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两湖文学宜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西部为“武陵”文学,中部为平原水乡文学,东部为山地文学,书写武汉、长沙的都市文学,从地理位置上看隶属两湖东部地域。视两湖文学为一体,根本原因在于两湖属于同一个感觉文化区。我们知道,文化区一般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感觉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文化特征分布的地域范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线的特征。功能文化区是根据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组织起来的空间区域,如行政区、教区或经济区等。感觉文化区是人们对于某种文化区域的认同,这种认同感被区域内外的人们广泛认可。两湖地域在先秦时代属于同一个形式文化区,即楚国文化区,有以郢都为中心的文化核心区;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属于同一个功能文化区。而从两湖自然地理、史籍方志、文学文本和民众认同等层面来看,两湖地域更是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感觉文化区”,其整体“共名”即为“楚”。两湖四周环山,长江、汉江、清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等江河纵横,“茫茫九派流中国”,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号为“九州粮仓”,共享“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形成整体感觉文化区的地理基础;两湖地域东周时代同属楚国,到秦代分属黔中郡、长沙郡和南郡,两汉同属荆州,唐朝分属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宋朝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元代大部属湖广行省,明代同属湖广布政使司,清代同在湖广总督治下,辛亥武昌首义、湖南首应,其后共同经历新文化运动,北伐、抗战、湘鄂赣苏维埃政府等,形成整体感觉文化区的共同政区基础。两湖地域还具有相似的人文环境,官员、学者、作家、艺术家等彼此往来频繁密切,由此形成相似的文化禀赋和传统文化背景,拥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和相似的民间习俗。从历史的众数和文化生成发展的时空共性层面,结合两湖人文环境与整体文化认知,我们认为,两湖文化难分此畛彼域,“两湖是一家”,因此很有必要从地域整体的角度,研究其文化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大知观于远近”(《庄子·秋水篇》),我们不能拘囿于湖南、湖北现行行政区划的局限,而无视在漫长历史演进中累积形成的两湖整体文化感觉和文化认同。只有将两湖地域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来看待,许多过往习焉不察或者纠结繁复的文化事相才能得到理性的阐释,许多执着于现行行政区限制的文化史、文学史解说的偏颇与凿枘才能得到合理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