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与大洋
“但是在海洋上,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民族都无法匹敌欧洲的船只……中国人、土耳其人和印度人意识到装载舰炮的巨大可能性,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新的海军战术的时候已经太迟了。”[41]朝鲜人在1592—1593年壬辰倭乱中成功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船只龟船,可能是这个大体正确的现象里唯一的例外,它的装甲仅仅是木质而非铁质。
这并不是说,其他形式的航运在所有方面都不如欧洲。在世界的所有海域中,都能找到适合当地特殊条件的高度进步的船只。如果有必要,欧洲人马上可以采用这种设计。例如,荷兰东印度公司使用了摩鹿加群岛的一种名为科拉—科拉(kora-kora)的商船去对苜蓿种植的商业竞争对手实施惩罚性袭击。科拉—科拉船底较平,同欧洲排桨帆船一样可以以横帆或者船桨驱动。[42]
一种著名的海船是13—15世纪中国的大型远洋平底帆船,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有过记载。郑和下西洋时使用了62只这样的帆船,其中一些据说从船首到船尾可达500英尺长,横梁可达200英尺宽。[43]不过木材造船技术的天生局限性使得这些船通常200英尺长。这些船的平板龙骨吃水深度不及覆盖水面广度。远洋平底帆船是瓦叠式的,同欧洲船只不同,它们装有水密隔舱,这样就很难沉没。船上有五只桅杆,上面悬挂着竹骨硬质横帆。竹帆分为几段,用活动环固定在每条横梁上。这样它们就可以像窗帘一样容易地上下拉拽而不用收帆。桅杆每部分和船帆每段的均匀受力能够避免船帆飘飞,而活动桨与尾舵让帆船非常灵活。从13世纪以来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磁质罗盘导航。另外,中国人除了横帆以外也知道四角帆,尽管我们不知道这种四角帆如何组装。但是,到13世纪伟大的平底帆船已经过时了。和欧洲海船不一样,它们从来无法安装火炮。[44]
印度洋上的穆斯林航船也是相似的情况,它们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尾帆让它们适应季风时节稳定的横风,但在其他时候移动性就不是很强。相反,欧洲人出于适应不同风系的要求,把前两根桅杆上的横帆和尾桅上的三角帆(之后变为四角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在需要时让船顺风或逆风航行。尤其在1500年炮门被发明后,有强大移动能力的欧洲船有增加的舰炮。之前在甲板或艏楼与艉楼上的重炮可能会造成过载危险,到这时舰炮可以尽可能装置在船侧上靠近水位线的地方。在船侧上火炮最多可以装几百门。良好指挥的欧洲船在世界上都没有对手。高大的帆船渐渐比低矮的快速舰船取代。[45]因此,17、18世纪之后欧洲船只开始统治全世界的海洋。但是,征服陆地区域花费了更长的时间,这样很长一段时期内它们的统治是不明确的。
地中海因位于三座大陆之间而得名,因此在古典时代和早期中世纪的世界观中,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三大洲的人们从远古开始就相信自己是被大洋环抱,大地表面的其他地方被未知的世界海洋覆盖。尽管到这时其他的大陆已被发现,大陆仍然仅占地表29.2%,它们在70.8%的海洋之中宛如岛屿。今天水域对我们来说已经和陆地一样熟知,因此我们总是仅仅用地名概念来区分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但是这些地理概念仅仅是相对晚近形成的。在人们只知道广阔水域的部分地带时,他们广泛使用的则是部分区域的概念。比如说18世纪以来人们使用的充满浪漫情怀的概念“南海”,其得名原因却很乏味,它指的是巴尔波亚所发现的巴拿马地峡以南的未知海洋。
在“空间转向”之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于1949年已经将地中海作为历史区域考量,以时期划分的方式强调了它持续的历史地理学结构和在长时段中的社会经济循环。[46]他的研究取径是如此具有开创性,以至于世界上同期的所有重要的海洋现在都有了它们的历史学家。新的丛书、多卷本的《历史中的海洋》(Seas in History)已经出版了。[47]与此同时,我们也确认了这种海洋视角的成功原因。因为如果说“空间转向”让我们把空间当作交往中介来考虑,大洋尤其适用于这种方法。由于它没有定居人类,同时也远离一切权力,它就没有区域和国家有时候为了抵制被迫的交往而施加的过度的顽固性质。在这个意义上,第三章中讨论的主题不仅仅是印度次大陆,也包括东非、红海和波斯湾相邻区域,同样在东方我们的视野起码会涉及孟加拉湾。[48]在第五章中,我们将继续讨论作为三大洲居民的特殊交往空间大西洋世界。[49]尽管如此,在这两个例子里布罗代尔的社会经济视角还要以文化历史视角加以补充,他所低估的人类决策能力在这里要重新被重视。
今天可能在相似的意义上存在一个“太平洋世界”,但在1350—1750年并不是这样。[50]在那时广阔大洋边缘上的国家没有交流,或者仅仅有边缘交往,比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尽管它输送着银块。虽然波利尼西亚的航海者充满变数,波利尼西亚的航海世界仍然是大洋里的一个自足因素。因此,我们在第四章中把它和澳大利亚、东南亚一同考虑。
相反,狭义的东南亚与远东海洋长期以来的多样海上交往,要比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更加密集。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视野出发,这个非正统问题要求我们思考,是否能合理地把从西面的暹罗湾与爪哇海到东面的黄海和日本海的东南亚与远东海域视作一个事实上的全球第四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