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为什么总夸“别人家的孩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个概念:别人家的孩子。这孩子仿佛是十全十美的,学习好,有才艺,让家里省心,总之样样都比自己家的孩子好。我家里老一辈人也总在我面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你看人家孩子都上央视了,这京剧唱得多好!”“你看人家孩子,比你家孩子小好几岁呢,陆游、杜甫的诗都背得滚瓜烂熟!”……
先不说我的孩子听了压力大不大,我听了压力都很大,好像我的基因不好似的。
这就出现问题了,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这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我们怎样来化解这种压力?或者这样的做法本身是否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体现了硬币的两面性?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
父母为什么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嘴边?
一种可能性是,父母真的不太喜欢自己的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好。
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常见,有些父母嘴上说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好,心里未必真是这么想的,而是一种激将法。他们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也不错,却不会时常夸奖,怕孩子骄傲,所以才会这样说。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听上去好像还不算糟,爸爸妈妈至少还是爱孩子的。但是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就要仔细讨论了。
下面就第一种情况来分析一下父母的思维方式。这种分析是为了给孩子一种解压方法。作为孩子,如果你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你心里的压力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当你试着探究问题的成因的时候,离问题的解决也就只有一半的距离了。
父母为什么会喜欢“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父母是真心喜欢别人家的孩子,那也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彻底的利己主义思想。也就是说,有些父母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东西,包括孩子,都是实现自我和自尊的工具。
比如,有些人一天到晚炫耀:我在北京二环、三环都有房子,我在上海内环也有套房子,我在香港还有房子……我的孩子钢琴已经考到几级了,画画已经考到几级了……其实,房子和孩子都是他炫耀的工具。当孩子没有达到心目中的标准,就像房子没有那么大一样,会让他们的自尊失衡。归根结底,是这样的父母有一种利己主义的世界观。
第二种解释涉及“自然”与“教化”之间的斗争,这就与哲学有关了。
人有两面性,一面是我们的生物性(“自然”),另一面是我们接受的文化(“教化”)。
举个例子,假如我是古代武侠小说里的大侠,我学了一套华山剑法,教我剑法的武术大师和我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但这套剑法有可能已经传几百年了,当师父把他毕生所学教给我的时候,我就继承了他的剑法,成为他这一派武功的传人。在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我就是他的儿子。
他还有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儿子,这个儿子一天到晚斗鸡、斗蛐蛐,什么武功都不会。这种情况下师父可能就会想:到底哪个是我的真儿子呢?
这就是自然与教化之间的斗争。从文明教化的角度来看,我是师父的儿子;但是从生物学意义上说,那个斗蛐蛐的才是他的儿子。他应该对哪个亲?这就对他构成了很大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许会觉得,还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我家的孩子不行。
请注意,这个例子中,师父的态度并不是基于利己主义,而是基于他对于武术的热爱。实际上,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很重要的制度,使得有些人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喜爱可以被合法化,甚至能够让别人家的孩子变成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养子制度。
养子制度在西方历史中更为常见。在古代罗马帝国,老皇帝和下一任皇帝可能有亲缘联系,也可能没有亲缘联系。如果皇帝和继承者之间没有亲缘联系,皇帝可以把继承者收为养子,把他养大后让他姓皇帝的姓,然后把皇位传给他。
有一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养子制度——《角斗士》。这部电影对真实的历史做了一点改编。电影中,老皇帝奥利利乌斯实在不喜欢自己血缘上的儿子——康莫迪乌斯。老皇帝特别喜欢大将军马克西蒙斯,想把皇位传给他。
在这部电影中,康莫迪乌斯捅死了自己的父亲,说:“你为什么不爱自己的亲儿子?你爱的是别人的孩子,我恨你,爸爸!”然后自己做了皇帝。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电影里的情节。真实的历史是:奥利利乌斯自然死亡,把皇位传给了康莫迪乌斯。不过,康莫迪乌斯的确不是个好皇帝,这一点电影没说错。
但问题是,假若我就是那个武术大师的亲儿子,而且我就是爱斗蛐蛐,不爱武术呢?在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面对父母对我的不满?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父母是基于文化的理由而轻视你,你就要开导他们,向父母表示,他们也得多爱你一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我虽然爱斗蛐蛐,但是我要争取把斗蛐蛐变成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要拿金牌为国争光,这是我的梦想,你们要尊重我的梦想。
总之,如果父母看不起你,看不起你的事业,那你就干出名堂来,用成绩来颠覆他们的看法。否则,你就得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走人生路。千万不要既不服父母,自己又走不出新路来,结果两头不讨好。
如何面对“别人家的孩子”的魔咒?
那么,“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作为父母,你得思考一下,你到底喜欢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自己?不要借着喜欢别人家的孩子的口号,来掩饰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这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苦短,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不要被外物所累。孩子不是你的道具,孩子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话又说回来,当别人家的孩子把好的一面展现给你的时候,有可能是他的家庭已经把他的缺点全部遮掩了。如果真的把别人家的孩子放到你家里,你就会反过来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好了。
对一天到晚听父母唠叨“别人家的孩子”的孩子们,我想说,你要弄清楚父母到底是想激励你,还是真心这么认为。如果是他们想激励你才这么说,说明他们还是爱你的。但如果你发现他们是真的这样认为,也不用担心,我教给你一个思维平衡大法。你可以对自己的父母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家长。你可以用牛顿的例子来回击他们:牛顿在8岁之前是由姥姥带着的,他的姥姥连字都不识,根本不会给小牛顿施加很大的精神压力。牛顿度过了毫无压力的童年,是他取得物理学方面伟大成就的一大原因。
总而言之,用“别人家的家长”之法,就能够破解“别人家的孩子”这一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