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的来历与衍变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东北人文史观在几个方面发生误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没有“民族”的理念,只是“人”的区分。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史籍中不称“族”而称“人”,中国的《六经》以及《二十五史》直到《清史稿》上都只有肃慎人、女真人、高句丽人,蒙古人,蒙古人将汉人称色目人,等等。“古者,分同姓以珍王,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职贡,使无忘服也。”[29]“人”也只有同性与异性之分。又《国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蒇、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30]从所谓黄帝嫡系后裔姬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史籍记载的骊戎,亦称为“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31],其君却为姬姓,晋公子重耳之母大戎狐氏,也是北狄,但亦姓姬。[32]足见戎狄胡夷之间没有严格民族区分,只有氏族,只有姓氏之别,统称黄帝为“共祖”。再看1885年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没有“族”的概念,只有希腊人、罗马人、桑塔尔人、潘扎人、科塔尔人,只有“人”没有“族”,或有“氏族”没有“民族”。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都在“争认炎黄为始祖”,认祖归宗,没有“族”概念。
有历史文献记载,匈奴、高句丽、鲜卑、女真都在争认炎黄为共同的始祖,统与殷商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无种族血缘之分,这就是东北四大古民族华夏、肃慎、东胡、秽貊,原本是一个民族,只有氏族之别。[33]
西方人把人群划分为“族”,“族群”,使人和人之间有差异而发生对立和歧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民族与种族血统论才从西方传入中国。欧洲的种族血统论,自认为白种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睿智的民族,而亚非的黄种人、黑种人,则是世界上劣等民族,是落后、野蛮的民族;所谓中国人是“东方的野蛮”民族,这就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理由。西方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华夏面临着精神上的“亡国灭种”的危机。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侵略者还欢呼:“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所作所为。”[34]其后我们看到两次世界大战死伤几千万人,看到西方所谓优质民族像屠宰羔羊一样屠杀非洲人和中国人,看清了西方文明的残暴和阴险。直到现在还用种族论挑起中东地区民族战争,大收渔利。百年之后,这种欧洲种族主义中心论,在中国如同鸦片烟一样,盘踞在大批知识界的思想意识之上,在心理上确实承认中国不如西方人,这就培养了某种奴隶主义思想精神,张口西方,闭口西方,张口民族,闭口民族,形成某种依赖意识。另一种,则是种族主义泛滥,和西方种族血统论相呼应,企图在中华民族之间划开几道鸿沟。
200多年过去了,现如今,西方人对中华民族的蔑视、歧视、不公平程度一点也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