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楚汉争霸——英雄与枭雄的对决
项羽——勇猛善战,军事天才,一代战神,两军对战,排兵布阵,寻找战机,无人可敌,以“正”克服
一、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项羽打得惊天地,泣鬼神。项羽仅率数万楚军,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最终带动诸侯义军,一起全歼四十万秦军主力——王离的“长城军团”和“章邯军团”。秦军已破,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由此确立了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二、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
彭城之战,项羽打得坚决,更打得巧妙。西楚国都彭城失守,项羽仅率三万精骑回军,疾驰南下,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的进攻方向和进攻时间,拂晓从彭城西部突袭进攻,顷刻间造成“反楚联军”的惊惶混乱,最终打败刘邦的56万联军。
彭城之战,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快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三、荥阳对峙
荥阳对峙,刘邦项羽对峙了28个月。项羽虽然百战百胜,常常打得刘邦鼠窜,但他在荥阳对峙战场中,常常被刘邦牵着鼻子走,到处灭火,打得很被动。最关键的是,项羽缺乏对军事战略的重视,韩信在北方战线的大胜,导致了项羽的最终失败。
荥阳对峙,充分体现了项羽的军事弱点——缺乏对军事谋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视。
四、项羽其人
项羽是军事天才,一代战神,但项羽是人臣之才,一将之才,是可用之人,而非用人之人。项羽的帅才有些不达标,项羽的领袖才能更是远不够。
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的魅力:项羽在两军对阵中体现出来的军事天才和爆棚战斗力,蔑视天下的英雄气概,以及贵族气质,品质。
项羽最终失败全因:政治幼稚;对军事智谋和军事战略缺乏重视,导致军事被动;刚愎自用的性格;迷信武力。
项羽在两军对阵中体现出来的爆棚战斗力和军事天才,令他迷信武力。他的百战百胜,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武力迷信,而对军事智谋和军事战略的忽视。
黥布的叛变,及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的各种策反离间,让项羽对部下的忠诚度产生怀疑,这极大限制了项羽的用人策略——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分兵。而分兵,项羽往往只会让亲近他,却无能力的人掌兵权,不输才怪。
刘邦也经历过部下的背叛——雍齿背叛,曹无伤背叛,魏豹背叛。刘邦也经历过盟友的背叛——彭城战败后,大多数盟友都背叛了刘邦。但,这些不但丝毫未影响刘邦用人,相反,还帮助刘邦的用人之道上升了一个层次——既要用人才,也要根据人才的忠诚度、权力大小、能力大小,该疑则疑,该防则防。刘邦用人,既是形势所迫,不用人才,完全不是项羽对手,项羽能像提溜着小鸡一样提溜着刘邦,也来自于刘邦的自信——明人,刘邦基本能看清部下的忠诚度和能力大小,把他们组合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能极大降低用人的风险。
项羽在识人用人上,远不如刘邦这个人精。项羽手下不乏忠勇之士,但项羽看不透他们,害怕让他们掌了兵权后学习黥布叛变,这导致了项羽用人只能局限在项家将和妻族等亲近他的人。而刘邦用人,知人善任,海纳百川。
项羽既不懂得用阴谋手段诛除异己,也不屑于用阴谋手段,而且以形势论,项羽也不需要搞阴谋手段,并且项羽对阴谋的识别能力也很差。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阴谋手段其实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手段,可以换回多少生命代价。即使不屑于用阴谋手段,那么至少拥有识别阴谋的能力,可惜,项羽这方面的能力也很普通。
项羽政治幼稚:项羽政治幼稚有三方面原因。1.项羽是天生有些幼稚的那种人,天性使然。2.经过长期的人生锻炼,人生经验积累,至少相当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天生幼稚的性格缺点的。但项羽主要还吃亏在太年轻,人生也太顺,没经历过大的挫折,没被社会彻底打入最底层,让他有机会能重新深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世态,认识人,认识人性。而刘邦,天性聪慧狡猾,长期在社会底层混迹,出道时又都快五十岁了。与刘邦这种老江湖比,项羽太缺乏人生经验。缺乏人生经验,看人待事自然会比较幼稚天真。3.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所向披靡。这也导致了项羽遇事决策往往喜欢简单粗暴的武力手段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思考,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楚汉争霸,实质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年人战胜了一个鲁莽天真的青年人。
干大事业的人,一定的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是必须的。越是干大事业的人,越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越需要历练。
五、项羽的影响
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霸王别姬的悲壮,英雄末路时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都使他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项羽的悲剧其实是道德的悲剧,他之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令人感叹、追思怀念,多半在于其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项羽在反秦、灭秦斗争中建立的无与伦比的功勋我们应当给予肯定,同时对项羽在失败中间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军事及性格上的弱点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项羽是一位破釜沉舟永往直前的灭秦功臣,是一位光明磊落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千古义士,是一位面临乌江绝境毅然自刎而绝不肯苟且偷生的壮士,是一位被中国老百姓两千年来不以成败评价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襟怀坦荡失败得令人扼腕叹息的本色英雄,更是一位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六、“彼可取而代也”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话,干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像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里,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称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这是自信,也是自大。“彼可取而代也”,充分显示了项羽的霸气和英雄气概。
“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显示出刘邦的羡慕之情,更显示出刘邦有做皇帝般大丈夫的豪气。刘邦是个有豪气,有大丈夫气概的人。
霸气:霸气指的是一种专横的气势,通常表现为不讲道理、蛮横无理。它不仅仅是勇武雄伟之气,还包括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霸气的人通常自信且具有胆识,敢于冒险和挑战,但也可能显得咄咄逼人。
豪气:豪气则是指英雄的各种品质,如勇气、勇敢、自我牺牲和不自私等。它还包含豪放的气概,表现为一种豪迈的气势和气度。豪气的人通常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勇往直前,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霸气更侧重于专横和不讲道理的气势,而豪气则更注重英雄气概和豪迈的气势。霸气的人可能会显得咄咄逼人,而豪气的人则更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豪气比霸气,层次更高。
霸气,象征着力量和争斗;豪气,代表着气度和精神。豪气比霸气更加大气,刘邦比项羽也更显得真英雄。
七、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指妇女的仁慈心肠,比喻处事优柔寡断,施小恩小惠,不识大体。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羽有时在政治大事上会被情感左右,这叫不识大体,妇人之仁,不够理性。这就是项羽的政治幼稚之处。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所向披靡。这也导致了项羽遇事决策往往爱逞匹夫之勇,喜欢武力手段解决问题,而忽视甚至忽略了政治考量。
情感与理性:每个人都有情感,也会有理性。但在大是大非上,必须理性占上风,不能被情感左右。项羽是个军事将领军事家,更是个政治家,但他有时就是会把情感用错了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