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篇章结构、方法与特色
一 篇章结构
本书除引言外,含四章、余论及附录。主体部分共三章,从第二章到第四章,以著名学者王先谦(1842—1918)在其晚年完成的三部外国史地著作《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分别列为一章。
关于王先谦的生平与学术已有多种论著讨论,关于其生平已有详细的年谱,本书就其学术编纂了比较翔实的附录。第一章就王先谦晚年学术、“日本观”“西学观”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1902年《日本源流考》刊行,王先谦主张学习日本的长处,但不支持盲目学习日本。《日本源流考》22卷,主要阐述日本历史,是“国人编纂的第一部日本编年体通史”。第二章考察《日本源流考》的资料来源与贡献。讨论《日本源流考》体例、版本、创作动机及条件,主要内容、列出勘误表,详细罗列《日本源流考》中的错误之处及其错误在《外国通鉴稿》中的沿袭或改正情况;对《日本源流考》王先谦列出篇名的引用之处详细统计,发现共达3205处,涉及111个篇目、39种书;重点探讨《(大)日本史》《和汉年契》《日本外史》《日本国志》《四裔编年表》五种书在《日本源流考》中的资料贡献:组成了《日本源流考》的主体资料;讨论了《日本源流考》与《日本国志》的关系,比较研究了两者的异同。得出《日本源流考》是以日本史籍为最主要资料的结论。
1902年,《日本源流考》刊行;1905年,王先谦开始撰写《外国通鉴》,先在《日本源流考》的基础上增加亚洲的其他国家,成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又在《外国通鉴稿》基础上增加欧洲、非洲的国家。王先谦共历时十二载,于1916年初步完成三十三卷《外国通鉴》(即现存的《西国通鉴二次稿》)。《外国通鉴》最终仍停留在书稿状态,并非王先谦所理想中的最终版本,未予正式刊行。
第三章探讨王先谦的未刊稿本《外国通鉴》的成书过程。本书把二十二卷的影印本《外国通鉴稿》称为“草稿本”,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三十三卷的《西国通鉴二次稿》称为“完善稿”。详细梳理《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稿》—《西国通鉴二次稿》的变化关系,指出《西国通鉴二次稿》是《外国通鉴》的“完善稿”。比较研究了三者的关系。指出三者构成了王先谦外国史书研究的系列。通过整理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在《日本源流考》基础上所增2800左右条目,发现除了日本之外增加60余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外国通鉴》的名称、卷数,都有所考辨。最后总结王先谦的“外国观”。
1905年王先谦开始编辑《五洲地理志略》,到1910年刊行,前后历经6年时间。《五洲地理志略》共36卷,《五洲地理志略》五洲的排序为亚洲第一、澳洲第二、非洲第三、美洲第四、欧洲第五。这种以欧洲作为最后一个洲的排序方式,此前的晚清外国地理书籍均未曾采取过。
第四章以《五洲地理志略》的资料来源为中心,讨论了其版本,引用地图、记载洲、国家、地区特点、叙述编排特色,强调其以“国”为内在叙述顺序,详述沿革历史、细列进出口等方面的经济数据、对中国记载尤为详细。其资料来源主要分为四个途径。将《五洲地理志略》与其所依据的最主要资料《万国新地志》的异同做了详细对比,并比较研究《五洲地理志略》与《瀛寰志略》。《五洲地理志略》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译名及注文上。《五洲地理志略》中记载的“国”有82个之多,在晚清的地理著作中是记载国家最多的一部,扩大了认知世界的范围。
余论部分总结了王先谦的外国史地研究的特色及学术贡献,指出其研究的“系列”性、史地结合、以“通”为主、领域逐步扩展等特点。
王先谦的外国史地著作的编撰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书各章中分别讨论其编撰特色。《日本源流考》作为编年体史书,多个年份被保留,内容却付之阙如,其连续的时间标注模式为主要特色。《日本源流考》采取为史书作“注”的方式书写:以《日本史》《和汉年契》《四裔编年表》《日本国志》,以及正史等作为正文,而以其他史书作为注文。《五洲地理志略》合众人之力,采取多种研究成果,“集众善,成巨观”。同时重视外国地名译名问题,特地引用了不为晚清学界所重视的《瀛寰译音异名记》一书,《瀛寰译音异名记》是对汉文地理书中的地名进行详细罗列的代表著作。
附录内容是正文研究展开的前提资料及补充,共由三部分组成:王先谦学术系年;王先谦的外国史地著作引用书目提要;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所加条目。
由王先谦三种外国史地书籍撰写的时间脉络,可以看出,他对外国的研究,是循着“日本—亚洲—亚欧非三洲―世界”的研究轨迹展开的。王先谦的外国史地著作的撰写,是一个视域逐步开阔的过程,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变动思考过程。他的外国史地研究具有历时长、形成系列研究、多以某一种或几种书为“底本”擅长作注、史地结合、以“通”为主、领域逐步扩展等特点。
二 研究方法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是对王先谦的学术著作高度把握的著作,其中分析了《日本源流考》与《五洲地理志略》。本书在此基础上,回应《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深入探讨《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中所未研究的稿本《外国通鉴》的编撰成书过程,还比较研究相关著述。
本书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学、考证学、目录学、版本校勘学的方法,对王先谦所著《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的史源、编撰特色及其关系进行梳理,揭示了王先谦外国史地知识的来源的变化——由以引用传统文献为主到以引用传统文献与西方文献为主。由王先谦的外国史地著作的撰写时间脉络及研究范围,揭示他研究外国史地的轨迹。
全书重点在于考察王先谦的外国史地著作所引文献的来源。本书立论建立在对时人所撰写文献中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基础上,多采用他们的说法,并回应后人的研究成果。最后,得出王先谦的外国史地著作的特点及价值。
三 研究特色
本研究创新点如下:
1.首次详细统计《日本源流考》中出现的由王先谦在编撰期间所列出篇名的引用之处,共达3205处,共有39种书,111个篇目。《日本源流考》所用资料来自中、日、西三种文本,其史料中的主干是《大日本史》《和汉年契》《日本外史》《日本国志》《四裔编年表》五种书。
2.统计指出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在《日本源流考》的基础上增加条目达2700余处,增加62个国家或地区。发现、研究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西国通鉴二次稿》稿本三十三卷,得出结论:《西国通鉴二次稿》是通常意义上的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影印本)的完善本,《外国通鉴》的最终成稿,是逐渐补充、完善的过程:《外国通鉴稿》是在《日本源流考》基础上增补亚洲一些其他国家条目而成,《西国通鉴二次稿》又是在《外国通鉴稿》基础上增加欧洲、非洲国家而成。《西国通鉴二次稿》中所指的“外国”指亚、欧、非三洲各国。
3.王先谦所引文献都是汉文文献(含汉译西书),王先谦三种外国史地著作的撰写时间脉络,揭示出他对外国的研究是循着“日本—亚洲—亚、欧、非三洲―世界”的轨迹展开的。
4.本书对王先谦外国史地著作史源的梳理和辨析,条分缕析、竭泽而渔,客观、详尽。
本书建立在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史料,得出结论。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共含有17个表格,尤其是本书的附录三是“二十二卷《外国通鉴稿》所加条目”含卷数与序号、所加条目、具体内容、在位天皇(年)、对应公元纪年五项,梳理了从公元前206年到1893年共2096年,《外国通鉴稿》在《日本源流考》的日本历史上所增加的亚洲各国的条目,对研究这些国家历史与国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本书以晚晴学者王先谦所著的外国史地著作作为切入点,对与之有关的诸多外国历史地理书籍都有详细介绍。可谓“抛砖引玉”,由本书能看到晚清国人撰写的部分外国史地著作的概况,也为研究晚晴国人撰写外国史地著作提供了一些方法、路径。
[1] 王先谦的生卒年代,有两种意见。一种是1842—1917年,如虞舜主编《湖南百科全书》近代人物,对王先谦的介绍。参见虞舜《湖南百科全书》,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831页。另一种是1842—1918年。参见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页。本书同意并采信孙玉敏的说法,认为1842—1818年的说法更妥当,王先谦的卒日为丁巳年十一月乙卯日(二十六日),通过公元换算,即1918年1月8日,详见孙玉敏《王先谦生卒年考辨》,《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2] 吴庆坻(1847—1924),字子修,一字敬疆,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湖南学政、湖南提学使,著有《蕉廊脞录》《辛亥殉难记》等。
[3] 王先谦:《王先谦自定年谱》卷下宣统三年,《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95页(下简称《年谱》,用《葵园四种》页码)。
[4] 李宝淦(1864—1919),字经畦、经彝,号汉堂,晚号荆遗,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曾任湖南候补道。辛亥革命遁隐居沪上,专心读书、著述。著有《诸子文粹》《汉堂札记》等。参见周家珍《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
[5] 《年谱》,第798页。
[6] 王先谦:《虚受堂书札》,“复日本宗方北平(附来书)”,《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84—886页(以下简称《书札》,用《葵园四种》页码)。
[7] 姜亚沙:《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8] 王先谦:《王先谦自定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67页。
[9] 吴仰湘:《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页。
[10] 吴仰湘:《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页。
[11] 罗玉明:《王先谦与湖南近代工业的兴起》,《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12] 许顺富:《论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王先谦》,《湖湘论坛》2003年第5期。
[13] 孙海林:《王先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第3期。
[14] 孙玉敏:《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 李和山:《王先谦学术年谱》“摘要”,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年。
[16] 梅季坤:《王先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218页。
[17] 王青芝:《王先谦的史学成就及思想与观念》,《船山学刊》2008年第2期。
[18] 朱汉民、黄梓根:《王先谦汉学研究与书院传播》,《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9] 孙海林:《王先谦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第3期。
[20] 张庆雄:《浅析王先谦教育思想的转变》,《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 张小兰:《论王先谦与湖南维新运动》,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6年。
[22] 谢丰:《王先谦的教育近代化实践》,《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23] 谢丰:《清末新政时期湖南官绅对书院改制政策的不同思考:以俞廉三、王先谦、赵尔巽的教育改革活动为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4] 翟迪:《王先谦〈汉书补注〉训诂研究》“摘要”,硕士学位论文,渤海大学,2013年。
[25] 马固钢:《谈〈汉书补注〉的吸收前人成果》,《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26] 马固钢:《〈汉书补注〉训诂杂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27] 吴荣政:《王先谦〈汉书补注〉略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28] 翟迪:《王先谦〈汉书补注〉训诂研究》“摘要”,硕士学位论文,渤海大学,2013年。
[29] 张海峰:《王先谦〈汉书补注〉研究》“摘要”,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30] 朴相泳:《从〈诗三家义集疏〉看王先谦的训诂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2年。
[31] 张华清:《〈释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32] 单篇有祝敏彻:《〈释名疏证补点校〉序言》,《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黄宗瀚:《〈释名疏证补点校〉引用医籍考》,《医古文知识》2003年第2期。黄宗瀚:《〈释名疏证补点校〉医籍引文之对象与作用》,《医古文知识》2004年第2期。魏宇文、王彦坤:《〈释名疏证补点校〉的“先谦曰”探微》,《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33] 关贤柱:《浅谈黎庶昌的〈续古文辞类纂〉》,《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3期。
[34] 杨树达:《跋后汉书集解》,《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7年第1期。
[35] 梅季:《〈葵园四种〉的史料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36] 吴荣政:《王先谦与〈东华录〉:兼论王录与蒋录、潘录和〈清实录〉的异同》,《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4期。
[37] 王青芝、王照兰:《王先谦与〈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兰台世界》2008年第2期。
[38] 贺知章:《王先谦与毕沅〈释名〉研究比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9] 龚抗云:《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3年。
[40] 刘志盛:《先贤王先谦著书刻书考略》,《长沙市北区文史资料》(湖南)第1辑,1985年。
[41] 师玉祥:《王先谦与刻书》,《图书馆》1996年第2期。
[42] 王秀山:《王先谦刊刻书籍简论》,《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43] 黄林:《也知经术非时务 稍为儒林振古风——王先谦编辑出版活动及思想述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4] 李绍平、谢斌:《浅谈王先谦的文献学成就》,《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45] 胡志泽:《王先谦整理古代文献的杰出成就》,《娄底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46] 刘旭青:《略论王先谦文献整理的成就与方法》,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00年。
[47] 马秀平:《从倭仁到王先谦:清代同光年间保守主义思想的典型探析》,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8] 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9] 吴仰湘:《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页。
[50] 蒋秋华:《台湾学界王先谦研究简述》,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页。
[51] 孙玉敏:《王先谦研究综述》,《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
[52] 吴仰湘:《中国内地王先谦研究述评》,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0页。
[53] 王青芝:《近百年来王先谦研究述评》,《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54]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王先谦撰《西国通鉴二次稿》,稿本,三十三卷,从第四卷题名“外国通鉴”。此稿本从未以影印本等形式刊行。
[55]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页。
[56] 明文书局:《中国史学史辞典》,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58页。
[57]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页。
[58] 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59] 《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第140—141页。
[60] 王青芝:《中西文化视野下的王先谦研究——以史学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第101页。
[61] 李希泌:《健行斋文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62] 梅季:《光辉与阴影:论岳麓书院最后山长王先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91页。
[63] 李玉、汤重南等:《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64] 孙玉敏:《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5]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第206—210页。
[66] 张孟伦:《中国文学史》(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8页。
[67] 《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第141页。
[68] 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69]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第45页;明文书局:《中国史学史辞典》,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34页。
[70] 赵荣、杨正泰:《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1—84页。
[71] 《中国地理学史》(清代),第204页。
[72]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下用简称《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第341页。
[73]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6—470页。
[74] 刘芹:《论王先谦的〈五洲地理志略〉》,《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
[75] 王青芝:《〈五洲地理志略〉的编撰及其思想》,《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1期。
[76] 吴荣政:《王先谦》,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下)1840—1919》,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6页。
[77] 梅季坤:《王先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页。
[78] 谭雯:《王闿运与王先谦治学特点之比较》,羊列荣编《诗书薪火》(蒋凡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79]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年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下用简称《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第326页。
[80] 王青芝:《中西文化视野下的王先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81] 《王先谦学术思想研究》,第191—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