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宸英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姜宸英研究拓展的路径

就目前而言,有关姜宸英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不够充分,可拓展和深化的空间依然存在。笔者认为姜宸英研究可拓展的路径主要有二:

一是姜宸英史实的考辨问题。“文献的史实考辨,主要指围绕论题相关之作者生平交游、创作情况、文本状态等基本史实展开的实证研究。”[58]姜宸英诗歌、古文、书法之文献的史实考辨则涉及作品辑佚、作品系年、与创作有关的生平交游等史实的考辨。冯贞群《姜西溟先生年谱》、陈雪军《姜宸英年谱》对此着力颇多,但仍存在不少缺漏。如钩稽姜宸英的生平交游问题。姜宸英祭计东诗有“迎舟风正好,望舍月初圆”句,句下自注云:“辛亥夏,君数遣书,以舟迎我至陆家淜,君属定其新稿。”[59]辛亥夏,即康熙十年(1671)夏。此条资料对探究姜宸英与计东古文之交游非常重要,但无论冯谱还是陈谱,均失录。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再如古文编年问题。现存的《姜先生全集》[清光绪十五年(1889)冯氏刻本]收录姜宸英各体古文近400篇(不算《湛园札记》中的文章),冯贞群《姜西溟先生年谱》中给以编年的有130篇左右、陈雪军《姜宸英年谱》只有不到50篇。在这些成果中,个别作品的系年尚有补正之处。《广陵唱和诗序》一篇,陈雪军云:“按康熙五年谱,陈维崧认识姜宸英似是康熙五年的事情,则唱和诗序或应该作于康熙五年认识陈维崧之后。确凿年月待考。”[60]陈维崧与姜宸英相识之具体时间尚难考定,但二人确在康熙五年(1666)相会。陈维崧《湖海楼诗集》卷二“丙午”诗《春日吴阊杂诗》(其七)篇末自注云:“喜晤越中姜西铭宸英。”[61]“丙午”即康熙五年,此时,姜宸英正寓居苏州,读书缪彤园中。[62]序文中“去年余客江北”之“去年”即康熙五年,由此得出结论:姜宸英此序作于康熙六年(1667)。而冯谱将此序编于康熙五年,实误。可见,要想对姜宸英绝大多数古文作品加以准确编年,尚需要更为细致而深入的工作。

由上可见,在姜宸英相关文献的史实考辨方面,我们还应该下大功夫,扎扎实实地做好,最终做成一部资料丰赡、考辨细密的《姜宸英年谱新编》。它能够为研究者提供非常大的便利,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姜宸英研究上来,从而促进姜宸英研究日趋繁荣。

二是姜宸英创作的阐释问题。总体来看,关于姜宸英古文、诗歌、书法创作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呈现为简单化、平面化的状态,主要体现在研究角度较为单一,视野并不开阔,方法论色彩比较平淡。一般是先分类,再探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为分类而分类的肤浅现象,同时遮蔽了姜宸英创作的丰富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转换研究视角。侯体健在论述研究刘克庄诗文的方法时说:“……我们的研究应该把握主流的文学研究,同时又要善于借鉴文化视域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将普遍的粗糙转变为普遍的深入,将平面研究转变为立体研究。”[63]也就是说,我们可从士人心态、家族文学、地域文化等大背景进入史实细部,探幽阐微,进行深入研究。如从“经世精神”“狷介人格”“文人情怀”切入研究其论体文、传记文、题跋文,分析其主题建构,鉴赏其艺术特色,不失为拓宽研究视角的一种努力。

其次,拓宽研究视野。这里暂以姜宸英古文研究为例。我们需要把姜宸英的古文创作放在文学史上细致地作纵向的、横向的考察,如此方能视野开阔。从纵向看,需探讨其与“唐宋八大家”的关系,其与明代“唐宋派”的关系以及与后来的“桐城派”的关系。从横向看,需探究其与清初古文思潮的互动,需研究其与“清初古文三大家”创作的异同。我们还需要“交叉研究”。姜宸英是清初著名书法家、著名史学家[64],对其书法理论与古文理论的互通、史学内蕴与古文创作的互动做深入研究,将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课题。姜宸英古文研究如此,其诗歌、书法研究亦然。

综上所述,我们要尽力地搜集与姜宸英有关的全部史实,“搜寻考释,钩玄探逸,进而追踪觅影,顺藤摸瓜,考知诸多有关的人和事,对记述不一的文献资料去伪存真,进而理清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原其生态原貌。”[65]在这样坚实的史实考辨基础上,我们再转换视角,拓宽视野,从多角度切入研究,一定能够打开姜宸英研究的新局面,还姜宸英以应有之面貌。


[1] 王士禛:《分甘馀话》,张世林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6页。

[2]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3] 张仲谋把姜宸英“列为浙派第二期诗人”,专章论述。见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4]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90页。

[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6] 详见吴承学、曹虹、蒋寅《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文学遗产》编辑部编《世纪之交的对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7]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15页。

[8] 因清初宋荦、许汝霖编选《国朝三家文钞》而得名。宋荦认为“迨今上躬天纵之圣,奎章宸藻,炳耀区寓。风声所被,文学蔚兴。上之卿大夫、侍从之臣,下之韦布、逢掖,争作为古文、诗歌以鸣于世。绘绣错采,《韶濩》以间”,“三君(笔者按:侯方域、魏禧、汪琬)际其时,尤为杰出,后先相望,四五十年间,卓然各以古文名其家”。见宋荦《国朝三家文钞序》,载《国朝三家文钞》卷首,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9]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859页。

[10] 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9页。笔者按:此部分为蒋寅执笔。

[11] 陈雪军:《姜宸英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9页。

[12] 姜宸英:《姜宸英文集》,陈雪军、孙欣点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21页。

[13] 陆林:《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14] 陈雪军:《姜宸英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15] 姜宸英:《计孝廉甫草葬有日矣,以诗叙哀,祭而哭之四十韵》,《苇间诗集》卷二,《清代诗人别集丛刊·姜宸英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92页。

[16] 陈雪军:《姜宸英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17] 《校刻慈溪姜先生全集例略》,《姜先生全集》卷首,清光绪十五年(1889)冯氏刻本。

[18]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五),胡守仁、姚品文、王能宪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7页。

[19] 方苞:《方苞集》(下),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05页。

[20] 赵怀玉:《姜西溟先生杂著手稿书后》,《清代诗人别集丛刊·姜宸英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6页。

[21]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7页。

[22]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五),胡守仁、姚品文、王能宪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7页。

[23] 全祖望:《鲒埼亭文集选注》,黄云眉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73页。

[24] 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0页。

[25] 全祖望:《鲒埼亭文集选注》(上册),黄云眉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75页。

[26] 李祖陶:《湛园未定稿文录引》,《国朝文录·湛园未定稿文录》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670页。

[27]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96—997页。

[28]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五),胡守仁、姚品文、王能宪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7—248页。

[29] 吴德旋:“姜湛园则更漫衍。”见其《初月楼古文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9页。

[30] 李祖陶:《湛园未定稿文录引》,《国朝文录·湛园未定稿文录》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670页。

[31] 翁方纲:《跋湛园未定稿》,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3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33] 陈国安:《清初文化变革与桐城派》,《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34] 赵祥:《姜宸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35] 张仲谋把姜宸英“列为浙派第二期诗人”,见《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36] 全祖望:《鲒埼亭文集选注》,黄云眉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73页。

[37] 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807页。

[38] 转引自张仲谋《清代文化和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39] 转引自张仲谋《清代文化和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40] 转引自张仲谋《清代文化和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41] 张仲谋:《清代文化和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42]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859页。

[43]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44] 张仲谋:《清代文化和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45] 《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46] 赵祥:《姜宸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47] 包世臣:《艺舟双楫》,栾保群编《书论汇要》(下),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797页。

[48]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栾保群编《书论汇要》(下),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824页。

[49] 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809页。

[50] 《书画世界》2008年第2期。

[51] 郑玉浦:《姜宸英书法初探》,《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52]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56页。

[53] 梁同书:《跋姜西溟楷书后汉书黄宪徐穉姜肱申屠蟠列传册》,《题跋》三,《频罗庵遗集》卷十二,《清代诗文集汇编》353册,第168页。

[54] 转引自高军红《从〈六行轩姜帖〉看姜宸英的书法风格和历史地位》,《书画世界》2008年第2期。

[55] 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808页。

[56] 高军红:《从〈六行轩姜帖〉看姜宸英的书法风格和历史地位》,《书画世界》2008年第2期。

[57]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58] 杜桂萍:《“文献先行”与“文心前置”刍议》,《文学遗产》2013年第6期。

[59] 姜宸英:《计孝廉甫草葬有日矣,以诗叙哀,祭而哭之四十韵》,《苇间诗集》卷二,《清代诗人别集丛刊·姜宸英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92页。

[60] 陈雪军:《姜宸英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61] 陈维崧:《春日吴阊杂诗》(其七)篇末自注,《湖海楼诗集》卷二,《陈维崧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25页。

[62]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本年记载云:“浙江姜宸英寓苏州,读书缪彤园中。”周绚隆《陈维崧年谱》(上)亦云,见《陈维崧年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4页。

[63] 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64] 可参看段润秀《姜宸英与〈明史〉修纂考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此文后收入其专著《官修〈明史〉的幕后功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5] 杜桂萍:《“文献先行”与“文心前置”刍议》,《文学遗产》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