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书基于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乡村的田野调查,主要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民族地区乡村复合治理进行阐释和分析。本书突破了单独对乡村某一种治理要素的分析,而是依托多种有效治理要素的复合与协同对乡村治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乡村治理的全貌。本书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探讨多元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如何发挥效用以及彼此间如何形成协同关系;具有宏观普适性的正式制度和自发内生的非正式制度如何形塑乡村秩序及其之间如何实现有效互补;如何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情感的治理维度出发,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等问题意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逻辑递进内容,深入分析乡村多种有效治理要素的具体构成;探讨多种有效治理要素共同作用于乡村治理的内在机制,尝试呈现出一个民族地区乡村复合治理的发展面貌。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效互补,增强村民对乡村治理文化的认同,为乡村治理研究提供借鉴,构建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以进一步促进乡村社会实现善治,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见图绪-1)。
二 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规范研究法展开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
围绕研究选题,主要对广西柳州市融安县的文本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归纳和记录,具体包括县政府相关文件与统计数据、县志和年鉴、乡镇及田野点的政策文件、会议记录、制度章程、宣传材料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田野点的治理情况,为后期论文撰写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图绪-1 研究思路
(二)田野调查法
民族社会学研究要结合理论分析和田野调查两条路径同时开展。在调研方式上,主要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进行,做到点面结合,获得乡村治理的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把握乡村社会发展全貌。同时,对乡村治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入户访谈,“深描”被研究者的言行和评价,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乡村治理所取得的实效以及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为提出有效的治理路径给予支持。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共分为三个阶段进入田野点调查。
第一阶段,2019年9月至12月。
此次调研是对田野点进行初步了解和调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田野点的整体治理状况。其一,对田野点的乡镇政府进行考察,初步了解乡镇政府的治理权力、治理职能、治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其二,前往田野点进行实地调研,对村委会的组织情况、该村的发展状况、乡村成员的民族构成、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参与乡村治理等状况进行初步了解。
第二阶段,2020年8月至10月。
此次调研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田野点乡村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运行、乡镇政府与乡村自治的关系、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乡村文化的发展等治理内容。
深度访谈,本次主要访谈了村干部6人,61户家庭,壮族55户,汉族3户,苗族3户,涉及8个屯。主要以包村组组长、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屯长、村民等为调查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党建工作、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进展、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与水平等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充分认识和掌握田野点乡村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实施的治理对策。具体来说,此次通过对各治理主体进行深度访谈,一是了解国家正式制度在乡村运行中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与冲突;二是了解在乡村治理中乡镇政府与乡村自治之间的关系、发展现状;三是把握乡村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对乡村治理的看法、评价与参与状态;四是了解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参与式观察,主要观察了田野点的田螺加工厂、规模化养殖基地的产业项目开展、产业合作社的运行、生态鸡养殖状况,跟随村干部夜访贫困户,参加全面脱贫双认定会议、乡镇金桔节、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等乡村治理工作与活动。
第三阶段,2021年6月至11月。
此次调研主要在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有效减少返贫风险和预防可能发生的新的贫困风险,落实易地搬迁工作的后续工作,以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治理措施。
(三)规范研究法
通过对乡村复合治理问题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G村治理的主要内容和实际发展现状,以相关理论基础为前提,对乡村复合治理问题进行规范性研究分析,展示了一个乡村有效复合治理得以实现的可行之道,最后笔者认为复合治理正成为乡村治理创新的可能性,并在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