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英 法的底牌已被摸清了(2)
在占领莱茵兰和建立对法防御工事后,德国接下来显然要吞并奥地利了……(1938年3月13日)在大批德军和奥地利纳粹党人占领维也纳后,希特勒宣布解散奥地利共和国,其领土全部并入德国。
这时,里宾特洛甫[26]先生正准备离开伦敦,回国就任外交部长。张伯伦先生特别在唐宁街十号设午宴欢送,我和我妻子应邀出席作陪。席上共有约16个人,我的妻子坐在桌子的一端,在卡多根爵士的旁边。
吃到一半的时候,外交部的一个信差交给卡多根一封信,他打开信全神贯注地看。接着,他站了起来,绕着桌子走到首相的座位边,把信交给了首相。
虽然卡多根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但我注意到首相有点心神不定。不一会儿,卡多根收回了信并重新入座。后来,我听说信的内容是说希特勒已向奥地利进军,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正迅速地向维也纳推进。
宴会仍顺利进行,没有半点停顿。但不久张伯伦夫人从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了若干暗示,站起来说:“让我们大家到客厅里喝点咖啡吧!”我们陆续走进客厅,在我或者其他一些人看来,张伯伦夫妇显然希望这个宴会赶快结束。
大家都带着一种莫名的不安情绪,只等着和贵宾说再见。
里宾特洛甫夫妇似乎完全没有察觉到这种气氛。相反,他们拉着主人喋喋不休地谈了约半小时之久。有一阵子,我同里宾特洛甫夫人谈起来,我以一种临别赠言的口气说:“我希望英德两国能够保持友好。”她庄重地回答说:“请当心,不要损害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显然,他们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是要拖住首相,使他无法接听电话或办理其他公事,并认为这是一个好策略。最后张伯伦先生对大使说:“对不起,我得去处理急事。”说完,他立即离开了房间。里宾特洛甫夫妇还是不肯走,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托词回家。
我想他们终于也走了。这是里宾特洛甫被绞死前,我同他最后一次的见面。
在奥地利发生的暴行,以及美丽的维也纳连同它的声誉、文化和对欧洲历史的贡献都被征服一事,使我受到很大的打击。在发生这些事件的第二天,即3月14日,我在下院说:
3月12日事件的严重性,并非言过其实。欧洲现在遭遇的一个侵略计划,是经过精心策划,并在时间上作了巧妙安排而逐步展开的。不只是我们,对其他国家来说,都只剩下一个选择:或者像奥地利那样屈服,或者趁我们还来得及采取有力措施,把危险消除!如果无法消除,就想办法对付……如果坐等事态的演变,那我们还要放弃多少可供保卫我们安全与和平的资源呢?
多少朋友将因此离开我们呢?我们还要眼巴巴地看着多少个可能的盟国被陆续推进那可怕的深渊呢?虚张声势的恐吓还要得逞多少次,使恐吓的背后不断积聚力量,变为真正的实力呢?……比如两年以后,那时的德国陆军肯定将比法国强大得多,所有的小国将纷纷从日内瓦溜走,转向日益壮大的纳粹制度致敬,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待遇。那时,我们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又说:
维也纳是从前的奥匈帝国也是西南欧各国的交通中心。多瑙河的一大段现在已落入德国的掌握。
纳粹德国控制了维也纳后,将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对整个西南欧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控制。这会对欧洲的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呢,对于所谓的“国际均势”以及所谓的“小协约国”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我必须说明一下,把小协约国的三个国家分别来看,不过是三个二等的国家,但它们极有力量,联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大强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三个国家都以最密切的军事协定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国的军事力量。罗马尼亚有汽油,南斯拉夫有矿藏和原料,都有庞大的军队。两国的军火主要由捷克斯洛伐克供应。
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名称,在英国人的耳里听来似乎有些怪异。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民主国家,它的陆军虽然只比我们大两三倍,它的军火供应虽然只有比意大利大三倍,但它仍不失为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这个民族有自己的权利,有根据条约规定的权利;他们有一条要塞防线;而且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存意志,以及追求自由的生活意志。
此时此刻,无论军事还是经济方面,捷克斯洛伐克都处在孤立之中。根据和约,汉堡虽然是它对外贸易的通道,但随时可能被封锁。从它开往南欧以及经南欧到西南欧的铁路与水路随时可能被切断。它可能会被迫缴纳毁灭性的过境税,一种完全可以制其对外贸易于死命的税收……除非在势必举行的谈判中达成对捷克斯洛伐克交通安全的保证协议,否则它同外界的交通马上会被切断,或者马上就要被切断。
从南斯拉夫运来的原料以及它与那里的市场联系也许会立即被切断。上周周五晚上的暴行,结果也许会使这个小国的经济生活因此而“窒息”。在所谓的小协约国中心,已经打进一个楔子了。这几个小国,在欧洲有过不受侵扰的生活的权利,正如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在自己家乡土地上不受侵扰地生活的权利一样。
与此同时,苏联人也发出了警报。3月18日,苏联建议举行会议以讨论时局,希望讨论德国如果对和平产生重大威胁时,国际联盟内部应采取什么方法来履行《法苏协定》,哪怕只是商量一个纲要也好。在伦敦和巴黎,这个建议都受到了冷遇。法国政府由于其他事情而被弄得心烦意乱:国内的飞机工厂发生严重的罢工,弗朗哥的军队正在深入到共产党统治的西班牙地区。
张伯伦表示怀疑,他的态度消沉,不但不同意我关于时局危险的判断,也不赞成我对这些危险提出的应对策略。我一直主张,只有成立法、英、苏的三国联盟,才有希望制止纳粹的进攻。
法伊林先生告诉我们,张伯伦首相曾在3月20日写信给他的姐姐,信中流露了他当时的心情:
温斯顿所说的“大联盟”,其实我早就已经考虑过了……我同哈利法克斯谈过,并把这个想法提交三军参谋长和外交部专家研究过。这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设想,在你开始考虑它是否切实可行之前,你会觉得这一设想几乎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但一到具体考虑时,它的吸引力就消失了。只要看看地图就知道,德国如要征服捷克斯洛伐克,无论法国或我们都毫无办法。因此我放弃了向捷克斯洛伐克保证的念头。另外,由于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有条约义务,我们对法国也不能给予任何保证。
无论如何,这总算是一个决定,虽然它是根据错误的推理得来的。现代大国或联盟之间的战争,保卫某个区域并不仅仅只靠同一地区的努力。这涉及整个战线的力量对比。在战争没有开始和战争还可避免的时候,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三军参谋长和外交部专家”当然无需思索就可以报告首相,英国的海军和法国的陆军不可能部署在波希米亚山头阵地,那等于置身捷克斯洛伐克国和希特勒的军队之间。没错,你一打开地图就知道,但如果德国了解到越过波希米亚边境就会引起全欧洲的大战,即使是那时,也还有机会阻止或延缓希特勒进行下一次的进攻。结果不到一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价值便丢光了,希特勒的权力和威望差不多又增加了一倍。
1938年3月24日,张伯伦首相在下院提出他对苏联动议的看法:
英王陛下政府认为苏联政府建议采取的那种行动,其间接的但势必导致的后果,将加强成立排他性国家集团的趋势,就英王陛下政府看来,这种集团的成立,对欧洲和平的前途必然是有害的。
不过,张伯伦首相无法逃避即将面对的残酷事实:当时存在着“国际信任的重大障碍”,英国政府迟早要对英国在欧洲的义务作出明确的解释。我们在中欧将承担何种义务,“一旦战争爆发,参战的国家不会只限于那些承担法律义务的国家。战争将打到哪里为止,哪些国家会被卷入,这些都无法预测”。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虽然“排他性国家集团”仍存在弊端,但不这样做的话,就只有让侵略者各个击破,而且这种想法回避了国际关系中所有的是非问题。
事实上,我们还有国际联盟及其宪章呢!
因此,张伯伦首相的路线明确规定了“向柏林和布拉格施加外交压力,对意大利采取绥靖态度,对法国的义务作严格限制的解释。为了执行前两点,必须对最后一点作慎重而精确的解释”……
希特勒决心把所有日耳曼人结合为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并继续向东扩张。在他看来,英法两国的领导人由于对和平抱有幻想以及没有做好军事准备等原因,都不愿意打仗。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采用了一贯的伎俩。
苏台德的日耳曼人的确有不满情绪,这一点被他利用并加以扩大。
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说,第一次公开攻击捷克斯洛伐克。他说“有1000万以上的日耳曼人生活在同我们边境相邻的两个国家里”,德国有责任去保护这些日耳曼同胞,应该为他们争取“一般的,包括人身、政治和思想的自由”。
由于西方民主国家接受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征服,这就促使希特勒加紧推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