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日记是我国文学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日记或以巨帙独立存在于文坛,如徐霞客的旅游探险科考日记《徐霞客游记》,或以短章散见于作者全集中,成为这些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欧阳修日记《于役志》载于《欧阳文忠公文集》,黄庭坚日记《宜州乙酉家乘》载于《豫章先生遗文》卷十二。日记的序跋、撰者有关日记写作的只言片语、人们对一些日记的评读等,构成了日记文论的重要载体。
日记在我国起源很早。殷墟甲骨卜辞已非常重视对日常事态的记述,虽很少涉及日常生活,但卜辞问卦就是当时最重要的军政时事,甲骨卜辞中对日常事态的记述可以说是日记形式的最早胚胎。
有清代学者认为:日记或起于西汉陆贾、苏武、张骞等人的出使日记(但佚之不存),或源自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或肇始于唐代韦执谊的《西征记》。
但据近世出土文献,西汉王世奉的“日记牍”是迄今保存完好的有具体作者的最早日记。1980年4月,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了西汉时期的13件木牍遗文,其中能识读的有5件,分别是“神灵名位牍”“日记牍”“文告牍”“丧祭物品牍”四类。经史树青、李学勤等文史专家辨认和释文,最后确定:墓的男主人叫王世奉,死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十二月十六日。据上海博物馆人类组对王世奉夫妇遗骸所做鉴定,王世奉的头盖骨异常,怀疑是生前受刑或长期受重压所致,死的时候年龄在30岁左右,他的妻子更年轻,20岁左右。日记牍片的正面有文字12行,依次为:

木牍片的反面有文字7行,依次为:

根据木牍遗文的内容,学术界认为:出土的“日记牍”是王世奉生前的狱事日记,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日记文本。
唐宋时期开始大量出现日记。唐代日记有李翱的《来南录》、赵元一的《奉天录》;宋代日记极为丰富,主要有16人所撰的27种日记,另有一些单篇日记。
金代日记有王寂的《鸭江行部志》,元代有刘郁的《西使记》、徐明善的《安南行记》、刘敏中的《平宋录》、方凤的《金华游录》、郭畀的《云山日记》(含《寓杭日记》)等。
明清是我国日记撰写的高峰。明代有宋濂等38人所撰的几十部日记,清代共有300多人所撰的700多部日记。
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记更是百花齐放,获得了长足发展。
自西汉王世奉日记牍出土以来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的日记写作由萌芽、发展而至繁荣,历代日记写作经验也日渐丰富,关于日记和日记文学的观念和看法也繁荣发达起来,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日记文学理论,但这一体系长期湮没,因而亟须学术界爬梳整理、勾勒提炼,以建构这一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日记文学理论,这也是建设当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