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英 法的底牌已被摸清了(1)

对于希特勒来说,几年来的地下活动、隐秘或掩蔽的准备都成为了过去。他终于感到自己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可以公开提出挑战了。

1935年3月9日,德国空军宣布正式成立。3月16日,德国陆军宣布将以国民征兵制为基础,不久后又公布了各项相关法令。其实,德国早就开始行动了。法国政府对此有详细的情报,并在德国行动的几个小时前,提前宣布把兵役延长为两年。对于国际联盟所依据的《凡尔赛和约》来说,德国的举动是一种公开、正式的冒犯。

在此之前,德国或是不动声色,或是巧立名目,并没有公开破坏和约。

而各战胜国为和平主义的假象所迷惑,埋首于自己国内的各种问题,常常互相推卸责任,从没有正式宣布德国破坏或违背了和约。然而,问题发生了,来得是那么的直接而粗暴。

同样是3月16日这一天,埃塞俄比亚政府向国际联盟提出呼吁,抗议意大利的恐吓。3月24日,西蒙爵士与掌玺大臣[22]艾登在这种情况下应邀访问柏林。对此,法国政府认为有失妥当。法国所面临的问题,已不是麦克唐纳一年以前竭力迫使他们要实行的裁军,而是要把义务兵役由一年延长为两年。

按当时普遍流行的看法来说,这实在是一件费力的工作。不但共产党不赞同,社会党也投票反对。当莱昂·布鲁姆[23]先生说“法国工人将奋起抵抗希特勒的侵略”的时候,多列士[24]在亲苏党羽的欢呼中回答:“我们决不容许工人阶级被拖进所谓保卫民主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之中。”

美国对欧洲的一切事务都不愿过问,而且决定再不为欧洲而自找麻烦。

虽然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意见不一,但都认为应对希特勒断然违背和约的举措加以谴责。于是,在国际联盟的主持下,一战主要协约国在斯特雷萨[25]召开了一次会议,对这些问题提出讨论。

当时一致认为,牺牲了好几百万人才得以订立的庄严条约决不允许被公开破坏。但英国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即使和约被破坏也不考虑制裁的可能性,结果导致会议只限于空谈。会议最终通过了一项决议:由单方——即一个方面——破坏和约,是不能容许的,并将请国际联盟行政院公布已暴露出来的情况……

4月15日—4月17日,国际联盟行政院审查了德国实行普遍征兵制这一有违《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出席行政院会议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苏联、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共和国、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墨西哥、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所有国家都赞成不得以“单方”行动破坏和约,并将这一问题提交国际联盟大会讨论。

与此同时,出于对波罗的海地区海军均势的担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也一致表示支持。19个国家提出了正式抗议,却没有一个国家做好不惜在最后关头动用武力的准备——这些反对只能是空口白话!

一旦希特勒控制的德国重整了军备,协约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又不做积极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势必发生。随着日期不断的拖延,我们避免艰苦的战争在第一阶段制止希特勒,以及经过艰难考验在第二阶段取得胜利的希望,都将变得越来越渺茫。

1935年夏天,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恢复征兵。英国不但对此表示默许,还根据另一个协定,准许德国重建海军。如果德国愿意的话,它还可以比照英国的规模来建造潜水艇。此时的德国已秘密地建立了空军,早在1935年春天就已公开宣布其空中实力与英国相当。

德国一直都在秘密制造军械,此时已是第二个年头了。英国乃至欧洲,以及当时还觉得离得很远的美国,即将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拥有欧洲最有效率7000万人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但有严密的组织能力,还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而它正盼望着重新恢复往日的荣耀。在它身后,一个军事、社会和政党性的残暴政权正用力驱赶着它,一刻不得停顿。

终于,希特勒可以随意出击了。对于他的一系列举动,欧洲两个自由的民主国家没有进行有效抵抗。而美国除了富有远见的罗斯福总统以外,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在1935年,原本还有希望获得的和平,几乎完全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了。

墨索里尼在埃塞俄比亚取得了胜利,他公然开始与国际联盟作对,尤其是和英国对抗,结果获得了成功。痛恨并疏远英国的墨索里尼与希特勒联起手来,“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事实上,防止战争或用类似战争的试探来延缓战争,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成功的希望了。对英法两国来说,除了等待战争的到来,就只能尽量做好准备了。

我们也许还有时间来建立一种“集体安全”,而这种集体安全其实是基于各国以武力来贯彻国际联盟决议的决心。就实力而言,民主国家及其附属国要比独裁国家强得多,但与12个月前相比,民主国家的地位被削弱了一半以上。善良的动机若是被惰性和怯懦所束缚,无论如何也敌不过武装起来的邪恶,对和平的真诚渴望也不能成为让千百万平民卷入全面战争的理由。大会中发出善意而软弱的呼喊,不久之后就沉寂了下来,大会的投票作废了,大难一天天逼近。

莱茵兰“非军事地带”是依据《凡尔赛和约》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四条成立的。条文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西岸或50英里内的东岸设防,也不得在这一地区内有任何军事力量,不得在任何时间进行军事演习,或保持供军事动员之用的任何设备。

在这些条文之上的,则是双方从前自由谈判时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在《洛迦诺公约》中,缔约国个别或集体地保证德比和德法边界的永久性。公约第二条规定,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保证不越过这一边界进行侵犯或攻击。如果《凡尔赛和约》第四十二条或第四十三条被侵犯,则这种破坏条约的行为就构成了“无故的侵略行为”,被侵犯的缔约国可因他国在非军事地带内集结军队而要求立即采取行动。这种破坏行为应立即向国际联盟提出,而国际联盟在确定破坏行为属实后,会建议缔约国对受到侵略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1936年3月7日中午,希特勒在提出“二十五年公约”后两小时,宣布准备重新占领莱茵兰。就在抛出这一言论的同时,德国军队已越过边界,进入该区所有的重要城镇。德军到处受到欢迎,而德军将领们却仍担心协约国会有所行动。

为了迷惑英美舆论,希特勒公开宣布这次占领只是象征性的。同时,德国大使向伦敦的艾登先生递交了一份建议书,内容与纽赖特当天上午在柏林交给《洛迦诺公约》各缔约国大使的建议书相同。这份建议书令大西洋两岸所有愿意上当的人大为放心……

成功重占莱茵兰之后,希特勒向他的德国将军们证明,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他的“直觉”是如何高出于普通军人的判断。将领们对他低头了。

作为德国人,他们当然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能够迅速地在欧洲赢得地位,也愿意看到自己从前的敌人被分裂和驯服。这一幕大大增加了希特勒在德国最高权力阶层中的声望和权威,也刺激了希特勒做出更大的尝试。然而,希特勒这样告诉全世界的:“德国的领土野心已完全满足了。”

英美两国一开始没有意识到德国在莱茵兰设防的严重后果。4月6日,我在对外交政策投票时,再一次提到这个问题:

希特勒已经撕毁各种条约,并在莱茵兰驻了兵。现在他在那边有军队,而且准备永久驻扎下去。所有迹象表明,在德国国内及邻近国家,纳粹政权获得了新的威望。但是,事实还远不止于此,德国正在或者即将在莱茵兰地区设防。设防当然需要若干时日。首先,我们听说德国最早修筑的不过是普通的野战工事。但我们知道,德国可以逐步加强这些野战工事,使之更加完备,直至成为像兴登堡防线那样由许多钢筋水泥堡垒和地下室组成的完美防线。

知道这种情况的人就会明白,野战工事和永久性防御工事相比,只在程度上稍有差别。从挖开第一块草皮起,简陋的野战工事可以一直干下去,直到极其完备的防线被最后筑成。

我完全相信,德国与法国接壤的全部边境工事,都将会在极短的时间里筑成坚固的防线。经过三个月、四个月或六个月,一定会有一道极其坚固的防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在外交和战略上会产生哪些后果呢……一旦法国边境出现这样一条堡垒防线,德国就可以在这一战线上节省兵力,它的主力可以突破比利时和荷兰……现在我们来看看东线,莱茵兰设防的后果,在东线可能来得更为直接。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直接的危险,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危机。当这些防御工事完成时,整个中欧的形势也会跟着发生变动。波罗的海各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还必须加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和其他一些国家,在这个巨大的军事建筑工程完工之时,必将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我的这篇警告,很快一点点地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