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研究与儒家伦理建构
更新时间:2025-04-24 19:31:05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中国古典哲学的当代诠释已经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诠释,与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们获得了世界性和更为广阔的当下性。本书全面考察儒家经典《孟子》自近代以来在西方的译介、研究情况,剖析且“解码”其诠释意图、诠释策略、正读与误读缘由,讨论欧美“西学”与“西方孟子研究”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西方孟子研究”与“汉语学界孟子研究”之间的理论互鉴与视域融合,进而为儒家伦理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跨文化视野与眼光。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研究与儒家伦理建构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附录二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术对话与访谈”五则
- 五 小结: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孟子
- 四 论锋又起:陈汉生及其反对者
- 三 批评的分野
- 二 专业汉学奠基之时的“共识”
- 一 问题的提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 第九章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汉语哲学建构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全2卷)
儒学始终影响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嬗变。远古神话传说,已含儒家仁爱精神。“六经”是儒学形成的思想渊源。春秋战国儒家的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形成我国散文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代文人的散文反映了儒家大一统观念。魏晋南北朝淡化名教观,骈文追求审美愉悦。隋唐五代,儒学复兴引起古文运动的兴起。宋元明理学促成古文的正宗地位,然而后期以复古相号召,实属拟古倾向。清前期,散文经世致用的特点,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革的先声。哲学82.7万字 - 会员
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从“儒家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法”“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哲学7.8万字 - 会员
荀子研究(第1辑)
《荀子研究》是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本着荀子“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的精神,以严肃、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荀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海内外交流提供学术平台。本书是第一辑,包括“文本考证与释读”“荀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荀子思想比较研究”“荀子的历史地位与荀学研究”“荀子与兰陵文化专题”“海外荀子研究”几个专栏。哲学17万字 - 会员
费密学案
《费密学案》以学案的形式对明末清初四川新繁著名学者费密(1625—1701)及其思想进行全面研究,以表彰其人。全书主要内容分五部分,一为生平事迹,简述费密人生经历。二为著述考录,对费密存佚著述51种400余卷逐一钩沉。三为学术源流,以家学、师承、交游、门人分类立传,考略费密学术渊源与流传,其中家学5人,师承2人,交游84人,门人35人。四为学术要旨,着重介绍费密“新道统的构建”“中实思想”“尊古经哲学20.8万字 - 会员
宋代《大学》思想演变研究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经过二程、朱子的提升,最终列入四书之中。因此,宋代《大学》思想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事件。本书对二程、朱子、陆九渊等重要学者的《大学》著述进行了仔细的哲学研究,并对卫湜的《大学集说》进行整理,从而梳理出一条《大学》思想发展演变的线索,即从汉唐时期的博学为政之学向宋代修己治人的理学、心学的转变。对宋代《大学》学术史、思想史研究有一定的补白作用。哲学17.4万字 - 会员
百年历史的投影:二十世纪以来浙东学派研究平议
本书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史综述—对浙东学派的重要谱系如婺学、永嘉学派、永康之学、北山学派、东发学派、深宁学派、四明学派、阳明学派、蕺山学派、浙东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百年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更重要的是力图超越或突破一般学术史综述的写作范式,将浙东学派研究置于20世纪历史与思想语境变奏的大背景中,进一步考察百年浙东学派研究迁变的动机和原因,得出“浙东学派研究史折射着20世纪思想观念史”的论断。同时哲学24万字 - 会员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精装版)
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哲学26.8万字 - 会员
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
本书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别是此前中国学者较少留意的朝鲜、日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张栻往来书信做了综合性的疏证与研究。哲学13.4万字 - 会员
先秦诸子与中华民族精神
本书以先秦诸子思想为标的,比较详细地厘析了其中所孕育、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对儒家心性论与中华民族的伦常之道、道家“道—德”论与中华民族的立世之道、庄玄禅的生命体悟与中华民族的生活之道等民族精神的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被孕育、滋生,并茁壮成长起来,是因为它有自己深厚的哲学根基和肥沃的哲学土壤,因此本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哲学底蕴也进行了探索和发掘,考察了其形而上的本体论维度。哲学68.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