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景兰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商景兰传

第一章 家族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簪缨仕宦、书香世家

——会稽商氏

商景兰出身于绍兴世家。朱赓《陕西行太仆卿明洲先生商公墓志铭》[1]记载,绍兴商氏原本为河南人,宋室南渡之时迁至浙江嵊州继锦乡。从商胜三始迁至绍兴樊江村。数传为商彪,商彪子商澄,曾为丰亭长,为人仁德仗义,商氏家族就此勃兴。

商家成为官宦之家始于商景兰的高祖商廷试。商廷试为商澄次子,字明汝,别号明州。商廷试自幼聪慧,十岁能属文,嘉靖二十年辛丑科(1541)中进士。商廷试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黄州太守等职。据朱赓《陕西行太仆卿明洲先生商公墓志铭》记载,商廷试初为政即政务娴熟,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因得罪严嵩而被降罪,调云南兵备副使,再谪陕西行太仆卿,未几乞归。此后乡居二十年,杜门谢客,课子弄孙,晚号淡翁。商廷试生性坦荡率真,不善结交权贵以传播声名。学问闳博深远,著有《明州集》。

商景兰曾祖商为正为商廷试长子,字尚德,号燕阳。商为正“少有隽声,然屡试不利”[2],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中进士,时年已四十四岁。商为正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按山东。《绍兴县志资料》记载,商为正巡按山东之时,适值疏浚胶莱河,六万民工终日浸泡水中,股胫腐烂生虫,民怨沸腾,倡乱将起。商为正疾驰前往抚慰,安定人心,避免了骚乱。后任福建巡按御史,协助巡抚庞尚鹏推行“一条鞭”法,虽得罪巨室,但为百姓所称颂。当时民歌有云:“庞公为父,商公为母;来我闽中,救民疾苦。”[3]福州兴化皆立祠祀之。行满回京之时,父老跪送者千余人。后提学北畿,又迁大理寺少卿。陶望龄《歇庵集》中有《大理寺左少卿燕阳商公墓志铭(代朱相君)》,对商为正推崇备至,“隆万间吾越有材臣二人,曰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环洲吴公,大理寺左少卿燕阳商公。二公皆气轩而干挺,赡谋而敢决,授之权任,皆能批烦决拿。捍社稷,制万里,其用足以见矣,而人谓之屯施焉”[4]。“从始仕至官九列,才十岁,珥笔持斧,备历荣要,人谓公材固足致之,不谓骤也。”陶望龄,字周望,号石悝,万历十七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他才学出众,素有文名,眼界甚高。虽然有姻亲之谊(陶望龄为商廷试的次孙女之婿,商为正之妹婿),但也还是公允之言。

商景兰的祖父号景豪公,其名不考。父商周祚,《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记载“公讳周祚,字明兼,号等轩。燕阳公之长孙,景豪公之冢子也。景豪怀才不展,遂早世。燕阳公即以课子者课孙,严督而厚期之”[5]。商廷试晚年丧子,闭门谢客,以课子之心课孙。在祖父的严格督促下,商周祚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商周祚母亲为水澄刘氏。据商周祚《水澄刘氏家谱序》记载:“母太夫人生祚于外家,受外大父太素公鞠育教诲之恩,欲报罔极,追溯所自,刘固水木本源也。”[6]商周祚外祖父刘炆幼年早孤,依母成长,事母至孝,为人方正刚毅,对商周祚影响很大。商周祚中进士后授邵武令,在邵武五年,商周祚为官清廉,因赔贴而致家产殆尽。后历任户科给事中,晋太仆寺少卿,后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在福建期间因抗倭而得闽人爱戴,闽人在其离任之时为他立祠。天启五年(1625)起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次年升兵部尚书,不久即以母年老,请告归养,里居十载,“凡可以曲体母心者益殚厥力,承欢膝下”[7]。崇祯十年(1637),起复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掌院事。后因屡次上疏触怒崇祯而获罪免职归里。家无长物,撰写志传自娱。商周祚“宦迹历贵要,而所携琴鹤之外无他长物,悉以为养志之需。诸子不过中人之产,具见先世清白之传也”[8]。商周祚与祁彪佳翁婿之间相处甚笃,来往密切。在《祁彪佳日记》中屡屡记载祁彪佳随妻归宁,与岳父把酒欢谈的情景。

历代书香簪缨之家,使得商景兰的少女时代的生活悠闲丰裕,而家庭浓郁的文化氛围,又使她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能书善画工诗文。其刚正端方的家风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商景兰与祁彪佳夫妻琴瑟和谐、伉俪情深,两家在家族地位和家风传统上的门当户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王端淑在《名媛诗纬初编》中称道商景兰:“父冢卿而夫忠敏,人伦荣贵可谓至矣。”[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