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意义、内容和思路方法
借助文本理论和互文性视角对庞德《诗章》的文本性和多样性展开研究,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第一,虽然国内外学者有关庞德及《诗章》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且层出不穷,但是从文本理论出发对庞德的《诗章》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见,尤其是借助互文性视角对《诗章》的文本性和多样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成果还未见到。
第二,《诗章》作为独特的文本存在,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主题思想都有鲜明的互文性特征,国内外已有学者意识到《诗章》的文本性和多样性,但是目前仍然停留在轻描淡写的阶段[188]。该研究就是针对上述研究不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庞德《诗章》的研究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庞德被视为20世纪欧美文坛最有争议的诗人之一,他付诸毕生心血仍未完成的《诗章》同他本人一样充满争议性,既被称作20世纪美国的史诗,又被称作玉石与泥沙俱下的飞瀑[189]。借助文本理论对《诗章》展开研究,可以从文本层面澄清有关庞德和《诗章》的一些基本事实,同时借助《诗章》的细节内容对庞德庞杂的思想体系进行理性透视和合理阐释。
第四,庞德的《诗章》是一部融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各种知识于一体的百科全书,以文本理论和互文性视角研究《诗章》的文本性就是要深入挖掘庞德文字背后蕴藏的诗歌智慧、诗学主张,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阈对庞德本人的诗歌艺术和诗学思想进行审视和解读。
基于此,该研究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庞德《诗章》的文本研究不局限在诗学的疆域内,而是走向文化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这对庞德《诗章》的整体性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该研究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工作,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诗章》展开个性化的研究。除了绪论部分概述《诗章》的写作背景和宏旨、《诗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该作品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思路方法,该作品在内容设计方面还将关注以下细节:
第一,讨论《诗章》狂欢化的人类文化。《诗章》充满人类文化的痕迹,同时见证东西文化的对话和狂欢。尤其需要澄清《诗章》不是狭隘地宣扬美国文化至上的作品,而是相反,庞德认为美国文化充斥着腐朽和堕落的内容,处在“黑暗的森林”;只有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批判精神和东方文化的包容精神,才能挽救美国和美国文化,使之走向光明。
第二,讨论《诗章》被言说的历史。庞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却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各种知识建构他的知识堡垒。庞德自称《诗章》是一部包容历史和社会万象的史诗;他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也说“我尽力使《诗章》历史化”。从本质上说,《诗章》既具有历史的文本性,又具有文本的历史性[190]。《诗章》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孔子诗章》《中国诗章》和《美国诗章》,暗示庞德对和谐历史秩序的渴望。
第三,讨论《诗章》臭名昭著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诗章》自出版以来之所以争议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庞德把自己不成熟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毫不隐讳地暴露在《诗章》的字里行间。他笃信激进主义者拉奇和道格拉斯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学思想,并且不识时务地寄希望于像墨索里尼、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头目,以为“公牛”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结果成为政治糊涂虫。他还在《比萨诗章》等章节流露出一种反犹太主义思想,那是一种发乎内心的民族主义的罪恶[191]。
第四,讨论《诗章》开放多元的道德哲学观。《诗章》是庞德的道德宣言书,里面充满对仁、义、礼以及真善美等的追寻、叩问与反思。这些不仅反映了庞德对西方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反映了他对东方道德哲学,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哲学的开放式理解和接受。庞德崇尚新柏拉图理念,是平民主义道德哲学的代言人。评论家费尔克斯认为“平民主义信念和态度成为庞德哲学的核心思想”[192]。当然,需要指出:因为庞德的《诗章》是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内容包罗万象,即使该研究借助文本理论和互文性视角对《诗章》进行多维度和综合性的解读,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不可能面面俱到。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涉及该研究成果的发现、个人思考与研究不足。
从研究方法看,该研究成果除了借助解释性、描述性的方法对庞德《诗章》的写作背景、主旨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之外,还拟采用以下方法对《诗章》的文本性和多样性展开研究:
第一,文献研究法。该研究针对国内外诸多文献资料,采用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的策略,尤其是在文献综述部分,对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目的是化繁为简,使立论有理有据。而且,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尽可能采用国外第一手原始资料,使之与《诗章》的文本分析紧密结合,做到论证相得益彰。
第二,理论分析法。该研究主要立足文本理论,同时依据《诗章》内容,从人类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方面展开分层研究,使讨论条理明晰、融会贯通。参照具体章节,借助文本理论和互文性视角考察《诗章》作为人类文化文本、社会历史文本、政治经济学文本和道德哲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分类研究,再综合论述,小结构又囊括在大结构之内,充分彰显《诗章》作为文本的自在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第三,文本细读法。要对《诗章》进行文本分析并讨论其文本表现形式,离不开对《诗章》文本本身的挖掘和阐释,这就要求对《诗章》的文本细节要了如指掌,尤其是与《诗章》文本内容相关联的部分,要做到分析得当、观点明确、深入浅出。
[1]原名为Ezra Weston Loomis Pound。下文写作庞德,不另作注。
[2]钱兆明:《序言》,载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3]Hugh Kenner,The Pound 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p.354-356.
[4]张子清:《20世纪美国诗歌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113页。
[5]美国有两个著名叛国案:一是1807年的阿诺德叛国案(Case of Benedict Arnold),二是1945年的庞德叛国案(Case of Ezra Pound)。
[6]Robert A.Corrigan,“Ezra Pound and the Bollingen Prize Controversy”,Midcontinent American Studies Journal,Vol.8,No.2,1967,pp.43-57.
[7]Hugh Kenner,The Poetry of Ezra Pound,Lincoln &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5.
[8]Ira B.Nadel,“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Pound”,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21.
[9]Wai-lim Yip,Ezra Pound's Catha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10]Donald Elwin Stanford,Revolution and Convention in Modern Poetry,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1983,pp.13-37.
[11]赵毅衡:《诗神远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12]黄运特:《内容简介》,载[美]庞德《庞德诗选·比萨诗章》,黄运特译、张子清校,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另参见钱兆明《序言》,载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13]Ira B.Nadel,“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Pound”,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
[14]钱兆明:《序言》,载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15]Ezra Pound,The Cantos of Ezra Pound,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1.
[16]原文参见 Donald Davie,Ezra Pound:Poet as Sculpto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30。
[17]Daniel Albright,“Early Cantos I-XLI”,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59-60.
[18]英文是Hailey,Idaho以及Wyncote,Pennsylvania。
[19]Hugh Witemeyer,“Early Poetry 1908-1920”,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43-44.
[20]Daniel Albright,“Early Cantos I-XLI”,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59.
[21]Ezra Pound,“How I Began”,T.P.'s Weekly,Vol.21,1913,pp.706-707.
[22]Hugh Witemeyer,“Early Poetry 1908-1920”,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43.
[23]Daniel Albright,“Early Cantos I-XLI”,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59-60.
[24]蒋洪新:《庞德〈诗章〉结构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25]Daniel Albright,“Early Cantos I-XLI”,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60-61.
[26]Daniel Albright,“Early Cantos I-XLI”,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61.
[27]Hugh Kenner,The Pound 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p.484-485.
[28]D.D.Paige,ed.,The Selected Letters of Ezra Pound(1907-1941),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1,pp.178-182.该译文第一段内容参见蒋洪新《庞德〈诗章〉结构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29]Ronald Bush,“Late Cantos LXXII-CXVII”,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10.
[30]如果从1904年庞德构思《诗章》的时间算起,到1969年他发表的《诗章117章草稿及残篇》为结点,整个《诗章》写作过程则跨越了65年。本文以1915年庞德正式书写《三首诗章》开始算起。另参见 Ira B.Nadel,“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Pound”,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
[31]Hugh Kenner,The Pound 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32]Wilhelm,James J.Dante and Pound:The Epic of Judgment,Orono:University of Maine Press,1974.
[33]Lawrence S.Rainey,“Introduction”,in Lawrence S.Rainey,ed.,A Poem Containing History,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pp.1-16.
[34]Line Henriksen,Ambition and Anxiety:Ezra Pound's“Cantos”and Derek Walkott's“Omeros”as Twentieth-Century Epics,Amsterdam:Rodopi,2006.
[35]Noel Stock,Reading The Cantos:A Study of Meaning in Ezra Pound,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6;Ronald L.Bush,The Genesis of Ezra Pound's Canto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4.
[36]Donald Elwin Stanford,Revolution and Convention in Modern Poetry,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1983;Mary Ellis Gibson,Epic Reinvented:Ezra Pound and the Victorian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
[37]George Dekker,Sailing after Knowledge:The Cantos of Ezra Pound,London:Routledge,1963;[美]查尔斯·伯恩斯坦:《痛击法西斯主义》,载[美]庞德《庞德诗选·比萨诗章》,黄运特译、张子清校,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275页。
[38]Paul A.Morrison & R.M.N.Paul Morrison,The Poetics of Fascism:Ezra Pound,T.S.Eliot,Paul de M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9]原文参见Wai-lim Yip,Ezra Pound's Catha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Zhaoming Qian,Orientalism and Modernism:the Legacy of China in Pound and William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Guiyou Huang,Whitmanism,Imagism,and Modernism in China and America,Cranbury,New York: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97.Ming Hsieh,Ezra Pound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Chinese Poetry:Cathay,Translation,and Imagism,New York:Garland Pub.,1999.Feng Lan,Ezra Pound and Confucianism:Remaking Humanism in the Face of Modernit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University,2005。
[40]方志彤是最早研究庞德并与庞德有过私交的中国学者,他在美国前后用了8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und's Cantos。鉴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方志彤博士毕业之后一直未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付梓出版。参见闫月珍“两篇悼词,一首诗作——关于方志彤先生的身世(代序)”,载方志彤《庞德〈诗章〉研究》,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2页。
[41]参见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东吴学术》2011年第3期。关于钱兆明先生博士论文完成时间,笔者曾写信予以求证,特此致谢。关于国外其他相关博、硕士论文,请参见《附录三 关于 〈诗章〉 研究的国内外文献》。
[42]即Poundian Studies。参见赵毅衡《儒者庞德——后期〈诗章〉中的中国》,《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0页。
[43]参见E.San Juan,Jr.,ed.,Critics on Ezra Pound,Coral Gables,Florida: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2,pp.20-22。
[44]William Carlos Williams,Selected Essays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New York:New Directions,1931,pp.106-108,110-111.
[45]William Butler Yeats,The Oxford Book of Modern Verse,1892-1935,Oxford:Clarendon Press,1936,pp.xxiv-xxvi.
[46]Clark Mixon Emery,Ideas into Action:A Study of Pound's Cantos,Coral Gables: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58,pp.221-223.
[47]Daniel D.Pearlman,The Barb of Time:On the Unity of Ezra Pound's Canto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pp.27-28.
[48]Ronald L.Bush,The Genesis of Ezra Pound's Canto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4,pp.3-5.
[49]原文是:“Knowledge the shade of a shade,/Yet must thou sail after knowledge/Knowing less than drugged beasts...”,参见 Ezra Pound,The Cantos of Ezra Pound,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1,p.236。另参见 George Dekker,Sailing after Knowledge:The Cantos of Ezra Pound,London:Routledge,1963,p.38。
[50]Noel Stock,Reading the Cantos:A Study of Meaning in Ezra Pound,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6,pp.74-75.
[51]James J.Wilhelm,Dante and Pound:The Epic of Judgment,Orono:University of Maine Press,1974,pp.133-134.
[52]James J.Wilhelm,The Later Cantos of Ezra Pound,New York:Walker,1977,pp.17-18.
[53]Leon Surette,A Light from Eleusis:A Study of Ezra Pound's Canto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p.23-25.
[54]George Kearns,Guide to Ezra Pound's Selected Cantos,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0;George Kearns,Ezra Pound:The Canto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5]Robert A.Corrigan,“Ezra Pound and the Bollingen Prize Controversy”,Midcontinent American Studies Journal,Vol.8,No.2,1967,pp.43-50.
[56]Anthony Woodward,Ezra Pound and The Pisan Cantos,London:Routledge,1980.
[57]Carroll Terrell,A Companion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Volume 1(Cantos 1-7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另参见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6、22页。
[58]Carroll Terrell,A Companion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Volume 1(Cantos 1-7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Carroll Terrell,A Companion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Volume 2(Cantos 74-11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59]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东吴学术》2011年第3期。
[60]钱兆明:《序言》,载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2、26页。
[61]Wendy Stallard Flory,Ezra Pound and The Cantos:A Record of Struggl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pp.12-15.
[62]朱伊革:《跨越界限:庞德诗歌创作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1—12页。
[63]Forrest Read,One World and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1.
[64]Jean-Michel Rabaté,Language,Sexuality and Ideology in Ezra Pound's Canto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6.
[65]Guy Davenport,Cities on Hills:A Study of I-XXX of Ezra Pound's Cantos,Ann Arbor,Michigan:UMI Research Press,1983.
[66]Peter D’Epiro,A Touch of Rhetoric:Ezra Pound's Malatesta Cantos,Ann Arbor:UMI Research Press,1983.
[67]John J.Nolde,Blossoms from the East:The China Cantos of Ezra Pound,Orono,Maine:National Poetry Foundation,University of Maine,1983.
[68]作者暗指《诗章第 13 章》末尾提到的“杏花”。参见 Ezra Pound,The Cantos of Ezra Pound,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1,p.60。
[69]John J.Nolde,Ezra Pound and China,Orono:National Poetry Foundation,1996.
[70]John Driscoll,The China Cantos of Ezra Pound,Stockholm:Almqvist and Wicksell,1983.
[71]Helen M.Dennis,“The Eleusinian Mysteries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in The Pisan Cantos”,Paideuma,Vol.10,No.2,1981,pp.273-282.
[72]Philip Furia,Pound's Cantos Declassified,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4.
[73]William Cookson,A Guide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New York:Persea Books,1985.
[74]Peter Makin,Pound's Canto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5.
[75]Lawrence S.Rainey,Ezra Pound and the Monument of Culture:Text,History and the Malatesta Canto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76]即庞德的女儿Mary de Rachewiltz。
[77]Lawrence S.Rainey,ed.,A Poem Containing History,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78]Demetres Tryphonopoulos,The Celestial Tradition:A Study of Ezra Pound's The Cantos,Waterloo,Ont.,Canada:W.Laurier University Press,1992.
[79]Mary Ellis Gibson,Epic Reinvented:Ezra Pound and the Victorian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
[80]内容包括:Pound's nineteenth-century canon,Poet as ragpicker:Browning in Pound's early poetry,Browning in the early cantos:irony versus epic,Between metonymy and metaphor:tropological rhetoric and The Cantos,The modernist sage:poetry,politics,and prophecy,Doubled feminine:a painted paradise at the end of it,Postromantic epic in the bone shop of history.参见Mary Ellis Gibson,Epic Reinvented:Ezra Pound and the Victorian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
[81]Peter Stoicheff,The Hall of Mirrors:“Drafts and Fragments”and the End of Ezra Pound's Canto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
[82]Akiko Miyake,Ezra Pound and the Mysteries of Love:A Plan for The Cantos,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83]Line Henriksen,Ambition and Anxiety:Ezra Pound's“Cantos”and Derek Walkott's“Omeros”as Twentieth-Century Epics,Amsterdam:Rodopi,2006.
[84]原名为Derek Walcott,诗人、剧作家。1992年凭借长诗《奥美罗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5]David Ten Eyck,Ezra Pound's Adams Cantos,London:Bloomsbury,2012.
[86]Michael Kindellan,The Late Cantos of Ezra Pound,London:Bloomsbury,2017.
[87]Richard Parker,ed.,Readings in The Cantos(Vol.I),Clemson:Clemson University Press,2018;Alexander Howard,ed.,Astern in the Dinghy:Commentaries on Ezra Pound's Thrones de los Cantares 96-109,Glossator: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88]具体细节详见《附录三 关于〈诗章〉研究的国内外文献》。
[89]Lawrence S.Rainey,Ezra Pound and the Monument of Culture:Text,History and the Malatesta Canto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90]George Bornstein,“Pound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in Ira B.Nade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22,27.
[91]黄维樑:《五四新诗所受的英美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92]胡适:《谈新诗》,载胡适《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8页。
[93]朱徽:《中美诗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47页。
[94]刘延陵:《美国的新诗运动》,载刘延陵《刘延陵诗文集》,葛乃福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95]钱锺书:《钱锺书英文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另参见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东吴学术》2011年第3期。
[96]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版,第 171—172页。
[97]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2页。
[98]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69页。
[99]袁可嘉先生译为《休·塞尔温·毛伯莱》。
[100]赵毅衡:《关于中国古典诗对美国新诗运动影响的几点刍议》,《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4期。
[101]赵毅衡:《远游的诗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2]相关文章还有袁若娟《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肖君和:《论中国古典意象论语西方“意象派”的区别》,《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等等。
[103]即《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104]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东吴学术》2011年第3期。
[105][美]庞德:《美国现代六诗人选集》,申奥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6]原书名为Imagist Poetry。该诗歌译本也被称为“国内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意象派诗歌的译本”。详见朱伊革《跨越界限:庞德诗歌创作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9页。
[107][英]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310页。
[108]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东吴学术》2011年第3期。
[109]该文按照专著体例,首先介绍了新英格兰诗人罗宾生(Edwin Axlington Robinson)和弗洛斯特(Robert Frost),然后介绍了芝加哥诗人林赛(Vachel Lindsay)、马斯特司(Edgar Lee Masters)和桑德堡(Carl Sandburg),最后聚焦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斯蒂文司(Wallace Stevens)、威廉斯(William Carlos Stevens)、莫尔(Marianne Moore)、卡明斯(E.E.Cummings)、克兰(Hart Crane)、麦克利许(Archibald Macleish)、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还有“逃亡者”集团的兰森(John Crowe Ranson)、泰特(Allen Tate)、沃伦(Robert Penn Warren)。参见李文俊《美国现代诗歌1912—1945》,《外国文学》1982年第9期;李文俊:《美国现代诗歌1912—1945(续完)》,《外国文学》1982年第10期。
[110]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东吴学术》2011年第3期。
[111]常沛文:《艾兹拉·庞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外国文学》1985年第5期。
[112]常沛文:《艾兹拉·庞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外国文学》1985年第5期。
[113]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另参见朱伊革《跨越界限:庞德诗歌创作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9页。
[114]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81页。
[115]钱兆明:《序言》,载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116]王誉公、魏芳萱:《庞德〈诗章〉评析》,《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第3—4期。
[117]赵毅衡:《儒者庞德——后期〈诗章〉中的中国》,《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118]即《部分:掘石机诗章:第85—95章》。
[119]赵毅衡:《儒者庞德——后期〈诗章〉中的中国》,《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120]张子清:《美国现代派诗歌杰作——〈诗章〉》,《外国文学》1998年第1期。
[121]孙宏:《庞德的史诗与儒家经典——一个现代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求索》,《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22]王贵明:《〈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123]蒋洪新:《庞德的文学批评理论》,《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24]蒋洪新:《英诗的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5]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3卷),杨金才主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6]张剑:《第十八届庞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127]他们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18个国家和地区。参见张剑《第十八届庞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128]常耀信先生的这篇论文收录在《埃兹拉·庞德:文化的遗产》(Ezra Pound:The Legacy of Kulchur)一书。参见 Marcel Smith & William Andrew Ulmer,eds.,Ezra Pound:The Legacy of Kulchur,Tuscaloosa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8,pp.86-112。
[129]参见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0]赵毅衡:《诗神远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31]赵毅衡:《为庞德/费诺罗萨一辩》,《诗探索》1994年第3期。
[132]赵毅衡:《儒者庞德——后期〈诗章〉中的中国》,《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133]Zhaoming Qian,ed.,Ezra Pound and China,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另参见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92页注释②。
[134]陶乃侃撰写的《庞德与中国文化》是乐黛云先生主编并作序的《中学西渐丛书》的成果之一。全书216页,主要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 庞德的思想观念与诗学建构:国际主义 历史主义 比较诗学;第二章 仿中国诗:探索中国文化的肇端;第三章 庞德的《中国诗集》(Cathay)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第四章 长诗开头:《诗章三首》与《诗章四》中国传统诗学与《诗章》结构建构;第五章《诗章十三》与《诗章四十九》儒家伦理母题的建构与显隐表现。
[135]吴其尧撰写的《庞德与中国文化》是上海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青年班专项课题成果之一。全书281页,主要包括九章内容:第一章 一位在英国发现的美国诗人;第二章 庞德与著名诗人叶芝的交往;第三章 意象派和漩涡派诗歌运动:庞德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第四章 现代文学的庇护人:庞德与乔伊斯、艾略特等的交往;第五章 庞德对费诺罗萨东方学著作的整理:与中国文化的最初关系;第六章 对中国古诗的迷恋:庞德的《华夏集》;第七章 对中国文化的全面梳理:庞德的《诗章》;第八章 感受中国哲学和诗学的影响:庞德翻译儒家经典及《诗经》的情况;第九章 庞德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136]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392页。
[137]钱兆明、管南异:《逆向而行——庞德与宋发祥的邂逅和撞击》,《外国文学》2011年第6期。
[138]钱兆明、欧荣:《〈七湖诗章〉:庞德与曾宝荪的合作奇缘》,《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
[139]钱兆明、叶蕾:《庞德纳西诗篇的渊源和内涵》,《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3期。
[140]钱兆明、陈礼珍:《兼听则明:庞德和杨凤岐的儒学政治化争论与情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41]钱兆明、管南异:《〈管子〉“西游记”——赵自强和庞德〈诗章〉中的〈管子〉》,《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2期。
[142]钱兆明、欧荣:《〈马典〉无“燊”:庞德与江南才子王燊甫的合作探源》,《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143]钱兆明、陈礼珍:《还儒归孔——张君劢和庞德的分歧与暗合》,《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3期。
[144]钱兆明、欧荣:《缘起缘落:方志彤与庞德后期儒家经典翻译考》,《浙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45]钱兆明:《中华才俊与庞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146]张洁:《翻译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黄运特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5期。
[147]黄运特:《庞德是新历史主义者吗?——全球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48]黄运特:《中国制造的庞德》,《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149]钱兆明、欧荣:《〈七湖诗章〉:庞德与曾宝荪的合作奇缘》,《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
[150]蒋洪新:《庞德的〈七湖诗章〉与潇湘八景》,《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151]谭琼琳:《重访庞德的〈七湖诗章〉——中国山水画、西方绘画诗与“第四维—静止”审美原则》,《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52]孙宏、李英:《为君主撰写教科书:埃兹拉·庞德对历史的曲用》,《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153]蒋洪新:《庞德〈诗章〉结构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54]朱伊革:《庞德〈诗章〉经济主题的美学呈现》,《国外文学》2011年第3期。
[155]朱伊革:《论庞德诗学及其〈诗章〉的日本能剧渊源》,《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56]朱伊革:《庞德诗学及其〈诗章〉的孔子思想渊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57]朱伊革:《论庞德〈诗章〉的现代主义诗学特征》,《国外文学》2014年第1期。
[158]吴其尧:《诗人的天真之思——庞德的政治和经济思想浅论》,《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159]黄宗英:《“一张嘴道出一个民族的话语”:庞德的抒情史诗〈诗章〉》,《国外文学》2003年第3期。
[160]申富英:《论庞德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化的借鉴》,《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
[161]李春长:《〈诗章〉理想国的神学构建及其思想来源》,《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62]李永毅:《论庞德诗学的古罗马渊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63]周运增:《孔子之道与〈诗章〉的生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64]王文、郭英杰:《庞德〈比萨诗章〉中的互文与戏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165]胡平:《论〈比萨诗章〉叙事的复调性》,《名作欣赏》2010年第23期。
[166]参见李丽琴《中国儒家文化与反犹太情结——庞德〈诗章〉读解》,《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梁呐《从〈诗章〉看庞德的乌托邦式东方主义》,《名作欣赏》2012年第23期。
[167]参见杜予景《庞德诗作中的女性形象解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杜予景《庞德〈诗章〉中的“人间天堂”解读》,《名作欣赏》2008年第16期;杜予景《庞德〈诗章〉中的生态智慧》,《文学界》2010年第6 期;杜予景《庞德〈诗章〉中的“荒原”与“救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68]参见熊琳芳、黄文命《庞德〈诗章〉中的拼贴艺术》,《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吴玲英、熊琳芳《浅析〈诗章〉的叙述模式》,《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2 期;熊琳芳《流淌于心理时间之上的异质历史——试析庞德〈诗章〉中的历史》,《名作欣赏》2010年第21期。
[169]参见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蒋洪新、郑燕虹《庞德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蒋洪新、李春长《庞德研究文集》,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170]钱兆明:《序言》,载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171]蒋洪新:《序言》,载蒋洪新、郑燕虹《庞德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172]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93页。
[173]钱兆明:《序言》,载蒋洪新《庞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页。
[174]胡平:《庞德〈比萨诗章〉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75]郭方云:《烟囱、天堂和虫洞奇喻——〈比萨诗章〉的空间穿越语境及其相对论形变》,《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176]参见胡平《加西尔的鲁特琴传说与庞德身份构建》,《语文学刊》2015年第8期;胡平《论庞德〈比萨诗章〉中的极权主义儒家思想》,《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3期;胡平《伊兹拉·庞德诗歌创作中的酒神形象》,《河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胡平《伊兹拉·庞德〈诗章〉中的观音形象》,《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第1期。
[177]郑佩伟、张景玲:《谈〈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管子学刊》2016年第1期。
[178]王年军:《〈比萨诗章〉中“白色”的视觉分析——文化镜像中的庞德“误认”策略》,《长春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179]王晶石:《主体性、历史性、视觉性——论艾兹拉·庞德〈三十章草〉中“我”的多重性》,《国外文学》2019年第3期。
[180]钱兆明:《庞德〈第49诗章〉背后的“相关文化圈内人”》,《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钱兆明:《庞德〈诗稿与残篇〉中的双重突破》,《外国文学》2019年第2期。
[181]高莉敏:《中国绘画时空观对庞德诗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第2期。
[182]王卓:《庞德〈诗章〉中的纳西王国》,《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 4 期;王卓:《论〈诗章〉中黑人形象隐喻与美国历史书写》,《外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
[183]参见晏清皓《庞德〈诗章〉的赋格结构模式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2 期;晏清皓、晏奎《力量、知识与生命:庞德〈诗章〉的语言能量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晏清皓、熊辉《庞德〈诗章〉的历史书写与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19年第6期。
[184]孙宏、李英:《从命名者到“一人大学”:庞德的诗学话语探踪》,《外国文学》2017年第2期。
[185]参见袁婷《庞德史诗对中国儒家经典文化之解读》,《管子学刊》2015年第1期;王伟均、陈义华《庞德〈诗章〉中儒家文化的视觉化分析》,《外国语文研究》2017年第2期。
[186]参见杨晓丽《庞德〈诗章〉现代西方文明的挽歌性史诗》,《西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叶艳、申富英《论庞德〈诗章〉的结构变形及其艺术哲学》,《东南学术》2014年第6 期;王庆、董洪川《我曾试图建立一个人间乐园——埃兹拉·庞德与文化救赎》,《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
[187]董洪川:《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
[188]董洪川:《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
[189]黄运特:《内容简介》,载[美]庞德《庞德诗选·比萨诗章》,黄运特译、张子清校,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90]Peter Wilson,A Preface to Ezra Pound,New York and London:Longman,1997.
[191]Wendy Stallard Flory,Ezra Pound and The Cantos:A Record of Struggl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另参见[美]查尔斯·伯恩斯坦《痛击法西斯主义》,载[美]庞德《庞德诗选·比萨诗章》,黄运特译、张子清校,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275页。
[192]Victor C.Ferkiss,“Ezra Pound and American Fascism”,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17,No.2,1955,pp.17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