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心学·实学的统一:王阳明《论语》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论语》学的开始形成

一 《论语》学概说

《论语》是一本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经典,按《汉书·艺文志》的观点:“《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1]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它是后世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

从字源上分析,“学”(學)的甲骨文为,上面中间部分是算筹,算筹的两边是两只手,下面是一间房子的形状,合在一起表示人在房子里用算筹学计数。“学”的金文为,上面部分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只是下面的房子里多了一个“子”——学习者,合在一起表示一个大人双手持算筹在一间屋子里教一个儿童学计数。

“学”的本义是学习,后引申为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学校,《孟子·滕文公上》有这样的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从学校又引申为在学校学习的学问以及学派、学说和学科。

在“学问”这一层意义上,我们把《论语》学界定为以《论语》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能成立的,那么在“学科”这一层意义上,我们把《论语》学界定为以《论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又能否成立呢?

我们现在所用的学科分类方法,是近代才从西方传入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大的学科门类,如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和艺术学等;第二层面是某个大的学科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如文学门类下面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三个一级学科;第三层面是某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如哲学一级学科下面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和科学技术哲学八个二级学科。以这种学科分类法,《论语》学作为一门学科当然是不能成立的,但在历史上,《论语》学确实曾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

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由张之洞等人奉旨拟成的《奏定大学堂章程》第四节把大学堂分为八科,分别为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等,这里的“科”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科门类,其中“经学科”下面又分为十一门,“经学分十一门:一、周易学门,二、尚书学门,三、毛诗学门,四、春秋左传学门,五、春秋三传学门,六、周礼学门,七、仪礼学门,八、礼记学门,九、论语学门,十、孟子学门。愿兼习两经者听。十一、理学门”[3]。《清史稿·志八十二》也有相同的记载:“大学本科分科八。曰经学科,分十一门:《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附理学。”[4]很明显,《奏定大学堂章程》和《清史稿》所列的“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级学科。

清末《奏定大学堂章程》把经学单列为一个大的学科门类,把《周易》学、《论语》学等分列为其下面的一级学科,这种学科分类方法虽明显受了西学的影响,却也兼顾了中国传统的学科分类,比较符合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历史。以《论语》学为例,虽然一直到清末《奏定大学堂章程》才出现学科意义上的“《论语》学”三字连用[5],但并不表明《论语》学到清末才出现和形成,就如中国哲学学科一样,其名称虽是近代才出现的,但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却一直存在并发展。《论语》学也一样,从《论语》成书起,它就开始形成并发展了。

二 《论语》学的肇始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为孔子门下弟子所记,《论语》一书,与孔子的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在他3岁的时候,其父叔梁纥病逝。孔子年幼时家境贫寒,也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贫且贱”[6],为此,他不得不努力学习,《论语·为政》篇孔子自道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经过不断地学习,孔子掌握了很多知识,“故多能鄙事”[7],以博学著称于世。

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由贵族垄断,当时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即学校是为贵族子弟而设。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私学逐渐兴起。孔子在30岁前后,开始办学,虽然这个时候他招收的门徒不多,但在社会上却有了较大的名声。在他34岁那年[8],连当权者鲁大夫孟釐子也诫其嗣懿子要向孔子学礼,“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9]。在孔子周游列国前的近二十年,也就是在他37岁到56岁这段时间,鲁国国政混乱,中间除了有四年多的时间在为官从政,孔子基本上在从事教育,“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10]。仕途受挫的孔子只好把希望寄托于祖述典籍上,通过广招门徒,来传播圣人的礼法制度。孔子在其56岁的时候因在鲁国不得志而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时,并没有停止教育活动,他是带着大批弟子周游列国的,所以就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因时因地来教育弟子。如孔子去曹适宋,曾和弟子习礼于大树之下,在陈绝粮时,他还“讲诵弦歌不衰”,并以《诗·小雅·何草不黄》中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句来考校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等人。[11]《论语》中也记载了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言行。孔子带着弟子在外周游了十七年,并没有得到所到国家当权者的重用,后来虽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和季氏最终并没有重用他,孔子便转而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

针对当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的现状,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12],并删《诗》编《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13],想“推此类以绳当世”[14]。孔子对《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文化典籍进行整理,是为其教学活动服务的。孔子晚年还广招门徒,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的弟子中身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之多,“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15]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16]。在孔子生前,他的弟子可能就已经开始各自记写孔子平时的言行,近似于我们现在学生所记的听课笔记,这可以从《论语·卫灵公》篇“子张书诸绅”[17]的记载中得到明证。孔子在世时,各个弟子所记听课笔记的价值尚未凸显,因为弟子遇有问题,可以直接质诸孔子。孔子去世后,“在守丧期间,弟子们见夫子已死,微言已绝,恐离居以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因此他们便将自己所记所闻汇集在一起,编成了一个类似孔子文集之类的东西。当时所汇集的资料较多,达数十百篇”[18]。这个资料汇集就是《论语》最早的版本。由于入门先后不同,跟随孔子学习的时间也不一,各人所记自然各不相同,因此从一开始,弟子们所整理的资料汇集就有重复甚至是矛盾的地方,有些也可能不是孔子原意。

服丧期满后,孔子弟子们带着守丧期间整理的资料汇集四散到各地,如子夏到魏国传道,“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孔子世家》)[19],各自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最早的《论语》(虽然此时尚未命名为《论语》)也开始在各地流传开来。《论语》的第一次汇集并流传,标志着《论语》学的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