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正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渝州正骨术起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清末民初,河南少林寺刘鹰子、靳飞鹏,四川名医吴棹仙、钟鹏、江津的吴国宾,泸县终南山陈元庆,沧州李霖春等先后入渝,他们医技精湛、济困扶危、广交武林朋友,声望日隆。在他们感召下,赵锦才、蓝伯熙、刘宏君、傅荣章、郑世安、宋鸿飞等先后拜入师门,继承衣钵,抗战时期,先后在重庆主城区开办了“世安堂”“永庆堂”“熙卢”等中医骨伤医馆及药酒店。这些全国知名的骨伤名家云集重庆,使重庆中医骨伤得到了迅猛发展。

1956年在渝中区保安路268号世安堂诊所、和平路37号、两路口18号等4处成立了“骨科联合诊所”,1958年诸所合并为“市中区中医骨科联合医院”,后迁入较场口新华路(现址),成为西南地区成立最早的一所骨科专科医院,跻身全国最早成立的五所中医骨科医院之一,与洛阳正骨、海城正骨、佛山骨科等齐名中华,悬壶匡济惠及西南大地、湘鄂两湖,胜誉之时,延及中原、藏区。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步形成渝州正骨四法,即“灵巧手法、动静固定、内外用药、导引练功”。

通过百余年几代骨伤人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医骨科医疗技术、药物、器具及学术理论方面不断创新,逐渐孕育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渝州正骨”学术思想及其诊疗体系;形成了整体观念以治骨,调理气血以养骨,补益肝肾以生骨,灵巧手法以接骨,动静固定以续骨,导引练功以治骨,广收博采以治学,融贯中西以创新的“渝州正骨”学术思想。本书的编写,我院及全市多家医院骨伤科专家,按照各自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特长,分别承担了相应章节的编写工作。可以说,本书是他们宝贵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荟萃。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承载交流学术、总结经验、培养人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解除骨伤疾病患者的病痛,促进渝州地域骨伤科学的发展。不妥之处,祈望同行不吝指正。

除本书编委会成员之外,以下人员参加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围手术期部分由胡征、魏碧友负责编写;放射检查部分由李波、王荣芬、李春雷负责编写;检验部分由胡锐、唐彦负责编写;手术室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刘静、张惟;脊柱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唐勇、吴春宝、刘颖、赵军、毛凯、陈举、曹林虎;关节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邓煜、杨浩勇、梁海松、舒从科等;上肢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白明生、刘庆国、孙海波、余征阳、王尧;下肢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苏松川、彭正刚、刘强、熊小天等;儿童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李涛、王文博;筋伤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叶承莉、杨晓全、涂燕兵、王为、吴春宝、胡晓、文巧、徐慧华、赵霞、罗春梅、谭建萍、袁海洲等;运动医学部分由九龙坡区中医院组稿完成;胸部损伤部分(包括髋关节脱位)由涪陵郭昌毕中医骨伤科医院组稿完成;感染部分参与编写人员为刘洪露、申开琴、刘洪刚、唐勇;大坪中医院提供周治如先生的生平,涪陵李志沧中医骨伤医院提供李志沧先生的生平。名医荟萃由医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组提供,叶承莉、刘洪刚、雷英参与该项工作;绘图、图片加工和录入主要由胡红、高科等完成。后期校对工作由付渝、盛东、李君完成。

本书的编写历经数载,编写和绘图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潘传波院长、李兰书记多次指导和鼓励编写工作。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终成此作,在此向所有参与本书编写、审稿、校对、绘图和录入等工作的人员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漆 伟 郭剑华

2022年2月于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