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隆胸术后并发症

一、乳房内假体植入并发症
(一)出血及血肿
【原因】
1.剥离腔穴的层次不清楚,损伤胸大肌与胸小肌内的血管。
2.剥离时使用了锐器或动作粗暴损伤了肋间动脉穿支。
3.手术中出血点小,未能彻底止血。
4.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5.术前服用了阿司匹林以及含有环氧合酶抑制剂的药品。
6.凝血块由于咳嗽或Valsalva操作等所致的脱落。
【临床表现】
该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4~48小时,患者常表现为患侧乳房肿胀、瘀斑及张力增大等症状,查体发现乳房不够柔软,而是肿胀,张力大,尤其负压引流观察时引流量较多,并不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此时应考虑可能有出血及血肿。最常见的出血来源是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或肋间动脉的小细动脉分支。皮下组织发生血肿时,血块的吸收过程中会产生纤维化的后果,皮瓣会出现僵硬,因此一旦有明显的血肿发生,应及时清除淤血及血块并放置引流。
【诊断依据】
1.患侧乳房不适、肿胀。
2.查体患侧乳房肿胀、瘀斑,引流量持续增多。
3.B超辅助检查。
【治疗】
少量出血及小的血肿一般机体可以自行吸收;大量出血及较多血肿,二次手术,取出乳房假体,清除血块,充分止血后再将假体放入。必要时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或负压吸引。
【预防】
1.剥离层次要准确无误。
2.尽量不使用锐器,剥离时动作轻柔,严格止血。假体囊腔要钝性分离,避免过多的组织损伤。
3.不应在月经期间手术。术前应做血细胞及出凝血时间的检查,排除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术前2天应用VitK 10mg/d。
4.术中囊腔制备完毕后,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植入囊腔内止血,术后放置负压引流。
(二)形态不良
【原因】
1.乳房位置过高 由于经过腋窝横皱襞切口的手术时剥离不当,尤其是在胸肌下附着点及下外侧胸肌筋膜分离不充分造成的,但皮下范围的剥离不要过度。
2.乳房分别向外侧张开,两乳头距离过宽。原因是胸大肌在胸骨边缘附着紧密或是术者担心损伤胸廓内动脉穿支而分离不充分,有时由于麻醉不充分,受术者疼痛,影响了胸大肌在胸骨边缘内侧的剥离。
3.乳房外下部或是内下部凹陷,由于内外下部剥离不充分所致。
【临床表现】
乳房位置过高是隆胸术后最为多见的形态不良;乳房分别向外侧张开,两乳头距离过宽;乳房外下部或是内下部凹陷,有时内外部同时凹陷,致使乳房上宽下窄,形状偏长;乳房假体位置的异常及假体大小都会影响乳房的形态美。
【诊断依据】
乳房的外形以及查体。
【治疗】
如假体位置移动,早期可以经过外部加压包扎等治疗;无改善者再次手术,取出假体,重新剥离囊腔。
【预防】
1.手术前设计画线要对称准确。
2.经腋窝或较高位腋前皱襞切口的手术,尤其注意胸肌下附着点及下外侧胸肌筋膜分离,皮下范围的剥离不要过度,胸骨旁及内外侧部的分离可反复多次进行。
3.如无特殊剥离器械或代用器械时,宜选取乳房乳晕周围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或低位腋前皱襞切口,以方便剥离。
4.假体置入后,应在乳房上极轻轻推压乳房假体,然后仔细观察术后乳房的形态,若有些部位凹陷或膨隆时,应用示指或剥离子剥离,调整乳房的形态直到满意为止。
5.术后固定包扎时,应特别注意在乳房假体上外方放置足够的棉垫或纱布敷料。
6.打开胸带后,若乳房假体上移,可适当向下推挤复位。考虑到上臂的活动、胸大肌的收缩,应立即在假体上方胸部用带尼龙搭扣的较宽的松紧带固定7~10天左右,禁止上肢剧烈运动2~3周。
(三)乳房下垂
【原因】
由于乳房假体形成的囊腔过大,超过乳房下皱襞所致。可发生于假体过大的受术者。
【临床表现】
由于假体过大导致乳房下垂,两侧乳房不对称。乳房下垂的分类方法很多,依据乳房下皱襞与乳房下极关系进行分类。根据乳房下皱襞与乳房下极的关系,把乳房下垂分为4种类型:①轻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下皱襞1~2cm;②中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下皱襞2~3cm;③重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皱襞4~10cm;④特重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皱襞10cm以上。
【诊断依据】
乳房下皱襞与乳房下极关系的改变。
【治疗】
依据下垂程度,乳房形态,皮肤松弛程度以及受术者的意愿等综合因素,重新设计手术,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如乳腺组织悬吊法,经乳晕切口乳腺组织悬吊法。
【预防】
依据受术者乳房的大小,形态等选择合适假体,术中固定好假体,防止假体位移。
(四)纤维囊形成
【原因】
纤维囊及包膜挛缩的原因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血肿或感染,术后血肿的形成,机化并纤维化。
2.假体表面吸附有尘埃、棉纱及滑石粉等。
3.手术操作粗暴,组织损伤严重。
4.剥离腔隙空间太小,张力过大。
5.硅凝胶渗出至组织中。
6.受术者个体差异,对异物的反应较重等。
7.无临床表现的感染,在纤维囊内发现表皮葡萄球菌,该菌虽不能致感染症状,但能致包膜收缩。
8.与迟发性乳房假体周围小血管破裂等有关。
乳房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有医源性原因,也有材料本身的原因或不明原因。
【临床表现】
乳房重建术后假体纤维囊形成是较为多见的迟发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机体对异物产生的包膜一般在3周内形成,包膜的挛缩一般发生在3个月至1年左右。乳房包膜纤维囊挛缩率各家报道不一致,相差较大,国外报道高达20%~40%,国内报道发生率在4%~10%,大大低于国外报道。隆胸术后出现纤维包膜挛缩后表现为乳房变硬、变形,手感差。
临床表现为乳房基底部收缩、变小,前突呈锥形或蘑菇状。收缩多从外上侧开始,呈卷帘样往下扩展。它直接影响隆胸术后的效果。
Baker(1975年)提出的隆胸术后纤维囊分级有参考价值,标准如下:Ⅰ级:乳房柔软,如同没有手术的正常乳房;Ⅱ级:轻度变硬,乳房假体可扪及,但外表看不出来;Ⅲ级:中等硬度,乳房假体容易扪及,并能看到;Ⅳ级:高度硬化,疼痛敏感,假体扭曲。
【诊断依据】
1.乳房基底部收缩、变小,前突呈锥形或蘑菇状。
2.触诊乳房变硬、变形,手感差。
3.钼靶X线可示假体周围有厚的环带,可有钙化点并有假体变形的表现;B超亦可示中等回声的厚带状结构。
【治疗】
纤维囊挛缩一旦形成,非手术治疗很难奏效,应于麻醉下将囊壁切开,取出乳房假体,将韧厚的囊壁作橘子瓣样切开松解,或作橘子瓣样条状切除松解,甚至可将基底部一周的包膜完全切除,重新扩大腔隙。如受术者对异物敏感,则不宜再植入乳房假体。
【预防】
1.手术操作应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
2.剥离腔隙应足够大,减少张力。
3.术中止血彻底,防止血肿形成。
4.腔隙内放置激素类药物,抑制结缔组织生长。
5.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1周,如发生感染应及时将假体取出,待炎症控制3个月后再次植入,术后6个月坚持乳房按摩,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目的是使容纳乳房假体的纤维包膜囊加大。
6.选择高质量的假体,术前认真清洗,避免假体表面有污物、棉纱等黏附。
(五)假体外露
【原因】
1.切口发生感染、裂开。
2.没有分层严密缝合以及缝合层次过少。
【临床表现】
假体外露比较少见。假体外露多发生于乳房后间隙隆胸,外露部位以内下象限为主。常发生经乳房下皱襞切口假体置入者,由于乳腺下极的边缘只有皮肤和皮下组织覆盖,如切口发生感染、裂开,或假体植入过浅,没有分层严密缝合以及缝合层次过少,以及出现硅胶囊皱褶,形成棱角而导致长期的慢性切割致假体外露。
【诊断依据】
1.受术者感觉不适、发痒,搔抓后假体外露。
2.查体发现局部红肿,有时有脓液渗出,假体外露。
【治疗】
手术沿裂口周围作梭形切口,取出假体,彻底清理脓液,抗菌盐水冲洗,间断缝合各层组织,并放置引流,加压包扎,术后切口一期愈合,1年后可再次行乳房假体隆乳术。
【预防】
1.对于乳房及胸大肌明显发育不良的患者施行隆乳术时,由于乳腺组织及胸大肌肌层薄弱,在分离胸大肌下腔隙时,要尽量避免将胸大肌内下侧的肌肉起点完全撕裂。对于胸大肌发育厚度不理想者,术中选择胸大肌入口时,最好取偏外上象限的部位。
2.假体型号的选择不宜过大,腔隙的分离在保证不撕裂胸大肌的条件下,要游离充分,以免假体植入后张力过大。
3.分离置入腔隙要足够大,假体要充分展开,充盈饱满。
4.术中缝合牢固,层次清晰。
5.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典型病例】
患者,20岁,身高 160cm,因双侧乳房发育不良,于 1994年9月份在某门诊行经乳晕切口胸大肌后隆乳术,盐水注入型硅胶囊假体200ml。1995年6月自觉左侧乳房下部皮肤发红、发痒,搔抓后破溃,假体外露,因害羞未及时诊治而并发感染。来院时乳房下极有4cm×5cm 的圆形裂口,可见外露假体,裂口周缘的皮肤明显充血,挤压乳房则有稀薄脓性分泌物由裂口溢出。手术沿裂口周缘作梭形切口,取出假体,见患者胸大肌肌层薄弱,下极肋骨附着点完全撕裂,囊腔内纤维包膜布满脓苔,予以彻底搔刮,抗生素盐水冲洗,间断缝合各层组织,并放置引流管,术部加压包扎,术后切口一期愈合。
(六)假体肉芽肿
【原因】
硅胶由于外力破裂,或术中不慎刺破,或假体置入时间过久等导致硅胶颗粒外漏,使周围大量巨噬细胞聚集,构成边界清楚的巨大结节状硅胶肉芽肿。
【临床表现】
假体肉芽肿极少发生。为硅凝胶假体破裂后引起,并伴包膜挛缩。有乳房不适,硬结块、压痛变形,活动度较差。肿块界限不清,触之像癌。切除后肉眼观特点:为半透明状有光泽的胶样物质,中间夹杂多样纤维瘢痕组织。镜下可见乳腺小叶结构零乱,硅凝胶弥漫分布在纤维组织及乳腺小叶内,部分乳腺小叶增生,腺泡上皮生长活跃,失去腺腔结构,伴炎细胞浸润及慢性肉芽肿改变,小叶内纤维组织胶原化,并可见纤维瘤形成趋势。部分组织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组织中充满胶样物质,周围有异物巨细胞、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透明变性,胶样物质呈紫蓝色或淡蓝色、质致密、着色不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可见乳腺腺病及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
【诊断依据】
1.有假体破裂史。
2.有乳房不适,硬结块、压痛变形,活动度较差。肿块界限不清,触之像癌。
3.实施细胞学穿刺检查,病理细胞涂片。
【治疗】
Kulber 等对23 例硅胶假体隆胸术后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者进行淋巴结活检,发现有7 例硅胶肉芽肿与乳腺癌同时存在。一旦确诊,手术治疗。
【预防】
1.术前仔细检查假体有无漏液,暗伤等;
2.术中避免刺破假体;
3.尽量减少外力对乳腺损伤;
4.预防性的置换旧的硅胶假体。
【典型病例】
8年前因乳房过小,行腋窝切口,160ml硅凝胶假体胸大肌下置入术。2年前曾有右胸部外伤史,当时无红、肿、痛,仅稍有变形,现因右乳房包块而入院。查包块边界尚清,稍可活动,有轻压痛,腋窝淋巴结未触及。术中见假体已破裂,腔内积有硅胶液,囊腔外下、乳腺内右上方分别有一大小约3.5cm×2.5cm×2.5cm及1.5cm×1.0cm×1.0cm的包块,质软、有弹性、边界清楚,包块切面呈浅黄胶冻样。取出假体后,将硅胶液刮除冲净,完整剥除纤维包囊,彻底止血,再置入新的假体。术后随访2年,形态良好,质感佳,无任何不适。肿物光镜下示,硅胶颗粒周围大量巨噬细胞聚集,构成边界清楚的巨大结节状硅胶肉芽肿,巨噬细胞吞噬硅胶颗粒后,细胞核被挤到细胞边缘,整个细胞呈现泡沫状。
(七)假体破裂或假体渗漏
【原因】
1.假体的质量问题,术者术前尤其注意检查假体盘底与假体结合处是否有问题。
2.术中损伤,尤其缝合不慎刺伤假体。
3.假体的包囊切除过程中可能引起假体的破裂。
4.有薄弱点或暗伤的乳房假体,因受术者的剧烈运动或乳房部位受到过反复挤压使薄弱点或暗伤逐渐加重乃至破裂。
5.乳房假体团褶处因反复运动而破裂。
6.其他原因,如纤维囊钙化并与假体囊壁持续摩擦损伤假体,如有外力的作用会增加破裂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
一般假体置入8~12年后假体破损率为63%~100%,而且渗漏的游离硅胶对人体健康可能有危害,因而许多专家建议假体置入后8~10年应该预防性取出。
假体一旦破裂,其内的硅凝胶便会溢出至纤维囊内,使硅胶假体变小,乳房外观塌陷。由于硅凝胶对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将出现组织反应。乳房胀痛变硬,乳头移位,乳房变形或变小等乳房外形的变化。如在皮下,可表现为红、肿,在深部则有胀而不适的感觉。但纤维囊形成牢固后,假体再破裂则无明显不适。钼靶X线对硅凝胶浸入组织者诊断的准确性高达90%,征象为众多与假体分离的球状团;硅凝胶外流形成的逐渐变细的图像;假体体积变小;假体边界不清;假体密度不均。多普勒超声征象:双侧假体失去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假体囊前后径缩小,囊壁皱缩,向内凹陷或连续性中断,假体囊周围见片、团状无同声区,假体囊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囊外组织见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合并感染者血流信号较明显。
【诊断依据】
诊断目前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与钼靶X线检查。Cohen指出以下标准:
1.假体置入超过12年;胸部创伤史。
2.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变硬,乳头移位,乳房变形或变小等乳房外形的变化。
3.假体邻近出现结节包块。
4.乳腺成像阳性。
【治疗】
一旦发生假体破裂,应在无菌操作下取出假体,清除硅胶。硅胶吸附力很强,故需用大刮匙对囊内壁反复搔刮,同时使用湿纱布反复擦拭,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尽量清除干净。清洗干净后,可立即重新置入新的乳房假体,或闭合创口,引流,愈合3~6个月后再行手术。
【预防】
1.选用优质的假体对减少假体破裂有重要意义,术前术中严格检查乳房假体。
2.不宜以锐器接触乳房假体,以防刺破假体。
3.术中置入假体时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操作。
4.缝合层次切口时注意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以防暗伤。
5.假体置入8~10年后应该预防性取出。
(八)上臂疼痛
【原因】
可能由于肋间臂神经受压所致。
【临床表现】
隆胸后上臂疼痛,罕见。表现为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烧灼感或痛温觉迟钝。
【诊断依据】
隆胸术后上臂疼痛。
【治疗】
可接受理疗、神经封闭等。
【预防】
熟悉神经分支及走行,术中避免引起肋间臂神经受压的操作。
(九)感染
【原因】
1.术前假体的消毒不严格,手术器具及手术室空气消毒不彻底。
2.手术操作无菌观念不强。
3.乳房邻近组织有炎症并未能控制。
4.受术者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术后血肿形成,皮肤坏死,切口裂开等。
【临床表现】
感染是乳房假体隆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隆胸术后感染可能引起较严重的全身症状,感染后假体的包膜会增厚,其挛缩率增高会导致乳房硬化。
隆胸术后出现感染,常在术后7~10天明显。感染可以是表浅的,亦可出现在深部组织内。感染的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发红、肿胀,切口区发红甚至有渗液,体温高达38℃以上。如涉及假体,则会伴有乳房假体移动导致的疼痛,亦可表现为没有假体移动时出现的乳房异常肿胀和疼痛。同侧的腋窝淋巴结肿大、触痛。
【诊断依据】
1.乳房皮肤发红,乳房肿胀,乳房区疼痛,体温38℃以上。
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增高。
【治疗】
一旦发生感染,特别波及受床腔隙时,应尽早将假体去除,彻底清洗干净,通过放置低位引流并术后给予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再次植入假体应在控制感染3~6个月后进行。
【预防】
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乳房邻近组织若有炎症应于术前进行处理。
2.乳房假体必须高压灭菌消毒,不可使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3.严格手术室,术者的无菌观念与无菌操作。
4.术中尽量减少创伤,止血彻底,防治血肿,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5.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二、横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后并发症
(一)皮瓣坏死
【原因】
1.皮瓣切取范围过大,超出血供范围,造成边缘坏死。
2.少数由于血管扭曲,张力过大,手术操作时损伤血管或因少数血管解剖位置异常而误伤引起。
【临床表现】
皮瓣坏死是乳房再造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坏死率可高达26%。主要原因是皮瓣切取范围过大,超出血供范围,造成边缘坏死;少数由于血管扭曲,张力过大,手术操作时损伤血管或因少数血管解剖位置异常而误伤引起。
当转移后皮瓣或肌皮瓣动脉血供不足时,组织呈苍白色,静脉回流迟缓时,皮肤发绀呈青紫色,静脉回流障碍较动脉供血不足多见。轻度血液循环障碍时皮肤呈紫红色,较重者伴有水疱,更为严重时呈紫黑色,位置多在皮瓣或肌皮瓣的远端或边缘处,术后第1天即可发生,逐渐加重并扩展范围,但5~6天后多可逐渐稳定,范围不再扩大。皮肤呈紫红色的部分可能恢复正常,表皮在10~14天后干燥脱痂,黑紫色部分最后多形成干性坏死区,坏死部分逐渐脱落,致手术不同程度的失败。
【诊断依据】
1.术前皮瓣切取范围过大。
2.皮瓣或肌皮瓣皮肤颜色变化。
3.干性坏死区形成及坏死部分逐渐脱落。
【治疗】
1.早期发现皮瓣或肌皮瓣远端青紫或术中创缘皮瓣不出血,指压反应迟缓时,可用温生理盐水热敷,如无效可将皮瓣或肌皮瓣原位缝合,做迟缓处理。
2.术后12小时内发现皮瓣血供差,可检测包扎敷料,观察蒂部有无扭曲,用75%乙醇纱布湿敷,运用扩血管药。
3.24小时内可试用高压氧舱治疗。
4.48小时后如缝合的皮缘坏死时,应剪除坏死皮缘及皮下脂肪层,使引流通畅,防治皮瓣或及肌皮瓣下积血积液,以保证整个皮瓣或及肌皮瓣的成活。
5.坏死界限不清楚时,应等待坏死界限清楚后,再作清创,期间局部涂敷抗生素软膏。
6.坏死界限明显,应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重新塑形。对坏死组织范围大,塑形后再造乳房体积过小者,可以二期皮瓣下置入乳房假体。
【预防】
1.选择合适的患者很重要,吸烟、肥胖、腹部瘢痕以及高龄等因素对肌皮瓣有一定影响。
2.严格掌握皮瓣或肌皮瓣的设计,考虑适当的比例、范围。
3.术中操作轻柔并熟悉解剖,防止在靠近蒂部位置时损伤腹壁上血管。
4.转移皮瓣或肌皮瓣时注意防止扭曲或过度牵张。
5.术中彻底止血,腹壁及胸部分别放置引流,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及量,如怀疑血肿形成,及时探查,清除血肿。
(二)腹壁薄弱和腹壁疝
【原因】
1.患者的年龄、体态、腹肌力量,是否吸烟以及术者手术技巧。
2.采用腹直肌全长的肌皮瓣再造术。
3.术后进行性腹壁薄弱,支配残余腹直肌的肋间神经痛损伤,导致肌肉力量不平衡。
4.切口张力过大,术后继发的伴有严重呕吐的腹部并发症。
【临床表现】
多见于腹直肌全长的肌皮瓣再造的乳房患者,忽视腹壁的修复,可能出现腹壁疝。腹壁薄弱表现为腹壁整体膨隆,腹壁疝表现为供区腹部凸起,形成腹壁疝囊。肿块突出时患者有下坠感,伴有胀痛或牵扯性腹痛。如发生疝嵌顿或绞窄则出现腹痛,腹胀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诊断依据】
1.腹壁整体膨隆,腹壁疝囊,有时伴有腹痛、腹胀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2.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
腹壁疝一旦形成很难保守治疗。腹壁疝发生嵌顿和绞窄的几率较高,一旦确诊,只要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就应予以手术治疗。
【预防】
1.在闭合腹直肌前鞘时,对侧腹直肌前鞘同样缝合再加腹壁疝修补网片加固,防止了腹壁疝的发生,同时达到了缩紧下腹部,腹壁整形的目的。
2.麻醉清醒前,要先用腹带包扎,且处于屈髋屈膝位10~12天。
3.吸痰时,按住腹壁防止拔管时呛咳,腹压增大导致腹壁缝线崩裂。
4.术后防止便秘,咳嗽等腹内压急剧增高的情况。
5.术后3~6月内穿戴弹性绷裤等。
(三)脂肪液化
【原因】
1.脂肪液化与患者的肥胖体形有关。
2.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
3.脂肪组织脆弱,血供较差。
4.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临床表现】
横腹直肌肌皮瓣携带大量的脂肪组织,而脂肪组织脆弱,血供较差。因血供不良或组织液化,易于发生缺血变形或坏死液化。
脂肪液化坏死可表现为红斑、发热和疼痛。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急性炎症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消退,一般有触痛,大量的脂肪液化可扪及波动感,注射器穿刺,可抽出液化脂肪,随着时间的延长被吸收,可形成硬块,可伴有乳房畸形。辅助渗出液或穿刺液涂片镜检,B超及CT等检查。
【诊断依据】
1.脂肪液化坏死可表现为红斑、发热和疼痛。
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3.辅助渗出液或穿刺液涂片镜检,B超及CT等检查。
【治疗】
1.少量的脂肪液化可自行吸收,不予处理。
2.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置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使切口愈合。
3.渗液较多,则要敞开切口,必要的清创,填塞纱布条引流,并以盐水纱布湿敷。直至切口肉芽组织长满后行Ⅱ期缝合,在治疗期间口服或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防】
1.肥胖患者慎用电刀。
2.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
3.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无效腔。
4.对于肥胖患者,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四)切口裂开
【原因】
1.营养不良,组织修复的愈合功能低下。
2.切口缝合技术有缺陷,如缝线打结不紧,组织对合不全等是导致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
3.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切口的血肿和化脓感染。
【临床表现】
切口裂开的部位多位于受区边缘和缝合时张力过大的供区。切口裂开大多发生在术后8~10天,也就是在皮肤拆线后1~2天,少数者可在术后2~4天内发生。多在一次突然腹内压增高后,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感觉,有时甚至能听到切口崩裂的响声。切口敷料被淡红色液体浸湿,部分裂开者,深层组织裂开,皮肤保持完整,有时可见皮下有隆起肿物,线脚处有血性液体流出。完全裂开者,切口内可见脱出组织。
【诊断依据】
1.切口疼痛并有血性渗出。
2.切口裂开,可见皮下组织。
【治疗】
1.一旦发生切口裂开,首先将患者置于平卧位;
2.受区的瘢痕组织边缘应尽量切除。
3.边缘有部分坏死时,应保留缝线,避免过早拆除,起到拉拢伤口的作用,避免扩大面积。
4.切口裂开时应伤口换药,如切口已感染,应拆除感染处的缝线,经换药至肉芽组织有生长时再二期缝合。一般也行减张间断缝合。
【预防】
1.吸烟会增加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术前应禁烟。
2.避免伤口感染。
3.严格操作技术,针对术者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滑结、缝线缝针过细、缝线撕裂筋膜、结扎太紧或太松、缝合间距过大以及缝线断裂等致切口裂开。
4.在设计皮瓣时,应考虑供区能够直接拉拢缝合为度。
(五)再造乳房形态不良
【原因】
1.设计的皮瓣或肌皮瓣组织过少,术后形成重建乳房的形态则相应较小。
2.因胸壁组织缺损过多,肌皮瓣也较难在转移之后形成丰满的乳房形态。
3.乳房下皱襞不对称易导致乳头位置偏位或乳房下半部分不够丰满。
【临床表现】
重建的乳房与健侧乳房一般不会完全对称,但如设计的皮瓣或肌皮瓣组织过少,术后形成重建乳房的形态则相应较小,或因胸壁组织缺损过多,肌皮瓣也较难在转移之后形成丰满的乳房形态。还包括乳房下皱襞的高度,乳头乳晕的高度,乳头乳晕的倾角以及乳房组织的体积和乳房体积的分布等的不对称性。
【诊断依据】
重建乳房与健侧乳房在大小、外观、形态、对称性以及所在的胸壁位置的不同。
【治疗】
1.纠正不对称的乳房下皱襞。
2.体积不对称可使用硅胶假体或自身脂肪组织移植。
3.利用邻近组织增大横腹直肌肌皮瓣体积,纠正双侧乳房的不对称。
【预防】
1.设计的皮瓣或肌皮瓣组织适当。
2.固定乳房下皱襞时应保持乳晕到皱襞的距离与健侧乳房相等。
3.将皮瓣的上端和外侧缝合固定于前胸部腔隙的上缘与外上方。
4.缝合固定牢靠不致渐渐松脱而使外形欠佳。

(王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