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光先生史学研究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侯显事辑

董鹏飞

明代的中西交通,因郑和七下南洋的盛举,使陆路交通的使者显得有些黯然失色。尤其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对郑和及其宝船队遍历南洋诸国事迹的关注和研究,陆路交通和陆路使者更加被冷淡。其实,有明一代,域内、域外交通的繁荣活跃,岂止南洋一路。丝绸古道经元代蒙古人的开拓扩展,仍不减汉唐气象,漠北的鞑靼、瓦剌,虽与明不时处于战争状态,但相互奉使不绝。特别是西藏地区,经蒙元时代的管理经营,不仅纳入中国版图,而且也成为通向南亚、东南亚的一条新的通道。侯显,就是活跃在这条通道上的一位友好使者。

侯显,《明史》卷304有传,然阙其年里,其生平事迹,大致在15世纪前期,明代永乐、宣德间。起先为司礼少监,后以出使之功迁司礼监太监。

明代宦官,自靖难之役,始掌出使、监军、专征、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侯显同郑和一样,以出使闻名。《明史·侯显传》云:“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

在明代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交往中,侯显的出使活动尤其值得注意。就其当时的影响而言,仅次于七下南洋的郑和。故《明史》本传称“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见于记载的侯显的第一次出使活动是永乐元年出使西藏地区。

西藏地区自明初洪武间归服明朝中央政府以来,与中原内地的关系日渐密切。中央王朝频繁地派出政府使团,深入藏地,执行各种使命。其中扶植和利用藏地喇嘛教,敕封各级僧人,确定朝贡制度,既为一项重要内容。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当时还做司礼少监的侯显,受成祖朱棣之命,选壮士健马护行,率政府使团使藏,赍书币征召乌斯藏高僧哈立麻。《太宗实录》卷17载:

遣司礼监少监侯显赍书、币往乌斯藏,征尚师哈立麻。盖上在藩邸时,素间其道行卓异。至是遣人征之。

哈立麻,即噶玛,名得银协巴,是西藏喇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明成祖邀他来京,根本的原因还是考虑到这位佛教领袖对藏族地区的影响,“因通迤西诸番”。

侯显此行数千里,历尽艰辛,至永乐四年(1406年)十二月,始与哈立麻同来北京。《太宗实录》卷62云:

遣骑马都尉沐昕迎尚师哈立麻。先是,命中官侯显等往乌斯藏征哈立麻。

至是,显遣人驰奏已入境,故遣昕迎之。

明成祖在奉天殿延见哈立麻,听其说法,赏赉优渥,仪仗鞍马什器多用金银为之,道路煊赫。后敕封为如来大宝法王,领天下释教,给印诰制如诸王。而侯显也因奉使功劳,升为司礼监太监。

侯显在完成这项使命后,参加了郑和的第二次、第三次下西洋。无疑开阔了他的视野,增加了他与域外交往的知识和才干。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明成祖派侯显出使尼泊尔。《太宗实录》卷137载:

遣太监侯显赍敕赐尼八剌国王沙地新葛、地涌塔王可般锦绮。

侯显此行的道路,《明实录》不载,但尼泊尔毗邻卫藏,侯显又有往返汉藏地区的经历,很可能侯显是通过卫藏地区进入尼泊尔的。侯显的奉使取得很好的成果,“尼八剌王沙地新葛遣使随显入朝,表贡方物。诏封国王,赐诰印”[1]

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成祖又“遣太监侯显等使榜葛剌诸番国,赐国王绒锦、金织文绮、绫绢等物”[2]。榜葛剌即今孟加拉国,《明史》称“其国即东印度之地,去中国绝远”[3]。此前与明政府并无联系。通过侯显的出使通问,“其王赛佛丁遣使贡麒麟及诸方物。帝大悦,锡予有加”[4]。侯显去榜葛剌是率舟师出行的,据说受到当地国王极隆重、友好的接待。当侯显率船队到达察地港时,国王选派了一千多人到港口远迎,然后又用大象接载到皇宫,由国王赛佛丁亲自主持欢迎仪式,双方互赠礼物,盛宴款待侯显及其使团。

侯显的出使,使明政府与榜葛剌等国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甚至当榜葛剌与邻国发生纠纷时,榜葛剌都请求明政府调解。“榜葛剌之西,有国曰沼纳朴儿者,地居五印度中,古佛国也,侵榜葛剌。赛佛丁告于朝。”[5]于是,明政府再次以侯显为使者,代表明政府斡旋调解。《明太宗实录》卷229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乙亥条载:

遣中官侯显等使沼纳朴儿国。时榜葛剌国王言沼纳朴儿国王亦卜剌金数以兵扰其境,故遣显等赍敕谕之。俾相揖睦,各保境土,因赐之彩币,并赐所过金刚宝座之地酋长彩币。

侯显不辱使命,终于使沼纳朴儿国“罢兵”。这固然表现了明朝政府在南亚诸国中的威望,但与侯显的才干也是分不开的。侯显末一次的出使已到了宣宗时:

宣德二年四月辛酉

遣太监侯显赍诏往乌斯藏等处谕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吉剌思八监藏巴藏卜、必里工瓦阐教王领真巴吉监藏、灵藏赞善王喃葛监藏、尼八剌国王沙地新葛、地涌塔王子可般。辅教王喃葛列思巴罗葛啰监藏巴藏卜等,各赐之绒锦、纻丝有差。[6]

此行自然是通过西藏去尼八剌等国的,但主要还是在西藏地区。这很像是一次中央大员对西藏地区的视察活动,为此,明政府“以遣太监侯显往乌斯藏、尼八剌等处抚谕给赐,遣人赍诏谕都督佥事刘昭,领指挥后广等原调洮州等六卫官军护送出境。仍勅川卜、川藏、陇答、罕东、灵藏、上笼卜、下笼卜、管牒、上邛部、下邛部、乌斯藏怕木竹巴、必里工瓦等处及万户、寨官、大小头目、军民人等,给道里费,且遣人防护”[7]。侯显的出使和视察整整经历了两年,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才返回京城。《宣宗实录》卷53说:

太监侯显等归自乌斯藏,以乌斯藏所遣剌麻僧人入见。命行在礼部供给如例。其留止河州者,敕都督同知刘昭如例给之。

不久,侯显上奏皇帝,在谈到他这次的经历时说:

“先使乌斯藏,至邛部之地,遇贼劫掠官军牛马,随行官军与贼对敌,有勇敢当先者,有齐力向前者,有擒贼者,有斩贼首级者,有阵亡者,通四百六十余人,悉具名闻。”上命行在兵部:擒贼及斩首与当先者,皆升一级,齐力向前者,加赐赍;阵亡者,升用(其子),仍恤其家。[8]

仅立功及阵亡官兵具名的就有四百六十余人,可见侯显此次所率使团的规模是相当大的。翻检《明实录》,除了正德年间使藏地的司礼监太监刘允所率使团外,侯显使团就是明政府派往藏地的最大使团了。

侯显的使藏,无疑加强了藏族地区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加强,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对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有积极作用的。正因为如此,侯显在藏族地区是很有影响的。直到清代末年,洮州(今甘肃临潭)园成寺藏族世袭僧正家族,仍奉侯显为始祖,来追记他们的世系。此说虽显荒谬,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这位汉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的怀念。

读《明史·侯显传》,常觉失于太简,语焉不详。对这位“劳绩与郑和亚”的友好使者的生平经历,总感知之甚少。故爬梳搜散,草为《事辑》一篇。至补阙辑佚,期以他日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明史·侯显传》。

[2]《明太宗实录》卷166。

[3]《明史·侯显传》。

[4]《明史·侯显传》。

[5]《明史·侯显传》。

[6]《明宣宗实录》卷27。

[7]《明宣宗实录》卷27。

[8]《明宣宗实录》卷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