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产业竞争绩效到垄断绩效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只有竞争才能增加产量、降低价格、避免社会福利损失,所以竞争是提高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适度的符合专业化协作要求的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需要,竞争性的市场能够达到效率的优化。相反,垄断则会使产量减少,垄断企业进而控制价格,从而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因此政府需要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尽量减少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被摆在了第一位,究竟应该选择竞争还是垄断成了两难选择。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许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趋于垄断的同时并没有受到反垄断的“诘难”。沃尔玛在世界500强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多次位居规模最大企业的位置,而且将同产业其他企业远远抛在后面。2009年的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其他5家综合商业企业的规模加总才能和沃尔玛相抗衡。这并没有阻碍沃尔玛的进一步扩张,2010年沃尔玛仍然摘得世界500强企业第一的桂冠。一向标榜反垄断的美国政府并未对沃尔玛采取任何措施,因为沃尔玛从全球为美国赢得了利益,在美国政府看来垄断绩效比竞争绩效更重要。
再如,曾经喧嚣一时的强行拆分微软公司案最终被否决,微软公司得以逃脱一劫。众所周知,当时美国司法部已认定微软有垄断之实,违反了反垄断法。显然,美国已经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不再是一国之内的竞争那么简单,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国际竞争舞台,保留微软公司是美国重振国际竞争地位走出的重要一步。不仅如此,早在1996年美国为了和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竞争,将当时世界上两大航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合并后的波音公司,独占全球飞机市场65%以上的份额。
众多事实表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企业追求垄断利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化竞争使更多的企业通过垄断来提高企业利润,而该产业也通过垄断获得更高的绩效。通过第3.3节和第3.4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500强、美国500强乃至世界500强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部分产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寡头垄断趋势明显,这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高的垄断绩效提供了前提。
显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部分产业的市场结构正呈现出寡头垄断的趋势。这种寡头垄断抛却了许多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很难登上国际竞争舞台。所以,尽管可以看到某产业有众多企业,但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却只有那么几家。即使这样,在这仅仅几家企业中有些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在不断提高,例如通讯设备、综合商业、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等产业。与此同时,全球性的寡头垄断企业也在不断出现,例如前面提到的沃尔玛;信息技术服务业的IBM(2009年IBM的销售收入是该产业中第二大企业Accenture的5倍);能源业的Gazprom和E.ON(Gazprom为俄罗斯企业,E.ON为德国企业,2009年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第三大企业的3倍和2倍左右);金属产品业的ArcelorMittal和ThyssenKrupp(ArcelorMittal为卢森堡企业,ThyssenKrupp为德国企业,2009年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第三大企业的3倍和2倍左右);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业的惠普(2009年惠普的销售收入是位居第二的戴尔的销售收入的2倍左右);通讯设备业的诺基亚(2009年诺基亚的销售收入是该产业第二位的2倍左右)等等。
总之,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部分产业趋于寡头垄断;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企业竞争模式,垄断绩效对各国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制定相关产业组织政策时必须准确把握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