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伯都讷满汉文档案选辑(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清代伯都讷满汉文档案选辑》所收录的档案原件全部藏于吉林省扶余市档案馆。扶余市档案馆藏有清代档案共四个全宗,近四千件,年代最早的是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最晚至宣统三年(一九一一),绝大多数为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档案。其内容主要涉及军事、官制、人事、财政、旗人生计、民人管理、地亩、教育、诉讼等。其中部分档案带有满文或蒙古文,我们从这部分档案当中选取七二件构成本档案辑。

根据档案的形成特点,档案辑分为三编。第一编包括第一至十六篇档案,档案的「办文单」为满汉合璧,但档案内容是汉文书写。第二编由第一七至五五篇档案组成,除了第五十篇为蒙汉合璧档外,其余是满汉合璧档。第三编是第五六至七二篇档案,档案的「办文单」是用汉文书写的,但档案内容全部为满文书写。为尽量保持档案原貌,我们对档案进行了高清扫描,出版社又予以进一步处理,但并未改变档案原有顺序。由于满文和蒙古文是从左向右书写,与汉文相反。所以,阅览满文或蒙古文档案时需要注意。

选择这些档案,是出于以下原因。参加工作不久后的二〇一五年一月,利用寒假时间,本人与同事许淑杰教授和聂有财博士对清代吉林所辖部分地区进行了考察,目的是想了解地方档案馆是否藏有清代档案。虽然去了十来个地方,但发现藏有清代档案的,只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清代属吉林)档案馆和吉林省扶余市档案馆。而且其中有满文档案。扶余市档案馆所藏档案为「伯都讷副都统衙门档」和「伯都讷旗务承办处档」。这些发现让我们非常高兴。因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满族文化研究所(二〇一七年六月更名为满学研究院)在本硕博课程中都设有满语课,有些学生有能力利用这些满文档案进行研究,同时,档案馆可成为部分本科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档案馆因人员缺少,尤其是没有懂得满文的工作人员,所以档案的整理编目和数字化工作一直未能圆满解决。在这种档案馆与学校能够达到互利互惠的前提下,二〇一五年七月,满族文化研究所和扶余市档案馆签订了「满族文化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合作建设协议书」和「满文档案整理合作协议书」。双方并于二〇一六年十月签订了「清代满汉文档案出版合作协议书」。为了我们的学生及学界同仁便于利用这些满文档案,我们将带有满文的部分档案,还有一篇蒙汉合璧档案抽选出来,结集出版,才有了这部《清代伯都讷满汉文档案选辑》。

伯都讷副都统衙门为吉林将军衙门下设的五个副都统衙门之一,辖区位于松花江大拐弯处之东南(与现在的扶余市辖区大体一致)。其西、北两面以松花江为界,与郭尔罗斯前、后二旗毗邻,东至拉林河,和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地接壤,南至巴彦鄂佛罗边门,同吉林副都统辖区交界。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为防范准噶尔部东进,清廷于伯都讷地方始设八旗驻防,置副都统,隶宁古塔(吉林)将军。另外,在此前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设置的吉林乌拉至黑龙江城台站经由伯都讷。故伯都讷既是水陆通衢之所,亦为军事要地。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作为清政府改革措施之一,东北三将军辖区改设行省,裁撤将军,行省下设省旗务处,开始承办旗人事务。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吉林五城副都统全部裁撤,设旗务承办处,管理一切旗务事宜。在此情况下,伯都讷副都统衙门被裁撤,伯都讷旗务承办处成立。八旗组织迅速瓦解,八旗兵丁亦逐步由旗籍改入民籍。扶余市档案馆所藏档案为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伯都讷,乃至吉林地方旗人社会变迁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史料。

吉林是满洲故里,清代吉林将军及伯都讷副都统等几乎由满洲或蒙古大臣出任,八旗满蒙驻防官兵也非常多。因此清代吉林地区曾广泛使用满文处理公务。但因战火等,清代吉林地方档案遗存下来的很少,尤其是满文档案更是少之又少。在此情况下,扶余市档案馆所藏满文档案就显得极为珍贵。遗憾的是,该馆所藏清代档案一直未受学界关注,甚至尚未被学界所知。虽然本档案选辑所收档案数量不多,但我们希望通过类似的合作与开发,能为推动吉林历史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为学界提供第一手史料做出一点贡献。

在档案的合作整理与开发等过程中,吉林师范大学校长杨景海教授和副校长李海波教授,扶余市档案馆原馆长李纯德先生和现馆长赵洪祥先生,以及副馆长高大鹏先生都给予大力支持。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许淑杰教授和聂有财博士,及部分学生为档案的整理和录入工作付出辛苦劳动。本档案辑的顺利出版,也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吴丽平女士的鼎力帮助。吉林师范大学校方提供了经费资助。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另外,档案的选取、分编、校对,以及根据档案内容和摘由编设目录等工作由吴忠良完成。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吴忠良

二〇一八年八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