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除
卫步对霍去病的言语,有长辈对晚辈夸赞、期望的成分,但同时,也是卫步的切实心声。
窦太主也好,太皇太后也罢,皆是暮气昭昭,反观己方,朝气蓬勃。
卫青说卫步有心气。
可他卫二郎何尝不是最有心气的那个人?
再说霍去病,霍去病这个名字……好吧,且不论这个名字代表着什么,单论近些日子他的言行举止,卫步就知道,自己这个外甥天生不凡!
最后说他卫步。
他卫三郎没有二哥的才情,也没有外甥的不俗,可他能站在这公元前二世纪的大汉,本身就是惊世骇俗!
他或许不能达成任何成就。
也或许,能达成任何成就。
有卫青,有霍去病,有他卫步,何需妄自菲薄?何愁壮志不成?
他们还很年轻,未来是注定年轻人的……
……
“今天这儿都是年轻人,自己人,不必拘礼。”
“谢陛下。”
未央宫,沧池,湖心亭中。
正值入秋,清风拂过,湖面微波粼粼,湖畔礁石在浪花的作用下,发出道道有节奏的拍击声。
四周帷幔遮挡,亭中或躺或坐三人。
卫步是左侧端坐的那个,天子是上首斜躺的那个,右侧还有一人,“陛下说了莫拘礼,不必端着,今天场间没有老学究,没人会苛责。”
说这话时。
韩嫣长袖撩起,身子后仰,手里还拿着个梨啃,作态要多随意有多随意。
卫步见两位都是这幅做派,他自然不会搞例外,本想伸手喝茶,瞟见里面的葱姜沫子,又不动声色地改成了去拿案几上的瓜果。
“哎,这就对了嘛。”
韩嫣见状,立时笑嘻嘻道:“陛下就是怕你拘谨,特地选了此处召你。”
环境上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是为了缓解话题上的严肃。
这不。
上大夫韩嫣说完寒暄后,拿眼去看天子,刘彻用手撑着锦榻,开口便问:
“那夜你为何想到要去劫持大长公主?”
“我没想劫持她。”卫步实话实说:“那天我只是在桥下埋伏,准备寻一个一般的贵人。”
“哦?”刘彻眉头微挑,“所以说,大长公主是自己撞上去的?”
“是。”
“嗯……”刘彻沉吟片刻,神情莫名的笑了笑,也看不出是嘲讽,还是冷淡。
话题开始的很突兀,很了当,皇帝能随便笑,卫步端正坐姿,还是得正经的解释一句:
“当时兄长被囚,情况危急,不得不出此下策,对于大长公主,我绝无冒犯之意,甚至尊敬有加。”
这头刚说完,另一头立刻道:
“虚伪!”
韩嫣手指对面少年,朝天子道:“陛下,臣一听就知道虚伪,他要是尊敬大长公主就有鬼了!”
卫步:“……”
“哈哈哈!”刘彻连连拍掌,发出一阵爽朗大笑,笑过之后,他又道:“不必遮遮掩掩的,相比起你对大长公主的态度,朕更好奇你当时怎么做到的?”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无非就是艺高人胆大几个字。”
“细讲!”韩嫣道。
“提前破坏桥面,困住车驾,再以火牛冲撞,引发混乱,然后……”卫步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道:“趁乱钻进车驾,利刃加身,就成了。”
“这就成了!?”韩嫣一颗梨都没吃完,行刺劫持当朝大长公主的壮举,就说完了。
“好一个艺高人胆大。”
臣子惊讶,天子虽惊却不至于失态,刘彻坐起身,头一次正经去打量这少年。
相貌比不上韩嫣的俊美,但算得上周正,体魄没有多么壮硕,但算得上矫健。
尤其是那双眼睛。
刘彻没有在里面看到任何畏缩,拘谨,好像自己让他放轻松,他真就一身轻松。
而且皇帝隐约察觉,少年看自己的目光,还带着点好奇,乃至是审视?
呵。
胆大,刘彻感受到了,至于艺高……
皇帝靠回锦榻,从容道:“行刺大长公主一事,不必与外人讲,但此类忠孝之举,朕既然知道了,就要赏,却不能乱赏。”
上大夫韩嫣在旁跟道:“你有何才能?”
卫步闻声,向着主位一拱手,道出了自己早就备好的腹稿:“小子什么都懂点,又什么都不精。”
这句话放在后世理解,相当于说:
我半瓶水晃荡。
语义很符合二哥卫青叮嘱自己的‘藏锋’要求,我什么都是半吊子,还能重赏我不成?
但是!
上面这句话放在大汉,语义可不一样哦。
在信息传播困难,消息闭塞,知识被少数人垄断,人们大多蒙昧的公元前二世纪,你什么都懂点?
“你口气还挺大!”作为皇帝的近臣、口舌,韩嫣随即给了一个贴切的评价。
这时。
再去看一唱一和的君臣二人,韩嫣吃梨的随意姿态不见了,皇帝升起的一点好奇也不见了。
刘彻是有点不悦的,或者说,失望了。
他本以为卫青珠玉在前,卫步又有一番果断敢为的经历,多多少少总有点本领,这才将其召来湖心亭问对,有所希翼。
未曾想。
竟是一夸夸其谈者。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刘彻笑意收敛,语气多了丝平淡,“远至五湖四海,近到朝堂国策,你都懂点?”
卫步能感受到两人得态度变化,可他并没有发现是哪一处不对劲,遂眼下谨慎着说:“……略知一二。”
话罢。
天子没反应,一旁的韩嫣问:“大汉立国以来,奉行黄老无为,你认为是利是弊?”
这个问题在朝堂、民间都有出现,很普遍,属于给卫步递话、走流程的问题,随便答。
卫步没客气,“短时有利,长久有弊。”
皇帝鼻子里哼了声,表示说了等于没说,韩大夫会意了,改问另一个宽泛问题:
“先帝削藩,却生七国之乱,诸侯王到底该削,还是该宽?”
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
削。
因为先帝做的决策,一定对,错的也要说成对的。
韩大夫为了尽快走完流程,答案直接递嘴边了,昨日天子就告知过他,若卫家三子不堪大用,便安排他入宗正寺,担任宗正丞。
妥妥的少年居高位!
官职职能,还能和窦太主针尖对麦芒。
陛下准备做什么,韩嫣一目了然,所以眼下一问,就问到有关宗室的问题。
只要卫步不脱离标准答案,流程就算走完,陛下大手一挥,立刻新鲜出炉一个宗正丞。
可是。
怕什么来什么,卫三郎的答案还真就偏了!
只见那少年一本正经道:“不该削,先帝削减诸侯王的手法,太糙,得不偿失。”
“咳!咳咳咳!”韩嫣差点没一口气噎死,连连咳嗽,你质疑先帝就罢了,还贬低先帝?
端坐上首的皇帝更是在怔了一瞬后,张口就要骂一句烂泥扶不上墙,可在他开口前,又听少年接道:
“诸侯王不该削,得除。”
“嗯?”
刘彻都到嘴边的脏话,猛地一个刹车,换成了:“除?铲除诸侯王?”
“不,是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小子以为,天下大统,方可彻底避免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的冲突。”
卫步说这话的腔调,就像在说中午该吃什么饭一样随便。
他也理应随便。
一来,这话本就是后世封建王朝的大趋势,卫步不过是复述一遍事实。
二来。
在这个姓刘、名彻的家伙面前,问怎么对待诸侯王?不是显而易见吗。
卫步没料错,听到‘除’字,原本靠在榻上的皇帝,就像听到了关键词、看到了美女、吃了兴奋剂,眼前猛地一亮,身体缓缓前倾,盯着他道:
“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