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文忕字[2]
陸德明、孔穎達引《說文》“忕,習[3]也”,今《說文》作“,習也”,無“忕”字。
《爾雅·釋詁》: “貫[4],習也。”郭注:“貫,貫忕[5]也。今俗語皆然。”《釋文》:“忕,音逝,又[6]時設反。張揖《雜字》音 ‘曳’,云:‘狃[7]忕,過[8]度。'” 《釋言》:“狃,復也。”郭注:“狃忕[9],復爲。”《釋文》:“孫、郭云:‘狃忕,復爲也。’忕,石世反。”邢疏:“孫炎曰:‘狃忕,前事復爲也。’”《說文》云:“狃,狎也。”“忕,習也。”
《詩·四月》:“廢爲殘賊,莫知其尤。”毛傳:“廢,忕[10]也。”箋云:“尤,過也。言在位者貪殘,爲民之害,無自知其行之過者,言忕於惡。”《釋文》 “廢”爲“如字,忕也。一音發。忕,時世反,下同。一本作‘廢’,大也。此是王肅義。”正義曰:“《說文》云:‘忕,習也。’恒爲惡行,是慣習之義。定本 ‘廢’訓爲 ‘大’,與鄭不同。”《蕩》:“内[11]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毛傳:“奰,怒也。不醉而怒曰奰。”箋云:“此言時人忕於惡,雖不有醉[12],猶好怒也。”《釋文》:“忕於,市制反,又時設反。《說文》云 ‘習也’。”
《禮記·表記》:“子曰:狎侮[13]死焉,而不畏也。”注:“忕於無敬心也。”《釋文》:“忕,時世反,又時設反。”
《左氏·桓十三年傳》: “莫敖狃於蒲騷之役,將自用也。”杜注:“狃,忕[14]也。”《釋文》:“狃忕,時世反,又時設反。”正義曰:“《說文》云:‘狃,狎也。' ‘忕,習也。’郭璞云:‘貫,忕也。今[15]俗語皆然。’則狃忕皆貫習之義。” 《僖十五年傳》: “公曰:‘一夫不可狃,況[16]國乎?'”杜注:“狃,忕也。言辟秦則使忕來。”《釋文》:“忕也,時世反,又時設反。”
《國語·晉語三》:“得國而狃,終逢其咎[17]。”韋注:“狃,忕也。”又“今我不擊,歸必狃。”注:“狃,忕也。不擊而歸,秦必狃忕而輕我也[18]。”《補音》:“忕,時世反。”
《史記·漢興以來諸矦[19]年表》: “诸矦或骄奢,忕邪臣計謀爲淫亂[20]。”《索隱》曰:“忕,音誓。忕訓習。言習於邪臣之謀計。故《爾雅》云 ‘忕猶狃’也,狃亦訓習。”
《後漢書·馮異傳》:“忸忕小利。”李賢注:“忸忕猶慣習也,謂慣習前事而復爲之。《爾雅》曰:‘忸,復也。’郭景純曰:‘謂慣忕復爲之也。’忕音逝[21]。”
《文選》潘安仁《西征賦》:“忕淫嬖之匈忍[22]。”李善[23]注:“《小雅》曰:‘忸,忕也’。”見《小爾雅·廣[24]言二》。《廣韻·十三祭》:“忕,忕習,時制切。”此皆《說文》“忕”字之證。而《犬部》“狃”下云:“犬性忕也。”尤爲有“忕”之明據。徐楚金作“忲”,形近之誤也。徐鼎[25]臣作“驕”,又因“忲”而妄改。其致誤之由,并[26]不可考矣。
考《玉篇》:“,余世切。習也。明也。”《廣韻·十三祭》:“
,明也。一曰習也。餘制切。”又“
,習也。丑例切。”
《一切經音義》十二《生經》第一卷:“習忕,又作,翼世反。《字林》: ‘
,習也。'《蒼頡篇》: ‘
,明也。'《爾雅》: ‘狃,復也。’郭璞曰:‘狃忕,復爲也。'”
據元應[27]書,知“忕”“”同字,音義相近。葢[28]《說文》作“忕”,《蒼頡》作“
”,而晉《字林》、梁《玉篇》、隋《切韻》皆從《蒼頡篇》作“
”。唐人熟於[29]“
”字,遂據以亂《說文》之本眞[30],而毛公、大史公、鄭康成、孫叔然、韋宏嗣、張揖、孔鮒、杜預、郭璞,秦、漢、魏、晉間人皆用“忕”字,知許叔重必作“忕”也。
又古文《尙[31]書·君陳》:“狃于姦宄。”傳:“習於姦宄凶惡。”正義曰:“《釋言》云:‘狃,復也。’孫炎曰:‘狃忕,前事復爲也。’古言‘狃忕’是貫習之義,故以 ‘習’解[32]‘狃’, ‘習於姦宄凶惡’言爲之不知止也。”
案[33]:古文雖出魏、晉間,其詞意多本之三代、秦、漢,如“狃于姦宄”之與毛《詩》“廢爲殘賊”語義正同。王肅改“忕”爲“大”,識出古文下矣。正義引《釋言》及孫炎注,可謂知所根據。《大叔于田》:“將叔無狃。”傳:“狃,習也。”箋云:“狃,復也。”正義亦引《釋言》及孫炎注,爲證唐人之不忘所本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