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王禹偁作品概述
关于王禹偁作品,宋代陈振孙撰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记有《五代史阙文》一卷、《建隆遗事》一卷,卷十七记有《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并作说明曰:“知制诰济阳王禹偁元之撰。自为之序,略曰:阅平生所为文,类而第之,得三十卷。将名其集,以《易》筮之,遇乾之小畜,象曰‘君子以懿文德’,未能行其施,但可懿文而已。《外集》者,其曾孙汾裒辑遗文,得三百四十首。又有《承明集》十卷、《奏议集》三卷、《后集诗》三卷,未见。”[10]
《宋史·列传第五十二》记载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记载有王禹偁《五代史阙文》二卷、《建隆遗事》一卷,《宋史·志第一百六十一·艺问七》记载有《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和《别集》十六卷。现存《小畜集》三十卷和《小畜外集》残本七到十三卷。
一 《小畜集》概述
《小畜集》是王禹偁在黄州期间自行编纂,其序曰:
淳化二年,岁在辛卯,禹偁王□□□□□□□州团练副使。至道二年乙未岁,□□□□□士黜守滁上,后尚书工部郎中,十二月移知广陵。又明年三月,今上嗣位,复以刑部郎中入西掖。咸平二年,守本官知齐安郡。年四十有六,发白目昏,居常多病,大惧没世而名不称矣。因阅平生所为文,散失焚弃之外,类而第之,得三十卷。将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之小畜。乾之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禹偁修辞立诚行己之义也。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说者曰:未能行其施,故可懿文而已。是禹偁位不能行其道,文可以饰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咸平三年十二月晦日太原王禹偁序。
序文一一交代了编纂文集的背景、缘由、体例、文集名称的由来、目的和时间。背景是三次被贬经历,缘由是惧怕去世后名不得传,体例是按文章类别编排,以“小畜”名集是取其自强不息、懿文德之意,目的是借文集传名于后世,时间是咸平三年(1000年)十二月,距王禹偁去世已不足一年。
《小畜集》共三十卷,有赋二卷、诗十一卷,文十七卷,编成后并没有刊印流行,而是以私家收藏和手抄的形式流传。直到宋代绍兴丁卯(1147年),王禹偁去世一百多年后,才由黄州知府沈虞卿以家笥所藏《小畜集》善本加以校勘雕版刻印发行,但流传不广。“明清以来,转相抄录,要皆以黄州本为祖。黄丕烈得补钞宋本,谓宋刻居三之一,堪傲汲古阁,似已不存。”[11]《四库全书总目·小畜集提要》云:“明代未有刊本,世多钞其诗歌,而全集罕观,故王士祯《池北偶谈》称仅见书贾以一本特售,后不可得为憾。近世平阳赵氏始得宋本刊行。”[12]但清代丁日昌的《持静斋书目》却记有“《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七卷,宋王禹偁撰。注:明初刊本无外集。此集世所罕见,虽间有讹伪,然胜赵氏本也。”[13],孰真孰伪,难以定论,因此明代未有刊本一说尚存争议。
尽管如此,《小畜集》抄写本确实在明清两代盛行。明代抄本有十行二十字和十一行二十字之分,均录万历庚戌谢肇淛跋;清抄本以清倪氏经鉏堂绿格写本为主,九行二十一字,[14]另有宋氏漫堂抄本、清江乡归氏抄本、彭元瑞校并跋和翁心存校的清抄本、黄丕烈校并跋的清抄本、王鸣韶跋的清抄本、佚名校的清抄本(卷二十四至三十配清田雯抄本)、佚名墨笔校杨思敬朱笔校补并跋的清抄本和康熙五十九年蒋继轼家抄本(清蒋继轼抄补并校跋、翁同书校并跋)。
明清刻本有清乾隆二十五年太平赵熟典爱日堂刻本,无外集,黄丕烈据宋本较,有跋;吴翌凤据抄本校,有跋;张绍仁据吾砚斋抄本较,有跋。还有“聚珍本,福本。广州局重刻聚珍本,四部丛刊影印经鉏堂钞本三十卷,又影印影写本外集七卷”[15]。
二 《小畜外集》概述
《小畜外集》由王禹偁的曾孙王汾搜寻王禹偁残轶诗文汇编而成,苏颂在《小畜外集序》中云:“集贤君购寻裒类,又得诗赋碑志论议表着凡三十卷,目为《小畜外集》”[16],但宋史艺文志及后世都著录为二十卷,大多残佚不传。原有三百四十篇诗文,现存一百一十篇,包括四十四篇诗歌、八篇杂文、五篇论议、三篇传、九篇箴赞颂、二十篇代拟和十二篇序。
《小畜外集》初刊于宋代,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一部,“二十卷,宋王禹偁撰,存卷七至十三卷,宋刊本,半页十一行,版心记刊工姓名。按:此书刻工古厚,版式阔大,避桓字讳,则为南宋初刊本审矣”[17]。桓为宋钦宗赵桓的名讳,赵桓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病死于燕京,此残本避讳桓字也可能为北宋人所刻。清代钱曾所著的《读书敏求记校证》中“又有北宋本《小畜集外集》,卷六末页起卷十三止,后有‘嘉靖二年闰四月二十二日野竹斋裱完’一行,别见《仪顾堂集》”[18]的文字记录就足够说明这一点。
明清时代以抄本形式流传,有清代丁丙跋本、翁方纲校并跋本和清道光十一年东武刘氏味经书屋抄本。“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宋写本影印之本,收入四部丛刊初编集部。”[19]另外纪昀阅微草堂还藏有一部《小畜外集》残本,“仅存第七卷至第十三卷,而又七卷前缺数页,十三卷集贤钱侍郎知大名府序,惟有篇首二行,计亦当缺一两页。原帙笺题,即曰小畜外集残本上下二册,知所传止此矣。其中次韵和朗公见赠诗及题下自注朗字皆缺笔,知犹从宋本影钞也。”[20]
[1]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793页。
[2]黄启方《王禹偁年谱》考证为此,详文见吴洪泽、尹波等编《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3]王禹偁:《小畜集》,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66页。
[4]毕士安谥号文简。
[5]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3页。
[6]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6—1428页。
[7]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794页。
[8]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795页。
[9]王禹偁:《小畜集》,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13—518页。
[10]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61页。
[1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0页。
[1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7页。
[13]丁日昌:《持静斋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页。
[14]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四》,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21页。
[15]张之洞:《书目答问二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9页。
[16]王禹偁:《小畜集》,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6页。
[17]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四》,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20页。
[18]钱曾:《读书敏求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19]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4页。
[20]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