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互文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意义

第一,为深入推进明清小说文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以互文性为切入点对明清小说的文本特征与接受情况展开系统考察,为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及接受规律提供新的解析,推进对明清小说的整体认识深度。充分借鉴狭义互文性理论对于文学具体互文技巧的界定,对小说文本中的特殊互文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亦吸收广义互文性的泛文本观念,注重探讨小说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互动。

第二,为构建完善的古代小说互文批评体系积累经验。在对明清小说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专题、个案分析基础上,初步建构相对宏观的明清小说互文批评体系,为进一步构建成熟、完善的古代小说互文研究理论体系提供尝试性探索,积累研究经验。

第三,为丰富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进行多角度尝试。在西方互文性理论关注内容解析的常规视野之外,结合本土互文观念,从明清小说的创作方式、成书方式、版本形式、结构形式、编选形式、评点形式等多角度展开互文分析,在内容互文之外发掘艺术形式的互文性对文学建构的意义,丰富互文性的批评实践和理论价值。

第四,为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接受及传播提供理论参考。关注明清小说文本的现代解读与传播方式(如影视节目、网络书写、游戏改编等),既丰富明清小说研究的视野范畴,亦为其他文学经典在现代语境之下的接受与传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二 研究思路

本书力图在探寻本土互文思想的理论源头,梳理我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互文观念的基础上,比较中西互文性理论的实际异同;结合互文性理论相关命题,针对古代小说经典作品中的实际互文表现,设计适当专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案分析;在专题与个案分析基础上对明清小说的互文性现象进行整体描述,初步搭建明清小说互文性批评的理论框架。

在绪论中,在简要介绍西方互文性理论的缘起、发展及在中国的引入和运用情况基础上,对本土固有的互文观念进行系统梳理,观照中西互文观念可能存在的对话空间;对目前学界的明清小说互文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反思,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分析古代小说互文性现象的发生依据。本章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关联性(互系性)思维入手,结合我国传统创作论、阐释学中的互文意识,以及古代小说特殊的生成方式,讨论古代小说互文性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依据。

第二章,分析明清小说中的跨文本互文现象。本章分别对明清小说中的引用镶嵌、重写、翻案、戏拟、生发与参考等跨文本互文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在此基础上讨论跨文本互文现象在小说意义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章,分析明清小说文本内部的互文形式。本章从意象、动作、场景的重复,情节的重复、反转、对话以及平行叙述、影身镜像人物三个方面对明清小说文本内部的互文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深入分析了内互文现象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结构形式而产生意义。

第四章,分析明清小说文本接受中的互文性。本章立足明清小说的文本接受,重点关注了小说文本的编选者、续补、仿作者、小说插图绘制者等特殊读者群体。在文本接受过程中嵌入个体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以及社会历史加诸个体的各种印迹是文本在接受之途产生互文性的基础,“联想嵌入”也是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互文性原则。

第五章,分析明清小说评点中的互文阐释策略。作为明清小说最重要的批评形式之一,评点话语中的互文阐释策略不仅代表了评点家的个体精神,更反映了中国古代阐释学的整体精神。本章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重点选择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毛宗岗父子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以及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作为个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明清小说评点的整体互文性特点进行概括描述。本章认为为评点对象寻找对读参照文本,并进行比较分析;在作品内部寻找各种“映射”关系,并以“文法”观念进行总结归纳以及通过跨界引用来建构独特的话语体系,甚至通过改造作品内容构建文本内外的互文性关联等是明清小说评点中互文性阐释策略的主要表现方式。

第六章,分析明清小说对现代文化的参与。本章从现代主流话语中的经典介入、网络文学与明清小说之间的对话、明清小说的影视再现与改编以及游戏、综艺类节目中古代小说元素的跨界狂欢等多个维度对现代文化中明清小说的参与情况进行归纳和描述,分析明清小说与现代社会的对话契机与特征,试图以此为古代小说的现代解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