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在僵持阶段,三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布局。他利用长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派出多路密使,深入曹魏腹地,联络那些对曹魏统治心怀不满的势力。这些密使乔装打扮,或扮作商人,或扮作流民,秘密传递着三少的指令和承诺,鼓动他们在魏军后方制造混乱,分散司马懿的兵力。
与此同时,三少在长安城内大搞军事建设。他设立了专门的兵器研发工坊,召集蜀地能工巧匠,日夜钻研改进武器。除了改良诸葛连弩,增加其连发的稳定性和威力,还研发出一种新型投石炮。这种投石炮采用了杠杆原理的优化设计,不仅能将石弹投得更远,而且精准度大幅提升,在城头防御时能发挥巨大作用。
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三少制定了一套严苛且科学的训练方案。每天清晨,士兵们在号角声中集结,进行长跑、负重训练,锻炼体能;上午则是格斗技巧和阵法演练,三少亲自下场指导,对每个士兵的动作都严格要求,力求做到招招致命、配合默契。下午,士兵们学习使用新武器,熟悉其性能和操作方法,反复进行实战模拟。
司马懿率领魏军步步紧逼,在长安城外扎下营寨。他深知三少的厉害,不敢轻易发动攻击,而是筑起坚固壁垒,与蜀军对峙,试图通过消耗战拖垮蜀军。三少看出了司马懿的意图,决定主动出击,打破僵局。
一天深夜,月色如水,三少挑选了三千精锐骑兵,每人嘴里衔着枚短棍,马蹄裹上软布,悄无声息地出了长安城,向着魏军营地疾驰而去。这支骑兵部队由三少亲自率领,他们绕过魏军的岗哨,直扑魏军粮草囤积地。到达目的地后,三少一声令下,士兵们纷纷点燃火把,投向粮草堆。刹那间,火光冲天,粮草燃烧的噼啪声和魏军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整个营地乱作一团。
司马懿从睡梦中惊醒,得知粮草被袭,急忙率军救援。三少见目的达到,并不恋战,率领骑兵迅速撤离。在返回长安的途中,他又设下埋伏,等司马懿追来,伏兵四起,杀得魏军丢盔弃甲。司马懿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懊悔不已,只能收拾残军,退回营地。
经此一役,魏军士气受挫,粮草损失严重。而三少并没有给司马懿喘息的机会,他联合之前联络的曹魏内部反叛势力,在魏军后方发起了一系列袭击。各地叛乱不断,魏军疲于奔命,防线出现了多处漏洞。
三少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他与诸葛亮商议后,决定发动全面反攻。蜀军倾巢而出,兵分多路,向魏军发起猛烈进攻。在正面战场上,诸葛亮亲自坐镇中军,指挥大军与魏军主力展开激烈交锋;三少则率领精锐部队,从侧翼迂回包抄,直击魏军要害。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士兵拼死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
司马懿虽极力抵抗,但在蜀军的强大攻势下,防线逐渐崩溃。魏军士兵纷纷溃逃,司马懿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领残军仓皇撤退。三少乘胜追击,一路收复了大片失地,向着曹魏的核心区域不断推进,距离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近。然而,就在此时,三少却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吴的密信,信中的内容让他脸色骤变,原本顺利的局势似乎又将陷入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