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数字中国:战略路径与未来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数字中国建设标定新方位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中国

20世纪末,在全球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的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演讲中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这一概念,并提到“一场新的技术革新浪潮正允许我们能够获取、存储、处理并显示有关地球的空前浩瀚的数据以及广泛而又多样的环境和文化数据信息”。这个概念的提出,旨在通过建立“数字地球”,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地球信息模型,把分散在地球各地的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取到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从而有利于研究地球上各种信息的内在有机联系。这对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进而管理好地球、保护好地球提出了关键路径。

在同一时期,我国学术界也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概念,其内涵与“数字地球”相近,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等技术对中国范围内的各类自然资源进行数字化,以便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利用。为加快实施“数字地球”的计划,我国许多专家呼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理解和实施“数字地球”计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例如,由北京大学牵头的22家单位、30位专家教授联合提出了《关于启动“中国数字地球计划”的建议》,该建议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与国力适时提出‘中国数字地球’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抢占高科技领域这一重要制高点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提出了《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促进我国科学创新体系的形成3个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数字地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例如,通过建设“数字地球”推动了精细农业的发展、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同时与其相关的融合性技术亦可应用于城市治理、应急事务管理。

总体来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这一阶段理论研究下的“数字地球”指的是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高度融合下,定量化研究地球、深度认识地球、科学分析地球的先进工具[1],应用于农业、灾害预防、军事等方面,进行全球变化预测,实现可持续发展决策。“数字地球”在理论内涵上更多偏向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的概念;在实践方面,“数字地球”建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主要来自地理、测绘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