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黄文东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临床经验

胃  痛

1.病因病机

黄文东认为,胃痛初起以停食受寒为多见,成病之后,常因饮食、劳倦、寒温不调、七情所伤而反复发作。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气之疏泄赖脾胃之升降而畅达。因此胃痛与肝脾密切相关。

胃痛的病机可归纳为肝旺、脾虚、胃实六个字。“肝旺”是指肝用偏旺,由证情不同又可分为肝郁、肝气横逆、肝阳上亢、肝火偏旺、肝阴不足等情况;“脾虚”是指脾气虚、脾阳虚,脾虚则内湿生,由于体质不同,又有寒湿、湿热之分;“胃实”,并非指阳明腑证,而是指食积、瘀血、痰湿等实邪停积胃中。三者互为因果,肝旺则气机横逆,脾虚则中气不足,胃实则气失通降,以致气机阻滞,升降失调,不通则痛。

因为脾胃互为表里,为病则互相影响,虚实转化。初起感邪伤食,导致胃实,久则胃病及脾。胃病及脾,常见3种情况:①脾气虚弱,多见神疲气乏;②中阳不振,寒湿有余,多见便溏,食减腹胀,甚则湿聚成饮,腹中鸣响;③脾虚湿热内郁,多见口苦,嘈杂泛恶。

黄文东一直强调胃痛初病多属胃实,久则转为脾虚。实者多热,虚者多寒。但就临床所见往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不可执一而论。

2.治疗大法

黄文东治疗胃痛,主张调气和胃。所谓调气法包括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下陷者升之,上逆者降之,阻滞者通之。

就胃痛一证来说,暴痛多寒、久痛多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在经,久痛入络。所以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是胃痛的辨证关键。对久病者尤其重视瘀血的辨证,临床凡见舌质青紫、有瘀点、胃痛如针刺,或痛有定处,或痛无休止,或胃脘处似有物顶住感等症状,诸症不必悉具,但见一症,即可按血瘀论治。胃属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因此临证用药上,不论在气、在血、偏虚、偏实,用药都要轻灵流通。通过调气诸法(①调补气血;②调和升降;③调理脾胃;④调气以疏肝、泄肝;⑤调气以化瘀活血),从而达到止胃痛的目的。

此外,时医受西医学胃镜下所见 “炎症”“溃疡”“糜烂”的影响,辄用苦寒清热消炎药,苦寒败胃,反致脾胃受伤。黄文东对此多有批评。他主张中医治疗胃脘痛,必须辨寒热,明虚实,判气血,不能人云亦云。

3.经验方药

胃痛的辨证,黄文东将其分为4型:寒实型、气滞型、虚寒型、郁热型。

(1)寒实证,治宜调气和胃、散寒消食、温中止痛,药常选炮姜、肉桂、香附、高良姜、荜茇、荜澄茄、干姜等,亦有良附丸之意。寒证病久痛甚者,黄文东加用川椒辛通理气,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2)气滞实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提倡调气、理气为主,主张以入胃之木香、入肝之香附以及金铃子、元胡辛香理气止痛;气滞偏虚者,参、芪与木香、香附并投;气滞偏寒者,用荜茇、香附、木香以温胃理气止痛;肝气郁积者,可以佛手干、绿萼梅、玫瑰花等梳理肝气。根据病之新久、虚实盛衰选择不同药物适当配伍。

(3)虚寒型,治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有偏虚和偏寒的不同。偏虚者,脾胃虚弱,升降失职,常因过劳而复发,治宜健脾调气和胃,香砂六君子加减。偏寒者,脾阳虚衰,运化无权,常因饮冷受寒而复发,治宜温中调气散寒,药以香砂六君子加炮姜、肉桂等。

(4)郁热证,肝气郁久化火,可因情绪波动,饮食不慎而复发,治宜泄肝调气和胃,方喜用左金丸、金铃子散配以黄芩、黑山栀等药,以清热降火。

上述各证胃痛,根据具体情况可随症加减如下:食积,加神曲、炙鸡内金、枳实等;湿重,加厚朴、苍术,亦可平胃散加减;湿热,宜辛开苦降,用生姜、半夏、黄芩、黄连之类,可佐茯苓、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久病入血夹瘀者,根据刺痛轻重选用赤芍、丹参或桃仁、红花等;痛剧时用失笑散、延胡索;偏寒者,加温通之桂枝;偏热者,用制川军。

若胃痛兼见胀满,气虚作胀,治宜健脾理气;气滞作胀,治宜行气破气。

吞酸总由肝木偏旺,治宜和胃制酸,可用煅瓦楞、白螺蛳壳之类。嘈杂大多偏热,治宜辛开苦泄,可用左金丸、陈皮、香橼皮之类。有饥嘈之症,得食则减,食后又嘈,用前法无效时,可用补气和中法,如香砂六君子丸及黄芪建中汤加减。

若嗳气频频,多因肝气犯胃,可用绿萼梅、佛手以解郁,合旋覆花以降逆,甚则用煅赭石以平上逆之气。

若呕吐,乃食伤脾胃,肝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泄肝和胃,以黄连、半夏为主药,有寒加紫苏、生姜,有热加竹茹,阴伤加沙参、麦冬,重则加石斛、玉竹。

若能食而不饥,此为胃强脾弱之证。胃强并非胃热、胃实之意,乃与脾弱相对而言。治宜健脾消导,枳术丸加味治之。

若脘中空洞感,乃病人一种自觉症状,并非饥嘈,但觉脘中空洞无物,为肝阳上扰所致。治宜平肝潜阳、柔肝缓中,如珍珠母、煅瓦楞、白芍、甘草之类。

若见烧灼感,可因肝胃郁热,也可能与气失疏泄、胃酸过多有关,前者治宜泻肝和胃清热,后者宜用清肝柔肝制酸止痛,加用白芍、煅瓦楞子等,可以取效。

黄文东强调临证时须根据出血、血瘀、血虚等不同证候选方议药。此谓流通。所谓轻灵、平和,黄文东认为,“胃为市”,水液、食物出入其中,治胃痛用药首要平和,以减少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否则,过凉则伤阳出现腹中冷痛,过热则伤阴而灼痛,偏燥则耗津而口干咽痛,偏润则碍运而胸闷胀满,太甜则中满泛酸。唯求平和,始不伤胃气,药证合拍,可望提高疗效。如理气药常用青陈皮、佛手、枳壳;稍重则用木香、香附、延胡索;很少用檀香、沉香、丁香之类,而且常与芍药甘草汤合用,取酸甘化阴以制香燥。对养阴药除了见到嘈杂口干、纳少便艰、舌光红者外,宜慎用,或养阴与理气并用,可谓通补兼施。