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铭刻在大地上的“人”
朱霖吃过晚饭,正在卧室看书,台灯发出光芒照在她的脸庞。
朱家和陆家不同,家庭夜话的时候不多,余暇时光更喜欢安静看书,朱父是一个重度阅读爱好者,朱霖就是受他影响。
她正看的入迷,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喊她的名字,探出窗户一看,黑呼呼的看不清。
这年头上门都比较正式,年轻朋友相约出行喜欢在楼下喊人,看似随意,比进门惊动一大家子更显得有分寸。
朱霖听出是陆兰新的声音,这个时候她可不会出去玩了,还是决定下去看看。
朱家讲究,她先在入门处换了外出的鞋子,这才噔噔跑下楼。
陆兰新扶着女式自行车,笑盈盈在楼道处等着,朱霖先看到她,接着瞧见数米外还有一个高大人影,立于树下,影影绰绰。
陆成渝站在树下,看着笼罩在楼道灯下的朱霖,他没有上前的意思,初步阶段太热呼反而会引起她的不适,这个年代的风气使然。
陆兰新在发挥着助攻作用,对朱霖说:“小陆好一番辛苦把稿子赶出来了,你是第一读者。”
这样说显得陆成渝用心,也显出对朱霖的重视,陆兰新可以改名叫陆兰心了。
朱霖一怔,她都快忘了,不由接过稿子:“那我看看?”
“快看,明天上班告诉我。”陆兰新和她是同事兼好友,不客气的安排上了。
朱霖点点头,看了一眼那边的树影:“没有其他事,我先上去了?”
“去吧,就是专门送一趟。”
第二次相见,陆成渝只是看客,他看着朱霖秀发一甩淹没在楼道里,便骑上车往回赶,假期结束要连夜回工作岗位了。
他工作的四等小站名叫青龙桥站,离京六十公里,路程漫漫,铁路工人自有便捷办法:搭火车。这是为了返回工作岗位,光明正大。
陆成渝返回家中收拾换洗衣物,再由赵铁军骑自行车带着赶往火车站,还真是辛苦了姐夫,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亲人互助是愿意出大力气的。
两人都是铁路系统的,凭着工作证,赵铁军一直把他送上月台。
不知出于什么缘故,铁道人搭便车喜欢呆在最后一节车厢,也许是为了不打扰列车运行,也许是出于人性本能,吊车尾很有掌控感。陆成渝前世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坐最后一排。
他告别姐夫上了一列货运列车,最后一节只有一名运转车长,在车尾观察列车运行,与司机保持联络。
运转车长是一个中年男子,看过陆成渝的工作证就笑:“青龙桥的,老熟人了。”他不认识陆成渝,但是对青龙桥站就太熟悉了,别看是区区四等小站,跑这条线的没有不熟的。
这是一列常年运煤入京的货运火车,到处都是残留的煤粉,最后一节还算是干净的,靠着车厢壁设有一排简易长木椅,其余就是风表、制动阀等仪器。
陆成渝递上一根烟,这年头火车没有禁烟,就算是运煤的车也有人抽,何况刚出发车上没有煤。
运转车长看了看:“哟,八达岭的。”
八达岭两毛八一盒,是相当好的烟了,这个档次的烟大家更愿意选择大前门,但运转车长能够理解,陆成渝是青龙桥站的,青龙桥站就在八达岭深处。
他笑着接过来,夹在耳朵上:“暂时不抽。”
陆成渝会意,这是一个讲究行车安全的,他也把烟收了起来,同样没抽。
火车飞驰,很快就能到目的地,铁老大不是吹的,出行比常人方便太多。
此时夜深,风刮的快起来,有些冷。
工业学院。
朱霖已经看完稿子,她的评价同样客观,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风趣浅显、天马行空,有教育意义,应当能达到出版标准吧?
把文字变成铅字,在这个时代是很神圣的事,朱霖对陆成渝刮目相看,他没有吹牛。
朱霖再次翻到第一页,开头是猪八戒被月球基地发现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
各种仪器对八戒进行遥测,经过电子计算机分析,荧光屏显示出结论:“猪属,未知种。大脑有人脑特征。”
朱姓大美女对这段描写莫名的刺眼,这个时代娱乐匮乏,小孩们以互起外号为乐趣,她姓朱,小时候没被小伙伴们叫过“猪八戒”才奇怪了。小孩们不懂什么叫“女儿美不美”,就算她小时候长的好看,也姓朱。
还有一段描写:
这呆子被抓到消毒室消毒,一会儿紫外照射,一会儿喷洒药水。呆子只觉那水很温和,便笑道:“我老猪正好洗浴一番。”
猪八戒洗澡!
她索性把稿子放在一边,关灯,睡觉!
朱霖悠然进入梦乡的时候,货运列车已到达南口站,这是BJ铁路分局下辖的二等站,至此进入八达岭山区,这条线路名叫京张铁路,BJ至张家口。
南口站继续往北就是关沟路段,此路段坡度极大,一般机车无法牵引,南口站专门设有机务段,用于摘挂补机。
陆成渝站在尾节车厢处,看着缓缓靠上来一个巨大火车头,屁股对屁股,车钩连接、咬合,列车再次启动,两个火车头一拉一推,动力澎湃,地面震颤。
南口站距离青龙桥站20公里,途经东园站、居庸关站、三堡站,火车没有停靠,一路飞驰而过。
等火车再次停下,却是到了青龙桥西站。
京张铁路最初为单线铁路,是BJ通往西北唯一的干线铁路,运输繁忙。1960年,京张铁路复线工程开始建设。
陆成渝所在的青龙桥站地势险要难以扩容,便在西南方不到1公里处建设了青龙桥西站,62年投运。从此开始,青龙桥站改为只接发开往BJ的上行列车,青龙桥西站接发离京的下行列车。
这列火车是下行列车,没有经过青龙桥站,陆成渝在此站跳下火车,在黑暗中挥挥手:“运转车长同志,一路顺利,向你学习!”
陆成渝穿越后受到火热年代的影响,这种口号最能传递铁路工人的友谊,运转车长笑了,用力挥手回应。
陆成渝摸黑赶路,他抄了一条近道爬上山顶,月色中隐约看到前方山谷的轮廓,青龙桥站就在山谷之中。
此时,正有一辆进京的上行列车驰入山谷,巨大轰鸣声中缓缓停了下来。
山谷中有信号灯晃动,风中隐隐有人的声音。
当这列火车再次发出轰鸣,却是倒推着驰出山谷,起初的线路与进来时一样,接着开始慢慢向上偏移。
从列车驰入山谷,再倒退驰出山谷,接着形成分叉,正好划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形。
这正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字形铁路,陆成渝有一种走进教科书的感觉!
他站在山顶静静看着,“人”字形铁路是詹天佑前辈为了解决京张铁路青龙桥附近坡度过大而设计的。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解决坡度大的最好方法是直接打隧道。
确实,在“人”字形铁路上方在当时就打通有八达岭隧道,全长 1091米,但以当时的条件如果要全线打洞,耗费过巨、时间不够,于是詹先生设置了这样的结构,相当于发挥了部分隧道作用,省银十万两。
火车在南口站加挂车头后,一推一拉,由“人”字的一边驰入青龙桥站所在山谷,又后车变前车驰出山谷,进入“人”字另一边,比走“人”字两点间的直线是折腾了一些,但有效解决了坡度过大的问题。
就算坡度减小了,仍然要两个火车头输出动力,巨兽发威,地面颤栗,轰鸣灌耳。
陆成渝感受到了共和国的脉动,此时此刻就是其中一个节拍,他有一种踏山河的激动,这是铭刻在大地上的“人”!
随便提一句,后来建设的青龙桥西站复线也拥有自己的“人”字形铁路,这是对先贤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