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上海士人家族人口与身份认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士人概述

“士”或“士人”是对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称谓。士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其组成结构也是多元、复杂,等级悬殊;再加上中国社会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各个区域士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不尽相同。[1]本书“士人”概念,主要是从知识占有的角度来讲,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一般的没有功名的读书人。[2]

周代封建制度中,“士”本是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层,“士”之上是“大夫”,之下则是所谓的“庶人”。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封建秩序的崩坏,士的队伍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贵族下降和平民上升使“士”的数量激增;另外,由于礼乐的复杂化,贵族多不知周礼,须向“士”人学习,“士”作为古代知识阶层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3],孔子便是古代知识阶层的典型代表。

从孔子算起,“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其影响至今未绝。士人作为古代知识阶层,不仅知礼尊礼,并且有能力行礼。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礼仪中,丧礼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死者为大”成为普遍的民俗观念,后人恐殁亲德,便通过刊刻墓志以表达孝子慈孙之心。不过,制作墓志的费用也很昂贵,不仅需要“币帛乞铭”,石料、书人、刻工等也是不小的开支,因此,制作墓志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还是难以承担其费用。对于士人群体来说,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本身具备的文化修养以及社会交往所带来的资源基本上能满足对墓志的需求。正如清代钱塘在《练祁先茔表》中所言:“古者,墓有志、有碑、有表、有碣,自卿相以及布衣,并得立。近世惟仕宦家犹碑志,若夫布衣之士,虽修行其笃,其子孙苟不好名,罕复有致士大夫文字刻石于墓者。”从上海地区墓主的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来看,墓主的身份也基本上属于士人阶层和他们的家族成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