所收获。因此,爱荷华大学亚洲与斯拉夫语言文学系的“国际写作计划”不仅开拓了中国作家的写作视野,也促使着当代汉语写作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美国大学体系内的汉学学者按照母语的类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母语为非汉语的研究型学者;另一类是母语为汉语的研究型学者。母语为非汉语的大学研究型学者是在美国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中国关注的焦点从最初的中国历史、中国古典文学等传统文学研究领域逐步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电影研究转向。这些研究者们大多在美国知名大学的中国文学专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如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林培瑞(Perry Link)、白亚仁(Alian H.Barr),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何谷理(Robert E.Hegel)、白睿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胡志德(Theodore Huters),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的葛浩文等,这些学者们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积淀为他们后期开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知名高校深造毕业后,他们又成为美国高等院校的汉学权威,从而反哺美国的汉学发展。这些学者们以其资深的学术修养及对中英文的熟练运用,再加之个人在美国汉学界的知名度及对西方读者审美视野、阅读需求的深入体察,使其所翻译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作得到美国读者的较高认可,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打开美国读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大学体系内汉语为母语的研究型学者是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翻译研究的生力军。这些学者大多是在国内完成本科教育或硕士教育,最终在海外知名高等院校取得文学或语言学博士学位。这些学者在博士毕业后继续留在美国知名高等院校中与东亚语言或文学研究相关系部任教,有曾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的刘绍铭,任教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李欧梵,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的王德威,任教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赵毅衡,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王斑,等等。这些学者在美国知名高等院校主要从事有关中国文化、文学的研究,以其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及社会、历史意义的深入了解,撰写了大量的著作、论文,翻译出版了中国现当代重要文学作品,编写了大量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及文学选集,很多作品都已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他们的辛勤耕耘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