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游记:“中央王国”的游历与调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第一版序

过去五年间,全球经济普遍遇冷。彼时,世界大国中唯有中国尚未引进铁路,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受到英、法、德等国家青睐。1885年春,本人开始着手考察中国国情,包括铁路等现代基础设施现状,以及官府、民间对于这场现代化改革的态度,但最终查无实论。纽约的一些故友与本人经历大同小异:力图为美国的技术、企业和资本开拓海外市场,却无果告终。故此,我只得远赴太平洋彼岸,实地考察中日两国铁路系统的建设条件、市场潜力、预期收益与相关工程的境外承包细则等。

不过,美国的外交信函中对上述情况讳莫如深,驻东方诸国的公使们仿效欧洲的政治传统,刻意回避这些国家的商业、制造业及公共事业现代化问题(相关领域建设皆须联合资本及大量劳动力支持)。偶有外邦旅人、记者试图向国际社会揭露中国相关领域(如铁路建设、煤矿、钢铁产业等)的市场空白以引起舆论关注,但言论大多流于浮泛,不尽切实,赴华实地考察势在必行。

决意起程后,我准备好一应身份证件(包括美国政府出具的公函),于1885年9月8日离开纽约,西赴旧金山。19日,本人搭乘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的汽轮横渡太平洋,前往横滨和上海(贝里先生为船长):从旧金山到横滨耗时二十二天,由横滨至上海约八天,行程共历时一个月左右。

据粗略估算,此番考察之旅预计耗时五六个月的时间。我抵沪时已是晚秋,随即北上天津——中国北方的海上门户,直隶总督署所在地。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早年领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战功卓著擢升至总督职,兼任文华殿大学士,位高权重,为朝廷倚仗。我在津时,受其礼遇甚隆,有幸与他会晤数番。李总督论事详尽,坦率开明。听从他的建议,本人相继造访天津大沽镇、唐山开平区、北京等地,游览了长城,最后前往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堤坝建设及运河水情。时值仲冬,我辗转直隶、河南及山东三省,骑行逾1500英里,顺便参观了河南开封府与山东济南府,以及孔子的故里——曲阜,并攀登中国的圣山——泰山。

我返津后多次拜会李总督等要员,随赴北京,在京逗留半月之久。待海河解冻,恢复通航后,我搭船前往上海,由此溯长江而上,游览镇江、南京等地,与两江总督曾国荃会晤。返沪后,我二度乘汽轮前往日本,经停长崎、下关,最终在神户登陆,后搭乘火车抵达大阪、京都(在此停留数日)、大津(琵琶湖以东,可由水路直抵长滨)、关原。在关原,转乘人力车沿中山道至横河、崎本,再搭乘火车赴东京和横滨。

在日本周游期间,正值五月,这是日本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后返回上海,应台湾巡抚刘铭传[1]之邀赴岛内观光。我在岛北逗留一周,考察当地的水文海港及自然资源,期间再次收到李总督致电相邀,便搭乘汽轮(船长为丹尼尔先生)经由上海中转,前往天津。两周后原路返回纽约,此时相比原定计划,延迟近一年。

此番赴华总行程近30000英里。我远涉绝域殊方,深稽博考,萃汲途中重要见闻撰成此书。中间多得故友、媒体襄赞,管见所及,难免有所疏舛,望读者原宥海涵。

即便介绍中国的书籍浩如烟海,但某些方面仍存空白,如:西方文明浸染之前中国的社情风貌,西人为中国带来的“祸福”,以及西人在华发展前景……有鉴于此,本书旨在全面、忠实记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执于此念,本人力图为诸君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更多相关内容见于卫三畏先生[2]主编的最新版《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作为国际知名传教士,卫三畏先生曾数度出任美国驻华参赞和代办。该书内容翔实,堪称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的权威读本,也是他凝聚心血的代表作。本书中对其内容多有引用,特此鸣谢。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更迭,暴力与阴谋交织,内外兵祸不止。史笔流转间英杰辈出,力挽狂澜,化乱为治。如,蒙古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皆为此中翘楚。但整体而视,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寥若晨星。包罗杰[3]所著《中国》(China)一书中对历代帝王道叙甚翔,感兴趣的读者可略加涉猎。

在诸多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西人书籍中,以玉尔上校[4]的《马可·波罗之书》(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最具代表性。虽为译注本,其精彩程度毫不逊于《马可·波罗行记》。故此,本人在此特别感谢包罗杰、玉尔等作者,他们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著作为本书提供了诸多帮助。时任美国驻天津副领事毕德格[5]所著的《李鸿章传》(Life of Li Hung-Chang)行将问世,书中对这场运动的记载极尽翔实,本人受益良多。毕德格先生久居中国,精通汉语,在中国文学领域造诣颇深,长期担任李鸿章总督的私人秘书。他对中国的人事、时局有许多真知灼见;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传教士丁韪良[6]所撰《汉学菁华》(Hanlin Papers)对本书亦多有裨益,特此致谢。

访华期间,我幸得美国驻华公使田夏礼[7]数度襄援,周全礼荐,玉成此行。田夏礼先生材优干济,可谓适材适所。其眷属、随员秘书柔克义先生[8]、美国驻华领事哲士[9]等人亦固为称职,本人深为感戴。

最后,特别鸣谢旗昌洋行[10](Russell & Co.)及其各地分会(包括台湾省分会)等各界人士对本书的帮助,包括上海总会高级合伙人文森特·史密斯先生、驻华使馆代办石米德先生[11]、驻天津领事乔治·T.布罗姆利先生、驻日公使理查德·B.哈伯德先生、日本外交部顾问亨利·W.丹尼森先生、达拉谟·W.史蒂文斯先生以及日本横滨沃尔什商会(Messrs.Walsh,Hall & Co.)的托马斯先生和约翰·沃尔什先生。

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郊,斯托克福特

1887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