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在儒学发展历史上,他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从他生前就开始广受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以他的姓氏和名字命名的“王学”和“阳明学”。长期以来,学者多从心学的角度研究“王学”和“阳明学”,少有人关注王阳明的《论语》学,这与王阳明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有关。
本书认为,王阳明一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虽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但在他的文集中却散见着大量对《论语》的解注,通过解读这些解注,可以发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他从《论语》等典籍中体悟出来的,王阳明《论语》学中体现出了圣学、心学、实学相统一的特征,而圣学、心学、实学正是王学的精华所在,因此,王阳明《论语》学可称得上是具体而微的阳明学,在阳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还认为,王阳明的《论语》学在《论语》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王阳明一反前人注重文本阐释的做法,承继孔子“述而不作”的传统,用他独特的方式心解《论语》,改变了当时朱熹《论语》学独尊的现状,并且很快与其心学一起影响着明代中后期的《论语》学。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为附录。因为王阳明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而要研究其《论语》学,又离不开一定的文本分析,因此,在正文写作之前,需要从王阳明的著作中辑出散见于其中他对《论语》的解注,并按照《论语》的篇章顺序编为《论语阳明心解辑注》。《论语阳明心解辑注》虽然是作为正文的附录而存在,但客观地说,其意义和价值与正文等同甚至比正文还重要。
正文部分共五章,另加导言和余论。导言大致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以历史为线索,简单回顾了王阳明之前的《论语》学发展史。王阳明之前的《论语》学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论语》学的开始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经学时代的《论语》学,第三个阶段是玄学时代的《论语》学,第四个阶段是理学时代的《论语》学。王阳明《论语》学承接理学时代的《论语》学,表现为不同于朱熹理学《论语》学的心学《论语》学。
第二章主要述说王阳明心学《论语》学的文本基础。分别从王阳明的学术背景、王阳明推崇《论语》和王阳明随意而发解《论语》三个部分加以梳理《论语》在王阳明整个学术思想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王阳明推崇《论语》,既与他出身诗书世家有关,也得益于他早年曾经饱读儒学经典,还离不开他出入二氏之间的经历。王阳明推崇《论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效法孔子的“述而不作”,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解注过《论语》,但从他的著作中却又能发现他在心解《论语》,他心解《论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答疑解惑式,一种是主动阐发式,一种是有感而发式。
第三章着重分析王阳明心解《论语》的方法论特点。在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王阳明解注《论语》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方法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不重训诂。王阳明虽不重训诂,但他在解注《论语》时并不是没有一点训诂,而是稍明训诂。其二是不拘定解。王阳明在具体解注《论语》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章多解、一解多章或解无定章。其三是“四书”一体。王阳明在解注《论语》时,也经常借用《孟子》《大学》和《中庸》来佐证,具体为《语》《孟》结合、《语》《学》结合及《语》《庸》结合。其四是超越权威。不重训诂和不拘定解的特点就已经决定了王阳明在解注《论语》时,注定要并且能够突破和超越权威,主要表现为否定朱熹和突破孔子。
第四章具体阐明了王阳明《论语》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文本分析,王阳明《论语》学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体用观、生死观、理欲观和知行观四个方面加以概括。王阳明承续程朱“体用一源”的思想,并用它来解释仁与礼的关系,主张仁体礼用。王阳明在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和子夏“死生有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生死观,认为“生死常道”,并提出了“道无生死”的观点,用以对抗佛老的长生修道之术。王阳明承接程朱“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加以自己心学的解释,认为“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并结合《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提出“克己去欲”。王阳明在前人知行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他所说的知即是良知,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良知,知是知良知,行是按良知行事,也即致良知。
第五章大体概括王阳明《论语》学的基本特征。王阳明《论语》学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志在恢复正学的圣学特征;二是不狃于旧闻的心学特征;三是提倡力行的实学特征。圣学、心学和实学也是王阳明哲学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三个特征是相互统一联系的。王阳明哲学首先是圣学,因为圣学,才把它与佛、老区分开来;其次是心学,因为心学,才把它与程朱理学区分开来;最后是实学,因为实学,王阳明哲学才易于实践从而为人所接受。
余论部分扼要介绍了王阳明《论语》学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王阳明《论语》学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阳明《论语》学在《论语》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王阳明解注《论语》的方式上;二是王阳明《论语》学在阳明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为王阳明《论语》学中圣学、心学和实学相统一的特征。最后,以孙应鳌的《四书近语》为例,分析了王阳明《论语》学对明代中后期《论语》学的影响。
关键词:王阳明;《论语》学;圣学;心学;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