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章结构与研究创新
一、文章结构
本书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七章。
导论主要提出本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中国语境下著作权观念的演进问题。提出此问题的根本背景在于,作为舶来品的著作权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中国在著作权保护问题上一直饱受外界的压力和指责。中国对此的直接反应则是不断修法和加强执法。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期间,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守法应成为更为重要的目标,而守法与著作权观念的提高密切相关。本书即着力于此。导论还介绍了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
第一章定义本论题下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历史分期问题,例如,著作权和版权的概念辨析、中国著作权制度发展历程的分期、著作权观念的概念等基本问题,为研究设定边界。
第二章研究萌芽时期的著作权观念,包括宋、元、明和清前期,但主要集中讨论宋朝的情况。宋朝是中国著作权制度发展史上不可回避的一个朝代。学界大都公认宋朝存在一些与著作权保护相关的现象,它们构成中国著作权制度的最早起源。宋代著作权问题的产生,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全面发展的产物。本章着重论述了著作权观念在宋代萌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论述了我国著作权制度从其萌芽开始,就走上了与西方知识产权制度根本不同的道路。
第三章研究我国晚清时期的著作权观念。到了晚清,在外部压力增强、著作权观念成长、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变、民族资本向出版业的投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10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成文的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在对待著作权保护问题上,当时各方进行了激烈的博弈,不同的著作权观念对催生《大清著作权律》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政府将建立著作权制度作为思想控制、利益交换的工具具有突出的影响。
第四章研究民国时期的著作权观念。辛亥革命建立起的中华民国,虽然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国体,但与封建专制依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著作权制度的建设上,中华民国时期依然处于建立时期,此时的著作权观念与晚清时期相比,既有共点,也有差异,但加强思想控制成为官方著作权观念中的突出特点。
第五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著作权观念。自新中国的成立至1979年这段期间,它是中国著作权制度发展的停滞时期,著作权观念也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政府对著作权的观念起绝对性的主导作用。
第六章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著作权观念。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著作权立法渐趋完备,著作权观念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本章详细讨论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权观念,政府的著作权观念依然是最有影响,并且是最重要的。
第七章探讨著作权观念在中国的未来。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继续遵循社会结构决定观念水平的思路,借鉴西方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探讨中国著作权观念水平的提升之道。
结语是总结全文。
二、研究创新
中国著作权制度发展路径与西方的完全不同,这就确定了不能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书摒弃西方中心主义,打破“冲击—回应”的研究框架,确立“在中国发现历史”的研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从社会结构出发,结合中国著作权制度发展过程,考察中国著作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系统研究社会各界的著作权观念,寻找促进著作权制度顺畅运行的观念因素。这是以往研究的空白或者不足,本书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结合中国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历史,系统梳理政府、传播者、作者和使用者的著作权观念的演进过程,论述各种著作权观念在中国著作权制度发展史中的作用,尤其论证了政府的著作权观念在整个著作权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目前中国著作权制度困境的症结所在。
第二,揭示中国的著作权制度并非来源于封建特权,分析中国著作权制度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本土资源,强调挖掘支持著作权制度运行的本土资源,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未来著作权观念的变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