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章 子仲下邳献良策,子轩济南析变局
#第二十九章:子仲下邳献良策,子轩济南析变局
初平三年,春夏之交。徐州,下邳城。
简雍怀着一丝期待,来到了徐州别驾从事糜竺的府邸。糜府算不上奢华,却也雅致清幽,显露出主人不俗的品味。糜竺,字子仲,乃东海朐县大族,家资巨万,为人素有仁义之名,在徐州士人中颇有声望。
糜竺亲自在门口迎接简雍,态度谦和有礼,与陶谦府上的官僚气截然不同。
“宪和先生远来辛苦,竺未能早日拜会,失礼之处,还望海涵。”糜竺将简雍引入客厅,分宾主落座,侍女奉上香茗。
简雍笑道:“子仲先生客气了。雍奉我家主公之命前来,叨扰徐州多日,倒是雍该向先生致歉才是。”
两人寒暄几句,糜竺便屏退左右,直入正题:“宪和先生此来,为青徐联盟之事,竺已略知一二。陶使君年事已高,思虑过多,故迟迟未能决断,还望先生体谅。”
简雍心中一动,听糜竺的口气,似乎对联盟之事并非完全排斥。他试探道:“子仲先生明鉴。当今乱世,诸侯并起,弱肉强食。青州与徐州唇齿相依,若能同气连枝,互为援应,方能在这乱局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家主公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素来敬仰陶使君,绝无他意,只盼能与徐州共抗强敌,保境安民。”
糜竺微微颔首,沉吟道:“玄德公之仁名,竺亦早有耳闻。青州军近年来在玄德公与王宇先生治理下,兵精粮足,百姓归心,实乃一方雄主。只是……唉,徐州内部,人心不齐啊。”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陶使君为人宽厚,却失之于软弱。州中事务,多为下邳相笮融、治中王朗、典农校尉陈登以及中郎将曹豹等人把持。笮融贪婪残暴,一心敛财;王朗迂腐固执,只知空谈经义;曹豹勇则勇矣,却少谋略,且与笮融勾结,狼狈为奸。唯有陈元龙(陈登)颇有远见,然其父陈珪久病,元龙亦难独掌大局。”
简雍听着糜竺细数徐州官场的弊病,心中暗惊,这徐州的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子仲先生,”简雍诚恳地说道,“正因如此,徐州才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援。曹孟德在兖州收编黄巾,号称‘青州兵’,拥兵数十万,虎踞中原,其目光早已盯上了富庶的徐州。一旦曹军来攻,以徐州目前之状况,恐难抵挡。届时,玉石俱焚,百姓遭殃,悔之晚矣!”
糜竺面色凝重起来:“宪和先生所言,竺岂能不知?只是陶使君对曹操尚存幻想,总以为曹操会念及旧情(曹操之父曹嵩曾为陶谦故吏),不忍加兵。殊不知,当今之世,唯实力与利益方是根本,所谓旧情,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那依子仲先生之见,此事可有转圜之机?”简雍追问道。
糜竺思索片刻,道:“陶使君虽糊涂,却也并非全无主见。他最担心的,无非两点:其一,怕引狼入室,担心刘玄德公会趁机夺取徐州;其二,怕得罪曹操,招致大祸。要打消他的顾虑,需对症下药。”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竺有一计,或可一试。我糜家在徐州尚有些薄面,与下邳、东海、琅琊等地的士绅豪族亦有往来。宪和先生可修书一封,详陈与青州结盟之利弊,尤其要强调贵军绝无觊觎徐州之心,只为互保。竺愿联络陈元龙及其他一些开明士绅,共同向陶使君进言。同时,可请玄德公亲笔致信陶使君,言辞恳切,晓以大义,动之以情。若能让陶使君感受到玄德公的诚意与善意,或许能让他回心转意。”
简雍闻言大喜:“子仲先生此计甚妙!若能得先生与元龙先生相助,此事定能成功!”
糜竺又道:“此外,曹操若真有攻徐之意,必然会寻找借口。我听闻曹操之父曹嵩,近日欲从琅琊返回兖州养老,携带家财无数。若其途经徐州,万一有所闪失……”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简雍心中一凛,暗道这糜竺果然不是寻常人物,看得深远。历史上曹嵩之死,正是曹操攻打徐州的直接导火索。
“多谢子仲先生指点。”简雍起身长揖,“雍这便修书,并立刻派人将此间情形告知我家主公。”
糜竺亦起身还礼:“宪和先生客气了。竺亦是为徐州百姓计,为糜氏一族计。若青徐能结盟,实乃两州百姓之福。竺当尽力促成此事。”
两人又密谈了许久,商议了诸多细节。简雍对糜竺的深明大义与远见卓识钦佩不已,心中暗道:“若能将此人招揽至主公麾下,必是一大臂助!”当然,这话他现在只能放在心里。
辞别糜竺,简雍立刻回到馆驿,奋笔疾书,将与糜竺的谈话内容以及徐州的复杂局势详细写下,又附上了自己对结盟前景的分析和建议,派心腹之人火速送往青州平原。
**青州,济南郡。**
王宇的府邸内,灯火通明。他正对着一幅巨大的青、徐、兖、冀四州形势图凝神思索。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标注着各路诸侯的兵力部署、控制区域以及重要的关隘城池。
数日前,太史慈从磐河前线派出的斥候,历经艰险,终于将密信送到了济南。信中,太史慈详细描述了磐河之战的胶着状态,公孙瓒军的颓势,袁绍军的内部矛盾,以及他与赵云的会面和谈话。
王宇看完密信,对磐河战局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他认为,公孙瓒败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袁绍虽然会取得最终胜利,但必然也会付出惨重代价,短期内无力南顾。这对青州而言,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战略发展期。
“子龙啊子龙,”王宇看着地图上常山真定的位置,轻声自语,“公孙瓒非你明主,待其败亡,你又将何去何从?玄德大哥的仁义,子义的交情,能否让你下定决心,来我青州一展抱负?”他知道,招揽赵云之事,急不得,需静待时机。
此时,门外亲兵来报:“启禀先生,平原传来刘琰先生的急信,并有宪和先生自徐州送回的密信。”
王宇精神一振,连忙道:“快快呈上来!”
刘琰的信中,主要是汇报了平原郡春耕后的各项事务进展,以及对曹操在兖州动向的担忧。而简雍的密信,则让王宇眼前一亮。
“糜子仲……陈元龙……”王宇仔细阅读着简雍的信,脸上露出了笑容,“宪和此行,总算没有白费。有徐州本土大族的支持,联盟之事,大有可为!”
他尤其注意到简雍信中提及糜竺暗示曹嵩可能途经徐州之事,心中不由一动:“历史的惯性果然强大。曹嵩之死,看来是难以避免了。如此一来,曹操攻徐,便有了最直接的借口。陶谦老儿,怕是不得不向玄德大哥求援了。”
王宇立刻提笔,给刘备写回信。
在信中,他首先肯定了简雍在徐州取得的进展,认为与糜竺、陈登等开明士绅合作,是促成青徐联盟的关键。他建议刘备立刻亲笔致信陶谦,言辞务必恳切,强调互助共保之意,绝无他图,以打消陶谦的顾虑。同时,也要准备好随时出兵援救徐州的可能。
其次,关于磐河战局,王宇认为公孙瓒已是强弩之末,袁绍获胜只是时间问题。他让刘备不必过于关注,只需让太史慈继续潜伏观察,收集情报,并在适当时机安全撤回即可。关键是利用这段时间,加速青州内部发展。
再次,针对曹操的威胁,王宇认为曹操极有可能在解决完兖州内部问题后,借故攻打徐州。青州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是若青徐联盟成功,则应陶谦之请,出兵援徐,与曹操周旋,尽可能保全徐州,将其纳入己方势力范围或使其成为可靠的战略缓冲;二是若联盟不成,或徐州迅速败亡,则要坚守青州边境,严防曹操东扩,同时也要警惕袁绍在解决公孙瓒后可能南下的威胁。
最后,王宇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建议刘备,在稳定三郡之后,应加大招贤纳士的力度,不仅要招募能臣干吏,更要寻访顶级谋士和统帅之才。他还隐晦地提了一句:“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天下奇才,不知散落何方,若能得一二,霸业可期。”(当然,他知道现在提这个还太早,只是先给刘备埋个引子。)
写完给刘备的信,王宇又单独给简雍回了一封信,指导他如何在徐州继续周旋,如何与糜竺、陈登等人加深合作,并暗示他可以尝试接触一下琅琊诸葛氏(虽然诸葛亮此时尚年幼,但先结个善缘总是好的)。
处理完这些信件,王宇又将目光投向了济南郡的事务。马钧的工坊进展顺利,第一批百炼钢刀剑已经试制成功,锋利度和韧性远超普通兵器。王宇亲自去视察过,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他还让马钧开始研究如何改良马铠和马鞍马镫,以提升骑兵的战斗力。
农业方面,在王宇推广的堆肥法、垄作法等新技术的帮助下,济南郡的粮食产量预计会有一个显著提升。商业方面,随着与北海、平原的商路打通,济南城的市场日益繁荣,吸引了周边郡县的客商前来交易。
王宇深知,乱世之中,钱粮兵马,缺一不可。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为刘备打造一个坚实无比的后方基地。
**平原郡,刘备府邸。**
刘备收到王宇和简雍的信后,立刻召集关羽、张飞、国渊、文肃、李恢等人议事。
“子轩与宪和的信,诸位都已看过了。”刘备神色凝重,“徐州之事,关乎我青州安危,不可不慎。曹孟德狼子野心,不得不防。”
关羽丹凤眼一睁,沉声道:“大哥,若陶谦肯与我等结盟,曹操胆敢来犯,我愿为先锋,教他知道青州军的厉害!”
张飞更是豹眼圆睁,大声道:“没错!管他什么曹操袁绍,敢来惹咱们,便打得他满地找牙!正好俺的丈八蛇矛也有些时日没饮血了!”
国渊则相对冷静:“主公,子轩先生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先促成与徐州的联盟。主公可立刻修书与陶谦,表明诚意。同时,我军亦需做好出兵准备,粮草军械,皆要提前调度。”
文肃补充道:“出兵援徐,名义上是帮助盟友,实则也是为了我青州自身。若能将曹操阻于徐州之外,则我青州可免受战火波及。只是,出兵规模、将领人选、以及与徐州军如何协同作战,皆需细细谋划。”
李恢道:“主公,据我情报所知,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程昱、荀彧、郭嘉(此时郭嘉尚未完全出山,但已在曹操处崭露头角)皆非易与之辈。其军队经历黄巾之乱的洗礼,战斗力亦不可小觑。我军若要援徐,必须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刘备点了点头,心中已有了计较。他当即命人取来笔墨纸砚,亲自给陶谦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阐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表达了结盟互保的诚意,并承诺绝不会干涉徐州内政。写完后,又让孙乾润色一番,用快马送往徐州。
随后,刘备又与众人商议了出兵援徐的具体方案。初步决定,若陶谦求援,将由关羽或张飞率领一支精兵(约五千至八千人,视情况而定),携带元戎弩等新式装备,火速驰援。留守青州的部队,则由另一位大将统领,并加强边境防御。
就在青州紧锣密鼓地为可能到来的徐州之战做准备时,远在磐河的太史慈,也敏锐地感觉到战场的局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袁绍军在几次试探性进攻受挫后,似乎改变了策略,开始深沟高垒,与公孙瓒军打起了消耗战。而公孙瓒军的粮草,已经日渐不支。
太史慈知道,决战的时刻,或许不远了。他必须在公孙瓒彻底败亡之前,安全地将麾下八百青州勇士带回。同时,他也更加留意赵云的动向,希望能有机会在乱军之中,将这位未来的常胜将军,引向青州。
风云变幻,大争之世。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未来的走向。刘备、王宇、曹操、袁绍……这些乱世的弄潮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而青州,这片在刘备与王宇精心耕耘下的土地,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一飞冲天的时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