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医药经典方数据挖掘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民族医药经典方筛选挖掘的方法

对于民族医药古今文献、进展动态,有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加以处理。在重视传统古籍筛选研究的基础上,以传承和创新发展为主旨,从民族医药理论源头开展梳理,运用校勘学、文献学、信息学等方法,引进计算机建模、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建立民族医药经典方数据库,开展民族医药经典方筛选和挖掘,通过继承、筛选、挖掘、创新,使民族医药经典方的理论得到阐释,明确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了解其作用机制,使民族医药经典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和提升。

一、典籍筛选的范围及方源考证

(一)典籍筛选的范围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GB/T 36748—2018),将民族医药古籍限定为1912年(不含1912年)以前印刷的古代医籍,部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古代医籍可延至1949年(含1949年)。

民族药经典方的筛选,应当重点从各民族医药体系的奠基性文献、专科方书文献、官修文献、大型综合性文献等几种经典类型的文献着手。

以下列举了部分民族经典的方书类文献或临床文献,收载有临床各科的经方、验方,是民族药经典方筛选过程中重点梳理的对象(表1-1)。

表1-1 部分民族医药经典文献举隅

续表

另外,民族医药文献的筛选和挖掘,首先应对该民族医药文献的概况有所了解,这就需要运用目录学的知识。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全国藏医药古籍名录》《古今藏医药文献书目编制》《西藏藏医历算古今文献目录明镜》《西藏藏医学院馆藏典籍目录》《雪域藏医历算大典·藏医部分总目录》《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图解》《彝族医籍录》等文献目录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大致勾勒出本民族医药发展的脉络,为民族医药经典方剂筛选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方源考证

与中医学产生发源于本土不同,许多民族的医学体系是中外结合的产物。例如,藏医、蒙医、傣医深受古代印度医学的影响,维吾尔医、回医的医学体系来源于阿拉伯医学。

丰云舒等考证《回回药方》现存的四卷中,有117首方剂与伊本·西那《医典》的内容相同。宋岘等通过实地考证,发现《回回药方》的内容与几种最有影响的阿拉伯古代医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刊载的方剂来源包括《医典》《医术全书》《忒毕医经十三部》,以及拉齐、麻而瓦吉、虎迺尼·宾·亦西哈黑、撒哈而八黑忒等医家的著作。藏医的许多经典方剂,方源可以考证到龙树大师《配方百篇》马鸣大师《医学八支集要》等印度医学文献。由此可见,许多经典的方剂来源于国外的医书。因此,对于方源的考证,不能仅仅止步于国内民族医药文献,还要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海外。

方源的考证,对比方剂的名称、组成、功效主治的一致是最基础的前提。但考虑到各国古医书上的方剂常常是相袭转抄的。仅仅内容相同或相似并不能确定来源,还需要有确定方剂来源的特有标记。这在中医文献学中称为“引书著录”,如《外台秘要》所引用的方剂均明确标记出处。在民族医药文献中,也往往有明确的出处标记。但与中医学不同的是,由于音译不同,同一文献或医家即使在一本书中,也可能会出现多种形式。这是民族经典方方源考证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多种文字的互译与术语的规范

(一)多种文字互译

民族医药文献,大部分是以本民族的文字撰写的,没有汉文译本。民族地区又有不同历史阶段多种语言体系混合使用的情况存在,这样就给民族医药文献的筛选挖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维吾尔族先后使用过古代突厥文、古代维吾尔文、婆罗米土耳其文、摩尼字母、于阗文、阿拉伯文以及由阿拉伯文演变的察合台文字等。维吾尔族祖辈医学家即利用这些文字记录了长期医药实践中总结的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和经验。16世纪,随着藏传佛教格律派从藏族地区传入我国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教徒诵经一律使用藏族语言文字,因此许多蒙医文献也多用藏文书写。例如蒙医的《甘露四部》原为藏文撰写,后由干朱·巴拉登等译成蒙古文。藏医的《美奇目饰》由汉文、藏文、蒙文三种语言写成。回医的《回回药方》包含多种语言文字,除去汉文,尚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维吾尔文,甚至还有古叙利亚文,即景教僧(也里可温人)所使用的语言文字。

近几年,蒙医已筛选、翻译、研究出版文献著作和专著260余部。《甘露四部》《蒙药正典》《秘诀方海》《识药学》《观者之喜》等20余部蒙医文献均已具有汉文译本或现代蒙文译本。以李永年先生翻译的第一部汉译《四部医典》,以及《秘诀续补遗》《蓝琉璃》《晶珠本草》等,均为标志性成果。其中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还陆续出版了蒙文、英文和日文等译文本。

维吾尔医方面,出版了《医学之目的》《明净辞典》《药物之园》等多部现代维吾尔文翻译著作。回医方面,出现了《〈回回药方〉研究》《〈回回药方〉校笺》等注释及专题研究的成果。各民族医药学专家的译校成果,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医学研究者从医理、临床角度开展研究提供了便利。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迭经辗转抄写翻刻,错误在所难免,因此须将多种版本加以比较。有些民族医药文献在翻译成汉文后存在一定的错误,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因此,在梳理文献时,一定要将原文与译文相互参照。此外,民族文献的互译工作,绝不仅仅指各民族语言与汉文的互译,同一文献历史上可能流传着多种语言体系的版本,需要结合各语言体系下的版本系统互相参照,加以深入筛选挖掘。

(二)术语对照

有些民族医药文献,虽然是以汉文撰写的,但是其中包含有大量音译的医学术语,同样影响理解。例如《回回药方》中很多药名、人名、地名为阿拉伯语、波斯语、蒙语等词语的汉文音译,因此即便解决了全部音译词的问题,也不意味着就能很容易读懂《回回药方》。此外书中还有一大批医学术语,它们既不是音译过来的,也不见于中医药典籍。例如,“过药”“傅药”“宣药”“榔药”“搭药(搨药)”“渍药”“紧药”“善药”等等,有些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但有些一时难以琢磨。

不同语言体系下,医学术语的对应历来受到重视。诸如19世纪,蒙医高世格亲编著的方药手册《普济杂方》,书中方药名称列有蒙、藏、汉、满文名词对照。占布拉·道尔吉所著《蒙医本草图鉴》,共载药物879种,每味药都以蒙、汉、藏三种文字对照。近年来藏医发布了《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标准》《藏汉对照藏医药学名词》等,蒙医筛选了《蒙汉藏文药名对照》,维吾尔医发布了《维吾尔医药名词术语维汉对照标准》,哈萨克医发布了《哈萨克医药名词术语哈汉对照标准》等,傣医汇编了傣、汉、拉丁三种文字对照的《傣药名录》。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民族药经典方文献筛选和挖掘工作大有裨益。

三、药物基源考证

经典方均源于古代,但随着年代更迭,组成这些经典方的药物品种和药用部位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确保古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要关键问题在于确定方剂组成中的药物品种和药用部位。

(一)民族医药基源考证的特殊性

基源考证同样是民族医药经典方筛选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其特殊性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同一药物在不同的医学体系下均入药,但药性认识和用药部位有所差异;同一药名在不同民族医学体系中基源有差异。常用蒙药中,与中药品种交叉者约180种,与藏药交叉者约35种。例如诃子,蒙医视为众药之王,广泛使用,而中医一般只用其涩肠止泻、敛肺利咽,其他方面应用很少。蒙药中的达乌里龙胆,即中药的秦艽,两者基源相同,但中医和蒙医所取用药部位不同。中医一般取根入药,而蒙医取花入药。

(二)民族医药基源考证方法示例

乳香作为经典的外来药物,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多次出现在各类中医药、民族医药书籍当中。由于乳香原植物在我国并无野生分布,因此历代本草学文献中,无论是中药还是民族医药,对乳香基源的描述均存在一定偏差。有学者参考了《印度药典的补充》《草药概略》等外文书籍,结合《诸番志》等地理著作中“乳”“香”二字的音译来源和对于产地的记载,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捆都而”基源为:橄榄科植物Boswellia carterii Birdw,是阿拉伯语“Kundur”音译而来,英文名为“Olibanum”,与中药乳香为同一药物。参考《欧亚大陆蒙古文化与征服》《饮膳正要》等,结合宋岘的研究成果,确定“麻思他其”基源为:漆树科植物“Pistacia lentisus L.”,英文名为“Mastic”。与维吾尔药(简称维药)“洋乳香”为同一药物。

有学者将通过音译从世界植物物种列表数据库中查询到的药名(异名),参照《明净词典》关于药物形态的记载,结合产地、功效等信息,考证“八子里哈土纳”为车前科植物卵叶车前Plantago ovata Forssk的干燥成熟种子。与中医“车前子”为同科同属不同种植物,功效主治也有差异。而与维吾尔药“伊斯排胡里”为同一基源。

“蒂达”是藏医、蒙医常用的一味药材,名称由藏语音译而来。由于其多种来源和形态相似性,根据形态难以分辨。有学者根据《晶珠本草》《甘露之滴》等经典藏医药文献中对于形态描述,以及相关药图的描绘,请教藏医临床专家进行多学科考证,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蒂达”品种进行筛选与规范。

(三)民族医药基源考证常用方法

关于药物基源的研究,中医学已经有着比较成熟的方法。中药基源考证是澄清中药材品种、入药部位混乱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能从复杂的异物同名品种中区分出哪个是经受过长期历史考验的传统药用品种,为确定药材正品提供文献依据。

中医常根据《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类文献中,对于药物形态、产地的记述,以及基源形态的描绘,规范药物基源,民族医药也有相似的文献。19世纪中叶,由著名的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所著的《蒙药正典:美丽目饰》记载了879种药物,分成8纲24类,每种药材的产地、来源、形态、药用部位、性、味、功能、主治、采收季节、炮制方法等内容均做了详细论述,并附有570余张药材图谱,开创了蒙药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认药白晶鉴》、罗布桑苏勒和木所著《认药学》、占布拉·道尔吉的《蒙药正典:美丽目饰》等,均为辨识蒙药基源、纠正药名名称混乱的经典著作。维吾尔医著作《拜地依药书》,记载了1 500多种维药的形态。17世纪由著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记载了2 294种药物的识别,为藏医辨识药物基源的著作,类似的还有《宇妥本草》等近百种藏药材古籍文献。藏医文献《蓝琉璃》《药味铁鬃》以及许多医学唐卡中都有药物图鉴,对珍宝药、土石药、精华木药等描绘精细。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药志》,是我国第一部专论民族药之专著,第一卷共载药135种,第二卷载药120种,包括动、植、矿物药,图文并茂。《中国本草彩色图鉴》包含2 000种左右民族药。以上均可以作为基源考证的可信资料。

民族药物的考证,多从音译入手。根据其学术研究可能采用的各种语言体系,分别推测其可能的外文药名。由于音译往往不十分精准,因此需要从多个发音相似的异名加以考证。很多民族药物都具有“西洋名称”,虽然可能与中药汉译的名称相同,但也要详细审定不同民族医药系统下,同名不同基源的药物。

有些民族药物基源的植物,在我国境内没有分布。因此,除《中国植物志》(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外,对于基源的判断还可以借助国际植物名称索引(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IPNI),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系(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GBIF)等国际植物数据库。

四、剂量考证

剂量是影响方药有效性及其安全性的重要和关键因素。然而由于经典方创制时间较早、早期度量衡标准不统一、历代度量衡衍变、地域学派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等原因,剂量不确切成为困扰历代医家能否安全有效使用经典方的突出问题。经典方“处方剂量”的考证,涉及古今度量衡转化、饮片形态、剂型特征、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一)标准剂量单位换算

有学者梳理了历代医家对于经方剂量的观点,依据历代度量衡换算标准,结合中医临床用药实践,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有学者提出,经典方药物使用剂量确定的原则,不仅要解读原方诞生时的剂量,还应厘清其在流传中的剂量变化。有条件的情况下,以权器考证法、明清经验折算法作对照实验,最终通过安全性实验、药效实验等来对几种折算方法进行比较评价。

(二)非标准剂量单位考证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100首经典名方中,涉及非计量单位的有76首。其中涉及药物17种,涉及煎药溶剂2种,涉及服用量器2种。例如:“附子一枚”“竹叶二把”“竹茹一弹大”“无灰酒半钟”“剉如麻豆大”“饮服方寸匕”等,非标准计量单位表述用量的情况,在经典名方中屡屡出现。此种现象在民族医药文献中也大量存在。目前已有学者对大枣、附子等20余种药物在经典方中的用量进行了考证和实测。有学者还对“钱匕”“方寸匕”等散剂取药量器进行了考证。以上方法和原则可供民族医药经典方的筛选工作借鉴。

中医经典名方量古今换算虽然比较复杂,但毕竟处在同一度量衡体系之下。而民族医药文献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可能处于不同的度量衡体系之中。例如维吾尔医古籍中,常用的剂量单位有带尔海木(darham),米斯卡里(miskal),赛尔(sar)等。有将记载于《回回药方》的方剂与阿维森纳《医典》的记载进行对比,发现《回回药方》方剂的剂量要比《医典》等阿拉伯医书中大25%左右。因此在民族药经典方的文献筛选过程中,一定要对不同度量衡体系下的剂量关系进行比较。另外,各民族医药体系发展状况不同,比如傣族医书对傣药无剂量记载,全凭医师经验使用,因此在剂量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更需要结合医师临床口耳相传的临床检验。

五、数字资源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大量数据库的应用,为文献的筛选挖掘和经典名方的筛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基于知识元的理论,先后建设了藏医古籍本草知识库、中国藏医药电子数据库,可实现藏药的精确检索,应用于基源的考证。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建成“蒙药方剂数据库”,第一期工程收录《蒙医药方剂学》《甘露四部》《蒙医药方汇编》等文献10部,登录方剂4 814个。二期工程收录《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四部医典》等10部文献,登录方剂5 000个。建成了“蒙医药古文献数据库”“蒙医医案知识库”“蒙药方剂数据库”“蒙药查询系统”等。内蒙古民族大学建成了“蒙医学名词数据库”“蒙药标本馆”等数字资源平台。

维吾尔医方面有维吾尔医药古籍资源网络检索平台,包含疾病、本草、方剂、古籍基本信息、名医、术语等6种专题数据库,能够提供智能化检索服务,其中所有古籍均通过维吾尔语言编写。

六、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

(一)数据库建设

构建以藏、蒙、维等若干民族医药为示范的包括民族医药词典数据库、药物数据库等全面、完善、实用型民族医药经典方特色数据库。

数据库的构建主要采用的技术为MySQL,MySQL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是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在互联网网页应用方面,MySQL是最好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RDBMS)应用软件之一,多用户、多线程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数据库服务器,是以客户机 / 服务器结构实现的,由一个服务器守护进程命令mysqld以及很多不同的客户程序和库组成。它能够快捷、有效和安全地处理大量的数据。数据库构建的方法为利用MySQL数据库,通过MySQL关系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而不是将所有数据放在一个大仓库内,这样就增加了数据库的查询速度并提高了灵活性。数据库包括民族医药经典方的方剂出处和源流,处方组成、功效和方解,剂型、制法和用法,基源和用药部位,临床应用等关键信息。

(二)信息平台构建

平台框架采用ThinkPHP框架,使用MVC[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的缩写]模式的设计,良好地保证平台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平台技术方面采用了ThinkPHP、Boootsrap、MVC、MySQL,平台内容方面包含平台首页模块、民族经典名方模块、民族成药模块。其中民族经典名方模块包含基础信息、类方研究、现代对应信息、应用解读和参考文献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