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可跟踪实例
一、肉类产品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可跟踪
近年来,有关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畜禽疾病的肉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阻碍到肉食品行业的发展,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国际上,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评价一个国家兽医工作能力和评估无规定疫病区的重要指标,正逐步成为国际畜产品市场新的技术壁垒。欧盟要求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可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从事生产、加工、包装等食品相关部门,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据OIE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78%的国家制定了动物标识相关法规,69%的国家有可追溯管理的法律规定。
肉品供应链包括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在这条链上,通过可视化可跟踪管理,能有效提升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保证质量可靠,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并实现产品的质量可追溯和物流可追溯。而在中国,肉品供应链存在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易断开,并且存在屠宰点分散不利于跟踪监测、集成度不高难以追溯等问题,这给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肉类食品作为典型的易腐食品,其储藏温度是影响货架期的重要因素。在冷藏运输中,频繁的温度波动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最近研究显示,从供应商到配送中心和从配送中心到零售点的运输途中,产品的冷藏温度高于其最佳冷藏温度的里程数占总里程数分别为30%和15%。因此,在肉品冷链中对冷藏温度的监视与控制是肉品流通环节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点之一。
目前,可视化可跟踪的肉类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都是基于Web的集成,来完成数据的采集、传输、共享发布和分析处理。通过在现场利用条码、RFID、温度传感器等技术来达到快捷而准确的数据采集,从而使肉类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过程实现可视化、可跟踪、可追溯。
1.养殖过程跟踪
RFID电子标签(如耳标)被安置在动物活体身上,用于监视、跟踪和记录牲畜从养殖开始到养殖结束的信息,包括来源、品种、饲料、用药、疾病及治愈状况等。据此,养殖场对选育、繁殖、喂养等过程进行科学化生产和管理,对牲畜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以及追查牲畜患病或死亡原因。另一方面,养殖全过程信息记录也为肉食品原料追溯提供源头数据,用户可轻易地追溯到牲畜的父本和母本、病历、饲料方面的信息,从而从源头上信赖肉食品的安全性。
2.屠宰过程跟踪
以屠宰生猪为例,其操作流程包括:进场称重、入场检疫、冲淋、限位电麻致昏、套脚提升、刺杀放血、清洗猪身、头部检疫、落猪浸烫、刨毛、刮毛修整提升、开膛取内脏、内脏检验及清洗、胴体检验、割头蹄、劈半、冲淋复检、过磅等。其中,在割头蹄之前采用RFID技术进行跟踪,包括:标识生猪来源的RFID耳标,以及附在挂钩和电子托盘上的RFID标签。在此之后,将首先在劈为两半的胴体肉贴上条码标签(与耳标相关联),开始采用条码技术对肉制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跟踪。
3.加工过程跟踪
加工企业根据条码标签或RFID标签所包含或检索到的信息,对肉类半成品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分批次确定加工方式、流程及参数,并将加工工艺参数、加工时间、质量等级、保质期、部位、重量等数据写入电子标签。然后,在分割加工后的包装环节中,利用软件将肉品信息加密,并编译成二维条码印制于肉制品外包装。
4.流通过程跟踪
在肉食品的流通运输环节中,通过温度传感器技术的系统集成,实时记录肉食品储存环境的温度变化信息。比如,每隔一段时间自动将传感器信息连同车内产品货箱的电子标签信息,一起发送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再结合GPS定位技术和GIS平台技术,便可在可视化界面中监视到运输车辆的运行状态、运输产品及储存状态等信息,并接收来自系统的报警信号。在仓储方面,利用RFID标签识别托盘、货柜等存放和搬运设备,便可实时监视跟踪库存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库存货物的货架期、库龄、保质期等信息进行计划和控制。在整个冷链流通过程中,应用温度传感器技术可实现对温度的全程监控。
5.销售过程跟踪
在此环节,零售商通过肉食品上的条码信息,可提取其在生产阶段、加工阶段、流通环节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零售商可实现对食品保质期和货架期的科学管理。在消费者买肉过程中,消费者用安装“拍猫”软件的手机拍摄贴于肉包装袋上的标签,即可查询商品信息。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使用短信查询、查询机、上网查询、电话查询等查询方式。
肉品供应链管理的可视化可跟踪要求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之间建立无缝连接,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总之,通过RFID、条码等物联网技术集成,实现肉类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管理可视化可跟踪,建立起产品与来源之间的可靠联系,从而详尽且可靠地回答了“肉从哪里来?中间经过哪些环节?中间环节是如何处理?”等问题,确保餐桌上的肉食品来源是清晰和可靠的。这样的管理方式和系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生鲜蔬菜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可跟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安全、营养和美味”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在人们食物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已经习惯到生鲜柜台购买新鲜食品,但同时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也更严格。然而在中国,由于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高损耗,直接造成了该类产品在市场中价高量少。
解决蔬菜等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信息的获取和共享。只有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能够采集、储存和处理与安全相关的产品信息,才能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放心,也能让企业更好地进行计划和控制。目前,在信息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准确、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可用、信息不可取。
现代农业园区应用温室小气候环境的智能控制系统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采用中央智能控制的自动化灌溉施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作业转变为精准化生产作业,在节约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在此条件下,下面以生鲜蔬菜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的供应链为例,结合各种信息技术的集成,给出一个蔬菜产品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可跟踪的应用解决方案。具体包括,田间作物及作业跟踪、加工过程跟踪、流通过程跟踪、销售过程跟踪。
1.田间作物及作业跟踪
田间作物及其生产作业跟踪,主要针对根茎类、块茎类、叶菜类、瓜果类等蔬菜的生产期间,从整地、施基肥、播种、移栽、养护,直到采收的作业流程跟踪,以及进一步实现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和采收加工跟踪。以温室生产为例,在温室出入口处,通过嵌入RFID阅读器功能模块的智能手机自动采集温室RFID标签信息,员工便可获取温室的基本信息资料;进入温室后,从事田间生产的员工通过手机采集标识特殊植株RFID标签信息,然后在手机中录入当前的农事操作,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提交到系统,便可跟踪到该员工在田间作业的状态信息。通过集成DVR(数字视频监控)技术,企业、政府、客户、消费者可授权在线观看到蔬菜作物正在被选种、播种、施肥、浇水、剪枝、采收等现场视频。
把各种传感技术加以集成,可实时监视蔬菜作物生长的土壤质量、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等重要指标,并在指标超标时发出报警信号。将这些信息连同农残检测指标、病虫害记录、重要成分含量等数据,一起保存在一个数字化田间档案数据库中。据此,便可进行蔬菜作物的跟踪和追溯。例如,如果跟踪发现农药残留超标,严重缺肥,作物生长异常,则通过数字化田间档案查询到田间作业中使用到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使用量及使用方式,再通过仓储管理系统获知有效期、含主要成分比例、来源地等信息,进一步则连接到系统外部的追溯系统,追溯其检测记录、流通记录。
2.加工过程跟踪
生鲜蔬菜在配送前的加工过程大致可分为喷淋、预冷、入库、分级、质检、小包装等环节。其跟踪内容不仅仅是对正在作业的员工的跟踪,还包括对蔬菜的跟踪。对于前者,员工将通过手机采集操作区域的RFID标签信息,然后在手机中录入当前的加工操作,以发送短信的方式提交到系统后被系统跟踪;而对于后者,为了保证不被跟丢,则必须在相邻的两个环节之间建立信息关联。
在喷淋、预冷、入库冷藏、分级的环节,需要把生鲜蔬菜从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或者分流到多个区域,因此也需要跟踪。通过对每一个堆放生鲜蔬菜的区域用RFID标签做唯一性标识,并建立移出区域与移入区域的关联,从而能够追溯到它们在喷淋或采收时的堆放区域。在质检环节,通过将质量检测结果数据与生鲜蔬菜当前堆放区域RFID标签码相关联,便可实现对这一批蔬菜的质量跟踪。在小包装环节,系统通过蔬菜堆放区的RFID码,追溯到蔬菜的生产、加工、质检信息,并生成相关联的生鲜蔬菜产品二维码,打印后贴在包装外表面。通过该二维条码,既可追溯生鲜蔬菜在此之前的生产、加工、质检信息,也可跟踪后续的包装、配载、运输状态信息。同批次采收、同批次加工、等级相同的生鲜蔬菜具有相同的二维条码编码。
3.流通过程跟踪
生鲜蔬菜的流通过程包括:冷库储藏、货运包装、配载、运输、入场。通过集成条码、RFID、温湿度传感、GPS等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冷链配送物流的可视化、可跟踪、可追溯。
在生鲜蔬菜的运输过程中,通过温湿度监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GPS等技术集成,可实现对移动冷藏车厢的温湿度远程监测。当监测到温湿度指标值超过预设报警值时,系统将发出声光报警,并自动向GPS终端发送报警信息,或者以拨打声讯电话或发送短信的方式通知事先设定的联系人。联系人在收到报警后,做出确认回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报警。在可视化平台中,控制中心可获得现场视频,看到蔬菜的储藏环境和新鲜状态。
在对生鲜蔬菜进行货运包装时,系统生成与生鲜蔬菜小包装条码和客户订单相关联的二维码,打印后贴于包装外表面,开始以包装为单位进行跟踪;在配载时,将货运包装上的二维码分别与冷藏车厢RFID码和客户订单建立关联,通过跟踪车厢来实现对生鲜蔬菜的运输过程跟踪和入场自动确认;在运输过程中,通过GPS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跟踪车辆及监视冷藏车厢温湿度指标。
4.销售过程跟踪
在此环节,零售商通过生鲜蔬菜包装袋上的条码信息,可提取其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零售商可实现对食品保质期和货架期的科学管理,消费者则可使用手机拍摄识别、短信查询、查询机、上网查询、电话查询等方式在线查询商品信息,并观看到在产品来源地的生产现场视频。
在可视化可跟踪管理模式下,如果在生鲜蔬菜产品的采购订单与种植地块之间建立关联,则客户便可通过互联网跟踪订单所采购的生鲜蔬菜的生长状况,并能观看到该地块的生产现场视频。这样种菜人、卖菜人和买菜人都可获知所买/卖的生鲜蔬菜的“现场信息”,自然大家都会对蔬菜产品放心了。而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化生产和管理,如科学化种植、货架期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三、服装纺织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可跟踪
自2005年以来,世贸组织在服装纺织业全面取消了配额制,极大地促进了服装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同时也加剧了服装纺织出口市场的竞争。在服装纺织供应链中,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生产加工环节的选址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由此带来了供应链的提前期、快速反应、产品创新等方面问题。
服装纺织供应链包括纤维生产、纤维印染、纺纱、织布、缝制、销售、配送等几大环节。它是全球供应链的一个典型例子。例如,在一个国家生产纤维,然后在其他国家加工成纱,织成布,以及缝制成服装,最后在全球市场销售。在这条链上面临运输距离长、提前期长、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预测困难等挑战,战略上提出了节约成本、缩短提前期、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等迫切要求,其中包括降低库存、采用信息技术、跨地区合作等手段。
实施快速反应是服装纺织业的一项重要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它将提高从生产商或批发商到零售商的产品物流效率,从而可缩短提前期和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这项战略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实现从下游零售商到上游供应商信息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以及在销售终端(POS)采集数据的条码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等。
服装纺织供应链可视化可跟踪系统可分解为四个平台,即数据采集平台、企业层面的数据集成平台、供应链层面的数据集成平台和基于Web的平台。
1.数据采集平台
数据采集装置(如RFID阅读器)被安装在服装纺织加工生产厂的仓库出入口。标签则可贴于托盘、装箱或小包装。实际应用中,目前对托盘或装箱的RFID标签精准跟踪是有技术保障的,但对小包装则还存在一定困难(由于量多、体积小的缘故)。在纤维生产和印染环节,大多数物料都是用托盘进行搬运,因此可用RFID标签贴于托盘进行物料跟踪。在纺纱、织布及缝制环节,可将标签贴于装箱来进行物料跟踪。在将布匹或服装产品配送到零售商的运输阶段,可直接以单件或数件产品为单位进行跟踪。
2.企业层面的数据集成平台
该平台将数据采集系统集成于供应链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围绕企业价值链,相关各项活动与信息技术集成起来,是当前多数企业成功的共同点之一。例如,将数据采集技术(如RFID)与ERP系统和POS系统集成,则可实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数据共享、在线监视和跟踪。
3.供应链层面的数据集成平台
该平台为服装纺织供应链中的企业建立一个集成信息系统,用于上传链上企业的物料或产品生产加工等信息。平台中的数据应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据保持同步,无任何时间延迟。供应链企业有义务选择可共享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储存在中央数据库,如由电子产品编码信息服务(EPCIS)中心提供的数据集成和共享服务。
4.基于Web的平台
该平台是一个基于Web的信息共享入口,向服装纺织供应链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企业可通过Web浏览器搜索链上的信息。在加工生产环节,供应商的库存水平、配送状态及零售数据均可显示于该平台。
服装纺织供应链可视化可跟踪要求链上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在供应链层面共享某个企业的数据信息应当向整个供应链开放,而不仅仅是该企业的上游供应企业和下游直接客户。也就是说,凡是属于服装纺织行业的制造企业,都可获得关于产品销售的详细数据。这在战略上有利于供应链企业更好地配置资源。
服装纺织供应链可视化可跟踪,有利于链上各项功能及相关活动更好地进行协调与整合。供应链企业能够轻易获取订单、生产、库存、配送运输、全球销售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当然,这些数据可能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
目前,实现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可跟踪的目标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例如将企业内部的管理可视化可跟踪系统集成到整个供应链是个难题。这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形成,在链上进行可视化可跟踪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障,供应链系统的建设目标定位更多的是通过认证而不是保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