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乳腺癌扩大根治切除术后并发症

一、胸腔积液
【原因】
1.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可压迫或栓塞腋窝淋巴结所致淋巴回流受阻可引起富含蛋白的胸腔渗出液。
2.乳腺癌转移至胸膜引起的渗出性积液。
【临床表现】
胸腔积液<300ml,可无症状;当胸腔积液>500ml时,患者气短、胸闷、大量积液时因纵隔脏器受压而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并出现发绀。中等量或大量时呼吸困难明显。少量积液时可无阳性体征,中或大量积液时,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消失,积液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纵隔均移向健侧。
【诊断依据】
1.患者气短、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并出现发绀。
2.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消失,积液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纵隔均移向健侧。
3.X线检查 少量积液时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可见大片致密阴影,肺底部积液可见患侧膈肌升高,改变体位胸腔积液可流动。
4.超声波检查 可见液平段。
5.胸腔穿刺抽出液体,胸腔积液检查常规、生化、免疫学和细胞学,判断是否为恶性胸腔积液。
【治疗】
1.积极治疗乳腺癌。
2.顽固性胸腔积液、慢性脓胸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3.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在抽吸胸液或胸腔插管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包括多柔比星、顺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硝卡芒芥、博来霉素等在内的抗肿瘤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杀伤肿瘤细胞、减缓胸液的产生,并可以引起胸膜粘连,也可注入胸膜粘连剂,如四环素、红霉素、滑石粉,使两层胸膜发生粘连,以避免胸液的再度形成,若同时注入少量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可减轻疼痛及发热等不良反应。胸腔内注入生物免疫调节剂,是近年探索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较为成功的方法,诸如短小棒状杆菌疫苗(CP)、IL-2、干扰素β、干扰素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等,可抑制恶性肿瘤细胞、增强淋巴细胞局部浸润及活性,并使胸膜粘连。虽经上述多种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预后不良。
【预防】
积极防治乳腺癌。胸腔积液为胸部或全身疾患的一部分,因此积极防治乳腺癌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二、肺不张
【原因】
1.术后膈肌、肋间肌、和腹壁肌肉运动受限、切口疼痛、包扎过紧使膈肌升高,呼吸表浅,咳嗽和深呼吸受限。
2.术前用药或麻醉清醒前的张口呼吸,使气管内分泌物黏稠。
3.气管内麻醉的刺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4.术中肌松剂过多,术后镇静剂的使用抑制患者的呼吸及咳嗽反应,导致分泌物不能充分咳出,以及呕吐物的误吸,阻塞支气管,易形成肺不张。
5.术后早期由于呼吸生理活动异常,潮气量、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减低,引起小气道的狭窄或关闭,肺泡萎陷,功能性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分流量增加,造成肺不张。
【临床表现】
当肺不张的范围超过30%时,就出现临床症状。由于气体不能在肺泡内进行正常的交换,导致缺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浅快、躁动、心动过速。颈部气管可能向患侧偏移。如有纵隔移位,则感前胸闷痛。严重者出现鼻翼颤动、发绀、血压下降甚至昏迷。胸部叩诊时,常在肺底部可以发现浊音或实音区,听诊时有局限性湿性啰音,呼吸音减弱、消失或管性呼吸音。血气分析中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胸部X线检查,出现典型的肺不张征象。
【诊断依据】
1.大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浅快、躁动、心动过速。
2.胸部叩诊时,常在肺底部可以发现浊音或实音区,听诊时有局限性湿啰音,呼吸音减弱,消失或管性呼吸音。
3.血气分析中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胸部X线检查出现典型的肺不张征象。
【治疗】
1.主要治疗是清除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促使肺泡重新膨胀,恢复正常的气体交换,应鼓励和帮助患者咳嗽排痰。
2.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行蒸汽吸入、超声雾化吸入或给予祛痰剂,以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3.对于痰液过多的严重肺不张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镜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以便吸痰。
4.如果肺不张怀疑有感染,且病情严重,则应根据该医院常见病原菌和药敏检测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防】
1.术前锻炼深呼吸,练习腹式呼吸。
2.术后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包扎。
3.减少肺泡和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术前6周应停止吸烟。
4.鼓励咳嗽,利用体位或药物以利排出支气管内分泌物。
5.防止术后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吸。
三、肺部感染
【原因】
1.术前有长期吸烟史。
2.术中呼吸道管理不当。
3.带菌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污染病室的环境,病室内空气污染,悬浮致病菌量增加。
4.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惧怕深呼吸及咳嗽、咳痰,使分泌物均在气道积聚,必将导致呼吸功能严重不足,使肺泡通气量减少,无效腔通气增加,引起肺组织缺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塌陷,出现肺不张而致感染。
5.老年人多伴有轻重不同的病症,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均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
【临床表现】
肺部感染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病因以感染最为常见,其中肺炎较典型,具有代表性。临床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与痰液性状改变。
【诊断依据】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术后3天内出现以下5项中的任何4项可确诊。血化验:WBC>10×10 9/L;体温>38℃;出现咳嗽、咳痰;听诊肺部有啰音;胸部X线片有肺部浸润性病变。
【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
1.术前预防交叉感染,增加营养,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2.术前锻炼深呼吸,练习腹式呼吸,术前6周应停止吸烟。
3.术中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4.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多咳痰,必要时采用辅助的方法,如辅助咳嗽法、手击振动法、刺激咳嗽法、雾化吸入等。
四、胸膜肋骨感染
【原因】
1.手术切除三根肋骨后,由于肋骨残端骨膜剥离过多,引起缺血坏死,容易合并感染。
2.术中不注意无菌操作。
【临床表现】
感染后肋骨残端处有脓性分泌物或积脓,切开后骨质外露而无肉芽覆盖,长期不愈。
【诊断依据】
感染后肋骨残端处有脓性分泌物或积脓。
【治疗】
全身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局部宜用咬骨钳将肋骨残端咬露出新鲜骨组织,促进肉芽生长。
【预防】
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肋骨残端的骨膜应注意保护,不要剥离过多。
五、纵隔气肿
【原因】
肺泡壁破裂、纵隔内气道破裂、食管破裂、腹腔气体进入纵隔、颈部气体进入纵隔,还有部分患者不能确定气体来源及病因。
【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胸闷、气急和烦躁。有时出现突发胸骨后疼痛,向双肩和双臂放射。纵隔气肿严重时,患者头面、颈部和胸部皮下充气,极度肿胀,触诊时有捻发音,状貌吓人。纵隔内大量积气可压迫大静脉和神经,引起呼吸困难和心率加快;严重者可导致血压下降和休克。
【诊断依据】
1.患者胸闷、气急和烦躁。
2.颈部、面部肿胀明显,按压有明显捻发音。
3.X线表现 在后前位可见狭长的气体阴影,沿纵隔侧上升至颈部软组织,在下颈部气体表现为斑块阴影,并向外延伸,成为胸外壁的皮下气肿,并可见纵隔胸膜形成的一条细线状致密影。在侧位上如气体充盈较多时,在心脏前与胸骨之间可见明显的透亮带。
4.CT表现 可显示环绕纵隔内的气体密度线条状影,纵隔胸膜向肺野方向推移。纵隔内空气常向上沿颈筋膜间隙向胸部皮下扩散,产生皮下气体密度影。
【治疗】
轻度可不处理,在处理张力性气胸的同时纵隔气肿可逐渐减轻以致消失。纵隔气肿严重,影响呼吸循环者,可于胸骨上窝做横切口,充分游离纤维组织,不缝合伤口,使气肿自伤口排出。如为脓肿所致者,此切口可同时起到引流脓肿的目的。同时积极处理如胸腔闭式引流,脓肿引流,应用抗生素等。
【预防】
1.在气管插管中,反复试插而致气管破裂,插管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硬插,以免刺伤气道黏膜。
2.尽量避免肺泡壁破裂,肺泡壁因肺泡内压急剧上升或其他疾病而发生损伤破裂即可导致气体由肺泡内进入肺间质,形成间质性肺气肿,气体再沿肺血管周围鞘膜进入纵隔。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62kg。因右乳头溢血性液体1个月入院。门诊行右乳溢液导管系统切除术,冷冻病理回报为:右侧乳腺导管内癌。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患者术前血、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既往心、肺功能无异常,无麻醉、手术病史。术前肌注地西泮1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规行无创BP、ECG、SpO 2检测。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5mg、芬太尼0.1mg、丙泊酚80mg、琥珀胆碱100mg,诱导后气管插管,在喉镜引导下,声门显露不清,经两次试插后,第3次进入声门。给套囊充气,听诊双肺呼吸音清,胸廓起伏明显。麻醉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手术历时150分钟。停药后10分钟,自主呼吸恢复,吸痰、拔管,气管导管头部有血丝,口腔内有血性痰液。患者睁眼,有应答,安返病房。术后6小时患者因坐起,体位改变,出现头晕、气急、干呕并出汗。测BP135/90mmHg、脉搏有力、HR80次/分,平卧后自觉有好转。患者主诉咽喉疼痛,吞咽、说话疼痛加重,有憋气感。查体发现患者颈部、面部肿胀明显,按压有明显捻发音,咽后壁糜烂、红肿。随之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术后12小时,患者胸闷,气急、咽喉疼痛无明显好转,无法进食水。行胸部X线片检查示:纵隔胸膜向两侧移位,颈部和胸部皮下气肿。经讨论后决定抽气减压,右侧颈部用注射器抽出气体约80ml。叮嘱患者心情放松,除常规用药外,每日地塞米松5mg静滴,连用3天,减轻气道水肿。术后16小时,患者颈部、胸部肿胀明显减轻,按压还有少许捻发音,胸闷症状有所改善。可以进少量流食。术后30小时患者咳嗽吐出一块约1.2cm大小的凝血块,肉眼可见黏膜样组织。术后48小时,患者颈部、胸部基本恢复正常,无胸闷、气急,咽喉疼痛明显减轻,只稍有些异物感。10天后痊愈出院。

(王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